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不同风疹疫苗接种策略对广东省风疹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承刚  疏俊  韩轲  谭秋  林嘉子 《疾病监测》2012,27(2):110-113
目的 了解不同风疹疫苗接种策略对广东省风疹流行的影响。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1997-2010年风疹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广东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风疹疫苗接种,通过2000年15岁以下儿童的风疹疫苗普种、2001年风疹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8年9月实施扩大免疫规划,风疹年平均报告发病率由1997-2000年的3.20/10万降至2001-2008年的0.78/10万和2009-2010年的1.11/10万;0~19岁青少年儿童发病比例减少,20~39岁年龄组人群发病比例增加,其中育龄妇女病例比例增加明显,分别为20.48%、33.82%和49.38%。2010年20~39岁本地户籍育龄妇女风疹IgG抗体阳性率为81.30%。 结论 通过实施不同风疹疫苗接种策略,广东省风疹发病率下降,儿童青少年发病比例减少,发病年龄后移,育龄妇女感染风疹的风险加大,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42.
<正>1病例介绍患儿,女,2011年8月8日出生,既往健康状况良好,居住在广州市某区,环境卫生条件尚可,平时与祖父母和父母起居,出生后至发病前无外出史。患儿于2013年4月4日无明显诱因发热(39.1℃)并抽搐住院,后口腔出现散在疱疹、双足出现少许红色斑疹,4月10日患儿病情好转出院,出院诊断: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广东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的危险性,为成人乙肝防控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选择广东省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20~45岁HBsAg携带者及配偶作为病例组,按居住地、性别、年龄及婚龄等因素配比选择当年HBsAg阴性者及配偶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乙肝血清学指标检测。利用PCR方法分析夫妻双方均HBsAg阳性的HBV基因型。结果病例组配偶HBsAg阳性率13.71%,对照组配偶HBsAg阳性率8.06%。结婚5年以上者HBsAg携带者配偶抗-HBc阳性率高于结婚5年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其中女性HBsAg携带者配偶抗-HBc阳性率更为显著(χ2=6.39,P0.05)。性生活不使用安全套的夫妻配偶HBsAg阳性率(15.56%)高于性生活使用安全套的配偶(8.82%)。16对HBsAg均阳性的夫妻中,8对PCR扩增HBV阳性,7对(87.50%)HBV基因型相同;其中5对HBV为B型,2对为C型,仅1对夫妻HBV基因型不同。结论 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风险比普通人群增高;在今后的成人乙肝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HBsAg携带者配偶HBV感染的监测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同时需要加强宣教,提倡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44.
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 EMF)通常是指频率低于300Hz的电磁场。在日常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中,ELF EMF主要来源于电力传输系统和各种电器设施,如高压输电线、家用电器等。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环境中ELF EMF的强度日益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近30年来,陆续有研究报道孕期暴露于ELF EMF可导致流产、宫内生长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45.
肾母细胞瘤是儿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效果与早期诊断关系重大。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其生存率可达到84.9%。但是临床上有很多病例因误诊而错过了治疗时机,造成病人死亡。为减少该病的误诊率,进一步提高该病患儿的生存率,现将我院8例肾母细胞瘤的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2例,女6例,年龄3个月  相似文献   
46.
先天性亚硝酸盐中毒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秋 《重庆医学》2000,29(1):12
患儿系第1胎第1产,38周孕。因其母在产前12小时,食用被亚硝酸盐污染的食物后,于6小时后出现心慌、胸闷、气促、唇及手指甲床发绀,伴恶心、呕心。并且进行性加重。继而出现腹泻、腹痛、于12小时后分娩出一女婴。娩出时即见全身青紫、呼吸急促,立即转入我科抢救。转入我科时查体:全身皮肤轻度紫绀,面色青紫,呼吸急促,手脚指(趾)发绀,体温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鸣,无吸气性三凹征、心音有力、心率150次/分、律齐,肝、脾不肿大。入院后立即静脉推注美蓝加葡萄糖液,静滴维生素C并用抗生素抗感染,1小时后全…  相似文献   
47.
广东省2004—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08年麻疹流行情况,探讨广东省防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方法对广东省2004—2008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和广东省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东省2004—2008年共报告麻疹病例67 168例,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病例数占全省的68.44%。自2005年,非珠江三角洲病例数在总病例数中构成比逐年升高,分别为16.14%(1 849/11 453)、23.37%(3 245/13 884)、27.15%(5 356/19 729)、38.45%(5 850/15 215)(P0.01)。每年的4—7月为高发季节(占58.15%);2005—2008年8月龄以下、8月龄至1岁、1~6岁年龄组儿童为发病最多的人群,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4.87%、15.95%、33.95%;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广东省麻疹病例总数的60.99%;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分别占全部病例的46.78%、39.09%;全省共报告麻疹暴发疫情189起,报告病例2 357例。结论广东省近年麻疹发病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但呈现非珠三角地区病例数在全省构成比上升的趋势,且小于8月龄病例构成比逐年增加。应提高2剂次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落实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强化疫点处理。  相似文献   
48.
脊髓灰质炎(下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脊灰的潜伏期为3—35d,一般为1~2周。患者自潜伏期末至整个病程中都有传染性。从发病前1周即开始从粪便排毒,发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以后逐渐减少,个别患者排毒可达4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49.
2010年广东省水痘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疏俊  郑慧贞  吴承刚  韩轲  林永杰  谢莘  谭秋 《疾病监测》2011,26(10):770-774
目的 分析2005-2010年广东省水痘疫情流行病学特点,为制订广东省水痘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05-2010年广东省水痘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病例132 442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54/10万,病例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等市报告病例较多,报告发病率较高,粤东地区报告发病较少,发病率较低。每年4-5月以及12月至次年1月发病较多,发病以14岁儿童为主,不同地区年龄分布存在差异。职业分布以学生构成最大。2006-2010年全省报告水痘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13起,罹患率在0.44%~75.41%之间,主要发生在广州、深圳和佛山等地,发生单位主要是乡小学,16.61%的事件持续时间超过42 d。 结论 广东省水痘疫情较为严重,有必要加强相关科研,明确当前疾病负担以及探索相应防控策略等,以更进一步做好广东省水痘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预防措施。方法病例资料来自2008-2012年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麻痹后就诊、免疫接种等情况,并采集双份粪便送省脊灰实验室检测。对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的有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东省2008-2012年共报告1659例AFP病例,其中231例残留麻痹,占13.92%。残留麻痹病例集中分布于0~4岁,占82.25%(190/231),接种3剂次及以上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者占67.97%(157/231),麻痹前多有发热症状(占71.43%,165/231),以下肢麻痹多见(占67.10%,155/23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分离率为19.82%(45/22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麻痹前发热、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升高的因素,OR值分别为1.673、1.560、6.535;脊灰疫苗免疫3次以上、发病年龄较大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率降低的因素,OR值分别为0.505、0.570。结论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显著升高,残留麻痹病例中可能存在部分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加强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利于明确残留麻痹中可能存在的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进而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减少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