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3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2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超声对顽石通冲剂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超声探讨顽石通冲剂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价值。方法:用自制顽石通冲剂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用超声观察疗效。结果:用顽石通冲剂治疗29例肝内胆管结石,总有效率为79.3%。并与西药组25例进行对照分析,两组有效率有统计差异。结论:超声检测进一步说明顽石通冲剂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2.
心脉通胶囊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由人参、三七、大黄、枳壳等组成)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心脉通胶囊组(23例,常规西药加心脉通胶囊治疗)与对照组(23例,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VEGF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1周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脉通胶囊有促血循环中VEGF表达的作用,可能具有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 比较CAPN3基因在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骼肌组织中的剪切变异,探讨用外周血白细胞CAPN3 mRNA进行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抽提正常人外周血和骨骼肌组织中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确定CAPN3基因的cDNA序列,比较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骼肌组织中CAPN3cDNA序列.结果 由骨骼肌组织抽提的RNA进行逆转录合成cDNA为CAPN3基因全长cDNA,包含全部24个外显子;而由外周血白细胞抽提的RNA进行逆转录合成cDNA为CAPN3基因非全长cDNA,包含23个外显子,缺失了第15外显子.结论 人的CAPN3基因在骨骼肌和外周血自细胞中存在着不同的剪切方式,若用外周血抽提RNA进行CAPN3基因的编码序列分析时会漏检第15外显子的突变.这提示从cDNA水平分析CAPN3基因突变时应采用患者肌肉组织,而非外周血白细胞. 相似文献
65.
通过对《辨证奇闻》的研究和文献梳理,探讨《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陈士铎认为百病多起于痰,他对白芥子推崇备至,认为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实胜于半夏、南星,白芥子"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在《辨证奇闻》中内科、妇科、儿科疾病中广泛运用,白芥子多与人参、白术、白芍、当归、熟地等药物配伍,较少与其他化痰药配伍,用量以二钱和三钱为主。他还认为阴气耗必有痰,血病也多痰,消痰始能补血,丰富了中医学痰与阴血之间的理论关系。陈士铎关于痰证的学术思想和药物的运用,有很多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方法,对于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肝论治六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 :“心病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古代医学早就观察到 ,心痛发作时 ,在肝胆经循行的胸、胁、肩、背等部位有放射痛 ,说明心绞痛与肝有关。在生理上 ,心主血脉 ,肝藏血 ,主疏泄 ,二者共同调节血液在血脉中运行 ;在经络循行上 ,肝同心包络同属厥阴经 ,有经络相连接 ;在病理上 ,若肝血不足 ,肝失疏泄 ,则气滞血瘀 ,血脉瘀阻而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冠心病 )的发生。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人们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精神因素是冠心病发生发… 相似文献
67.
肝主疏泄,通过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情志活动,促进消化吸收等调节心脏功能。如肝失疏泄,可通过多种途径而致冠心病的发生,笔者根据脏腑相关理论,分析肝对心脏的生理病理影响,探讨冠心病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8.
69.
70.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心脉通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随机分为心脉爱胶囊组(30例,常规西药加心脉通胶囊治疗)与对照组(30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计分、心肌缺血总负荷(TIB)、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计分、TIB、MDA均显下降(P<0.05),而心脉通胶囊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心脉通组ET显下降(P<0.01),但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NO、SOD明显上升(P<0.05),而心脉通组上升幅度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心脉通囊有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及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加用心脉爱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比单用西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