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对1例输入性HIV-l G亚型感染者病毒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方法 采集在本地区艾滋病监测中发现的1例HIV-1 G亚型感染者的血清,提取病毒RNA,利用反转录巢式-PCR技术扩增并测定病毒近似全长基因序列。结果 获得此毒株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长度为8695 bp。重组分析结果显示,此毒株序列中无其他亚型的基因型片段插入,为HIV-1 G亚型毒株;系统进化树显示,此毒株与尼日利亚流行株G.NG.1995.NG1937.AF069937亲缘关系最近,基因离散率为8.95%。此G亚型毒株以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5作为辅助受体,V3区有1个氨基酸缺失,糖蛋白GP120中有8个位点因多糖空洞而导致糖基化位点缺失。结论 本研究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证实该毒株为境外输入性毒株,此毒株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对于本地区HIV流行趋势和HIV毒株多样性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提示我们需加强艾滋病监测,防止境外毒株与本地毒株发生重组和流行。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 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 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 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33.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中医系统论是交叉融汇了现代科学与中医学的复合学科,核心的系统论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朴素的系统论思维方式,阐释了六个基本原理,分别是元整体原理、非加和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机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和自主性原理.方剂和治法皆为组成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部分,方、法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利用运动心肺综合功能测试研究频发室性早搏( VPC)对患儿心脏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心肺运动测试系统和活动平板分别对71例频发VPC患儿和79例健康儿童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记录两组测试者运动心肺指标,包括:最大千克摄氧量( VO2 max/kg)、最大每搏摄氧量(V02max/HR)、HR(不同时段)、达到无氧阈时的摄氧量(VO2AT)、无氧阈占预计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AT/VO2max pred)等.结果 频发VPC患儿组V02max/kg、VO2max/HR、VO2AT分别为(25.1±7.47) ml/(kg·min)、(8.3±1.75)ml、(15.7±3.21)ml/(kg·min),正常对照组的以上指标分别为(27.9±5.21)ml/(kg·min)、(10.1±3.37)ml、(19.2±3.73)ml/(kg· min);频发VPC患儿组运动心肺综合功能测试指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V02max/kg(t=2.67,P<0.01),VO2max/HR(t=4.02,P<0.01),VO2 AT(t=10.2,P<0.01).结论 频发VPC患儿的心脏储备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35.
上消化道出血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发生率明显上升。总结分析了我院1983—2004年242例乙脑住院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2例,其中死亡25例(40.3%),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是乙脑患者病情危重的标志,预后不良,甚至成为乙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为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6.
大剂量皮质激素在抢救暴发性心肌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在临床上 ,暴发性心肌炎并不少见 ,近十年来 ,我们诊治 15例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 :1989~ 1999年收治的 15例暴发性心肌炎 ,男 7例 ,女 8例 ,年龄 3~ 12岁 ,平均 8 5岁 ,病程最短1d ,最长 14d。2 .临床表现 :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很大。症状轻者 9例 ,多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不同程度发热、咳嗽、流涕、头晕、头痛、腹痛、恶心等呼吸道感染症状。重者 6例 ,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皮肤湿冷、心前区痛、大汗、频发惊厥。检查发现 :精神反应弱 ,面色苍白 ,心音低钝 ,心律不齐。 12例低血压 (…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黄连解毒汤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介入术(PCI)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0)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将80例临床确诊为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连解毒汤治疗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连解毒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 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0% (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VEGF、NO和hs-CR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1).在疾病认识程度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连解毒汤可提高ACS患者PCI术后VEGF、NO水平以及降低hs-CRP水平,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抑制PCI术后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8.
有症状早搏患儿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有心前区不适儿童早搏发生率,明确早搏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关系.方法 426例3~12岁有心前区不适儿童行24 h HRV时域分析;房性早搏(房早)、室性早搏(室早)按照Lown分级法分级,进行HRV分析.结果 (1)426例儿童中201例(47.2%)无任何心律失常.225例(52.8%)有早搏,其中单纯室早102例(23.9%),单纯房早77例(18.1%),同时合并房早、室早46例(10.8%).(2)在房早儿童中SDANN、PNN50值随着Lown分级升高而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F=4.39,P<0.05;F=3.55,P<0.05).2级以上房早儿童SDANN、PNN50值较0、1级儿童显著升高(P<0.05);(3)在室早儿童中SDANN、RMSSD、PNN50值随着Lown分级升高而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F=3.61.P<0.05;F=3.25,P<0.05;F=2.63,P<0.05).(4)有早搏儿童SDNN值较无早搏儿童差异无显著性(F=1.84,P>0.05),SDANN、RMSSD、PNN50值差异有显著性(F=4.28,P<0.05;F=2.72,P<0.05;F=3.27,P<0.05).结论 有心前区不适的儿童早搏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童,室早较房早发生率高.此类儿童有无早搏时心脏自主神经总张力是一致的,早搏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迷走神经紧张性抑制作用减弱有关.合并早搏时HRV均显著降低,室早降低最明显.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出现早搏可能系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应用HRV分析鉴别早搏的性质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KD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以2003年10月~2005年12月住院91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PCT水平并分析二者间差异;分析病程不同时期、有无感染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下患儿血清PCT水平变化。结果1.急性期74例、亚急性期14例KD患儿血清PCT为0.55(0.30~2.09)μg/L和0.49(0.19~0.50)μg/L,33例健康对照PCT为0.16(0.14~0.24)μg/L。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患儿与健康对照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原学阳性30例KD患儿PCT水平0.53(0.28~0.88)μg/L,61例病原学阴性KD患儿PCT水平0.50(0.30~1.93)μg/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冠脉扩张患儿33例PCT为0.50(0.32~0.60)μg/L,58例冠脉无扩张患儿PCT为0.52(0.30~2.17)μg/L,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无其他系统并发症65例PCT为0.47(0.27~0.80)μg/L,其他系统并发症26例PCT为0.83(0.48~4.41)μ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22.2%;当PCT〉0.5时,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2.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血清PCT水平增高,尤以急性期明显,检测其水平有助于监测KD病程发展;有无并冠脉扩张KD患儿中PCT水平变化不大;并其他系统并发症KD患儿血清PCT水平显著增高,随PCT增高,发生其他系统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40.
2000~2004年北京川崎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北京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急性期预后。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儿童KD调查及北京第1次K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回顾性记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所有KD患儿。结果 北京45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参加调查,共计报告1107例患儿。5年KD发病率为40.9~55、1/10万5岁以下儿童,平均49.4(95%CI,46、6~52.4)/10万5岁以下儿童。2000~2004年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Pα〈0.05)。发病年龄1个月~13.8岁,中位年龄2.0岁,其中5岁以下占87.4%;男女发病比例为1、83:1;春、夏有2次发病高峰,以夏季最高,2000和2004年在2次高峰基础上冬季还有1次发病高峰。复发15例,复发率1.4%;有家族史2例,占0.2%。发热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多形性皮疹为最少见的临床特征,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 2000~2004年北京KD发病率较前5年升高,但仍低于日本。发病年龄和性别比例与以往报道相似,但季节分布不同,除每年春、夏2次流行高峰外,2000和2004年冬季出现第3个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