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目的  总结二尖瓣修复技术用于治疗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二尖瓣成形术的连续104例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6例, 平均年龄(45.3±16.8)岁(9~77岁), 均在体外循环下择期行二尖瓣成形术, 采取适当方法修复瓣叶, 并放置相应型号的人工瓣环。  结果  术中修复成功率96.2%(100/104)。术后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死亡率0.96%。1例患者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短暂肾替代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8~141个月), 失访8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死于肿瘤, 二尖瓣返流复发加重3例, 其中2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免于二尖瓣返流率为96.7%(88/91), 免于再次手术率为97.8%(89/91)。  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应作为治疗非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首选术式。采取适当的修复技术, 可以获得满意的近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52.
<正> 患者女性,17岁。因活动后气短、腹胀、下肢水肿5年,加重1个月余于2009年3月入院。患者于2004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活动耐力逐渐下降。之后逐渐出现腹胀、纳差和下肢水肿,尿量有所减少,就诊于当地医院,心电图示心房颤动,超声心动图示"双心房增大,右心房明显增大,三尖瓣重度反流,提示为心肌病变"。考虑存在心力衰竭,给予地高辛、呋塞米、依那普利等治疗后患者腹胀、水肿等症状可以缓解。但之后仍间断出现上述症状,间断服用利尿剂等药物可以缓解。2009年2月开始腹胀、下肢水肿加重,为明确病因和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本院。起病前体健。患者至今未来月  相似文献   
53.
38岁男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0.24;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80 m s;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心功能NYHA仍为Ⅲ级。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示冠状静脉窦中远段狭窄和扭曲,左室电极无法通过,随后心外科医生在全麻下植入心外膜电极。术后即刻血流动力学和6个月临床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4.
郭峰  苗齐  崔玉尚 《北京医学》2006,28(4):229-229
患者男,38岁,因铁屑击伤前颈部2d,声音嘶哑1d于2005年4月12日入院.查体:左颈根部胸骨切迹上缘有1cm伤口.循环、呼吸系统无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示上纵隔增宽.CT示左前上纵隔气管旁金属异物,血肿占据纵隔间隙,主动脉弓三支大血管受压移位,左胸腔内少量积液,心影无增大.入院诊断:纵隔金属异物、纵隔血肿.患者于2005年4月14日急诊开胸探查.胸正中加左颈横切口,劈开上半胸骨至第4肋间,开胸后发现纵隔张力甚高,胸腺及纵隔内淤血,血肿从上纵隔向下延续,累及双侧纵隔胸膜,左无名静脉后侧方有血肿.切开纤维包膜,清除血凝块.用手指探查无名动脉左侧方有一间隙,可扪及金属异物.清除血凝块时,突然有大量鲜红血液涌出,立即用纱垫填塞压迫,扩大切口,完全劈开胸骨.急请心外科会诊,考虑有较大动脉分支破裂出血,需行体外循环辅助修补破裂血管,遂于左股动脉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部分体外循环,降低血压、体温.去除压迫纱垫,在动脉持续出血尽力吸引并回收情况下,进一步解剖纵隔局部,辨清出血来自左颈总动脉,距离其起始部约1cm,血管阻断钳夹闭左颈总动脉根部,用5-0 Prolene缝线修补血管裂口数次,但仍有渗血.考虑血管损伤重,单纯修补效果不肯定,遂决定截除损伤段血管,以Gortex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和颈总动脉架桥.术毕检查吻合满意,无渗血,左颈动脉血流通畅.彻底清除纵隔血肿并取出金属异物.切除双侧纵隔胸膜,两侧胸腔留置胸管引流.术后恢复顺利,声音嘶哑好转,12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5.
