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股骨颈骨折三枚加压松质骨空心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对临床常用的股骨颈骨折三枚加压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进行体外力学稳定性测试。方法:采用一具青年男性正常新鲜股骨作为试验标本,与股骨颈长轴垂直锯断,作成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然后用三枚AO松质骨空心螺钉进行固定。骨折前后均在生物力学测试装置上测定其股骨头垂直位移和转角位移,以及股骨上端的应变变化,并进行归一化系数分析。结果:股骨头垂直位移随着负荷增大而增加,骨折态股骨头垂直位移约为正常态的2倍。骨折态的应变分布也发生了变化,股骨张力侧所受应变下降,而压力侧增加,说明股骨颈骨折三枚AO松质骨螺钉内固定后应力传导移向股骨上端内侧。无论正常态和骨折态,股骨头的扭转角均很小,但骨折态的最大扭转角为正常态的11.9倍。结论: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经三枚加压松质骨螺钉内固定后,其力学稳定性仍比正常态差,而且力学分布移向整个股骨的受压区域。因此在骨折愈合前.髋关节的受力情况需要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32.
33.
大鼠胫骨标准骨折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探讨大鼠标准胫骨骨折模型的制作,首先将62只雌性SD大鼠的双侧胫骨髓腔插入9mm直径的医用克氏针,然后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骨折造模支架造成胫骨中段闭合骨折,术后通过X线、组织学检查了解骨折类型、移位程度以及骨折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X线证实横断或短斜型骨折,移位不明显的92例,占总例数的74.4%。组织学检查骨折呈典型的二期愈合过程。通过自制骨折造模支架制作的大鼠径骨横断骨折模型重复性好,外在因素对骨折的影响小,制作简便,符合标准骨折模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34.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多见于多发性长骨骨折等严重创伤的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并发FES比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全髋置换术后3.5h死亡,尸体解剖证实为肺脂肪栓塞的患者,并对FES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病例女性60岁,工人。因右股骨颈骨拆三刃钉内固定术后5a,股骨头缺血坏死入院。既往有胃下垂胃大部切除史。入院检查心肺正常,右下肢肌肉萎缩,右髋屈60°,伸0°,内收、外展均受限,托马斯征(+),“4”字试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术前每天肌肉注射密钙息100u,治疗两周后在硬膜外麻… 相似文献
35.
无柄解剖形人工髋关节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实验对一种新型无柄解剖形人工髋关节 (英文名称为 A- Fix TM :Non- stem med Anatomical Total HipProsthesis)仿真临床置换术下的早期 (无骨水泥固定 )和后期 (用骨水泥固定模拟骨组织自然生长 )状态 ,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并对照正常自然股骨和股骨颈对实验结果进行归一化系数分析比较 .结果显示 ,无柄人工髋置换术后无骨水泥固定态和骨水泥固定态的股骨头垂直位移相似 ,均略大于正常股骨态的位移。置换后无骨水泥固定态和骨水泥固定态的应变分布特征也相同 ,但与正常态相比 ,股骨颈的受拉侧和受压侧的应变值都明显降低 ,并且变化平缓。相对于正常态而言 ,置换后无骨水泥固定态的安全系数在受拉侧提高 13% ,受压侧提高 2 7.6 % ;置换后骨水泥固定态的安全系数在受拉侧提高 2 9.6 % ,受压侧提高 2 2 .1%。置换前后股骨头最大扭转角都小于 0 .3°,无骨水泥固定态的扭转角是正常态的 0 .0 2倍 ,骨水泥固定态的扭转角是正常态的 0 .0 1倍。研究表明新型无柄解剖形人工髋关节具有低应力 ,高强度和小变形 ,抗松动 ,高刚度等一系列优异的力学特性 ,为其临床应用和推广 ,提供可靠的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背景:合成成骨生长肽在体外可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向成骨细胞分化,体内可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应用小鼠全基因组芯片筛查合成成骨生长肽作用下OPG-/-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探索成骨生长肽作用下可能影响到的基因与信号传导通路。
方法:应用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小鼠全基因组Oligo芯片,筛选成骨生长肽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OPG-/-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实时定量PCR分析验证部分与增殖分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聚类分析及通路分析来探索成骨生长肽的作用机制。
结果与结论:芯片结果显示,成骨生长肽作用后使346条基因表达下调,121条基因表达上调。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经BioCarta通路分析,涉及6条通路蛋白;经KEGG通路分析,涉及12条通路。成骨生长肽对OPG-/-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涉及多条信号传导通路,其中MAPK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对其促增殖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4月接受前路椎间盘切除,新融合器植骨,处理至少3个节段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及颈椎功能恢复情况;X线评价各时点颈椎前凸角恢复、颈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并与术前相比较;三维CT评价术后6个月、12个月植骨融合情况;Odom评价体系评价术后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患者随访18~30个月,平均24.3个月。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X线提示颈椎整体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且随访期间维持良好。术后6个月CT显示确切融合率为62.4%,总融合率85.1%;术后12个月确切融合率为93.1%,总融合率100%。优良率为88.2%(30/34)。结论:颈椎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可应用于多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能有效维持颈椎大范围减压后的整体曲度及椎间隙高度,保证植骨融合的成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8.
患儿:男,9岁.于2009年8月因发现双侧锁骨中段异常活动,两肩畸形,肩胛隆起9年余入院.患儿出生1个月余因肺炎拍摄胸片时发现双侧锁骨中段不连,因家长考虑患儿年龄小,手术创伤大,未予处理,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家长发现双侧肩部畸形,锁骨中部体表隆起,遂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39.
云南白药用于骨质疏松治疗的动物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对骨质疏松是否具有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敲除小鼠为骨质疏松模型,将7月龄OPG基因剔除小鼠(OPG-/-)分为三组(每组5只),分别给予云南白药治疗、密盖息治疗和生理盐水治疗。作为对照,将同样背景的野生型小鼠(OPGWT)分为2组(每组3只),分别给予云南白药和生理盐水治疗。药物干预6个月后,分别检测小鼠血清ALP、ACP水平,行离体骨密度测定、骨生物力学测试,并采用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和钙黄绿素进行骨表面的双荧光标记,进行骨形态计量学参数测定,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PG-/-云南白药治疗组和OPG-/-密盖息治疗组在ALP浓度水平上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有显著性的升高(P〈0.05)。OPG-/-云南白药治疗组的骨矿化沉积率参数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著上升(P〈0.05)。云南白药治疗组在骨强度、骨形态计量学静态参数上有改善,但和生理盐水组对比,尚无显著差异。结论研究发现云南白药可促使OPG基因敲除模型小鼠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骨矿化沉积率显著上升,提示该药可刺激成骨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价PFN股骨近端骨髓内钉用于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2月采用PFN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问不稳定型骨折3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1岁(63岁-82岁);按A0分类:31.A2型27例,31-A3型11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8分-75分,平均46分;术中出血量为60ml~200ml,平均80ml;1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转科治疗,其余无明显并发症,随访4月~12个月,平均3-7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采用parker活动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行走能力,9例(23.6%)恢复至伤前的90%。结论:闭合复住PFN内固定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