目的 采用在动物体外构建初级组织工程化血管、体内强化的方法 ,探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可能性.方法 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所有种子细胞,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内皮样细胞,观察细胞标记的成功率;血管平滑肌样细胞(VSMLCs)和血管内皮样细胞(VELCs)分层种植于胶原包埋聚乙醇酸(PGA)的复合支架表面;将细胞和支架的复全体种植于动物皮下,并设立对照组,分别于植入后的第4,6、8周再次麻醉动物,取出植入皮下的组织工程化血管,行组织学及免疫荧光等检查.结果 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管壁结构比较清晰,细胞数量也已减少,胶原成分增多,管壁分层明显,可见内膜、中膜和外膜,对照组无此特点;实验组皮下培养8周Brdu标记细胞的免疫荧光观察见部分细胞核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证明来源于所种植的种子细胞.结论 体外构建的初级组织工程化血管,以动物的皮下为生物反应器,采用静态培养的方式可使血管壁得以强化,从而构建出次级组织工程化血管;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的次级工程化血管组织其大体结构与天然血管相似;血管壁细胞有种植的种子细胞生长,并参与了.组织工程化血管的重构.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栓塞(PTE)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0例肺动脉栓塞剥脱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取栓术,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围术期死亡,9例存活;术后2周测不吸氧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有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周超声心动测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术前明确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总结心脏术后再入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术后再入ICU的危险因素。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院进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共2 722例,术后进入ICU 2 102例,其中仅进入一次ICU 2 083例,再入ICU 19例。分析再入ICU的临床特征,并按1∶3配比在仅进入ICU一次的患者中选取和研究组年龄、性别、入院时间相似的57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探索再入ICU的危险因素。结果 呼吸衰竭是心脏术后再入ICU的最主要原因。两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体外循环时间、首次ICU停留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术中CPB时间、首次ICU停留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与心脏术后再入ICU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RRT(OR:12.986,95%CI:2.839~59.395,P=0.001)是影响术后再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直视术后行CRRT为心脏直视术后再入...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总结使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成人型主动脉缩窄10例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临床中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意义。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2006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成人主动脉缩窄患者10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14~35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瘤样扩张,余均为单纯主动脉缩窄。10例患者静息情况下测量上下肢压差均大于20 mmHg (1 mmHg=0.133 kPa),术前评估无明确手术禁忌。10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至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及主动脉根部扩张的患者,同时行Bentall术。结果无围术期死亡及大出血、脊髓缺血性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嘱托患者出院后3~6个月门诊复查,复测上下肢压差均小于20 mmHg,CTA结果提示未见动脉瘤、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等表现。结论利用人工血管从升主动脉转流至降主动脉是治疗胸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9.
原发性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附7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79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效果.其中男31例,女48例,年龄17~77岁,平均(46±15)岁.按病理类型分为良性黏液瘤组(66例)、良性非黏液性肿瘤组(5例)和恶性肿瘤组(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了解肿瘤情况,通过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切除.术后对生存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0.5~14年,平均(7.6±5.2)年.结果 围术期死亡1例,随访期间死亡2例,总死亡率为3.8%.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间隔1.25-5年.总复发率为3.8%.术后心功能均得到改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良性肿瘤,但两者复发率和心功能状况无显著性差异.右心肿瘤死亡率高于左心肿瘤,但两者复发率和心功能状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复杂,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其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生长特点及发病部位.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CPB心脏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生理盐水组(氨甲环酸10 mg/kg切皮前缓慢静脉推注;随后持续输注生理盐水至术后12 h,n=30)和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氨甲环酸10 mg/kg切皮前缓慢静脉推注;随后1 mg/(kg.h)持续输注氨甲环酸至术后12 h,n=30]。在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时、次日晨8:00和术后24 h 4个时间点取血测定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记录术中肝素和鱼精蛋白用量、CPB期间最低鼻温和肛温、CPB期间最低红细胞压积,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异体血输血量及输液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观察时间点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时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异体红细胞及血浆输入量、晶体及胶体输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中单次剂量氨甲环酸比较,单次剂量氨甲环酸治疗后围手术期持续输注氨甲环酸并不能进一步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出血量,也不能进一步减少术后异体血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