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7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抗菌药物使用和病原学标本送检等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横断面调查、床旁调查与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医院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 调查当日该医院实际住院患者1 212例,实查1 208例,实查率99.67%。查出医院感染患者15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24%。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ICU),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4.44%;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构成比为71.43%。调查当日治疗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为23.73%,从15例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7株。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08%,治疗用药占59.50%,以一联用药为主。结论 该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较低,但重点部位突出,应以加强ICU医院感染防控和提高标本送检率为重点措施。  相似文献   
32.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防控策略。方法 对2015年1-6月入住 ICU 的132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共监测医院感染病例18例、24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和例次发生率分别为13.64%和18.18%。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9.19%,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占70.8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占61%;高龄、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和长时间住院是ICU 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加强高危患者管理是防控ICU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推拿联合中药外洗治疗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1年1—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314例脾虚湿蕴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157例,对照组采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涂,观察组采用推拿联合中药洗剂外治,2组均治疗14 d。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特异性皮炎评分(SCORAD)(包括皮损面积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SCORAD总分),统计2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2组皮损面积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SCORAD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的皮损面积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SCORAD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142/1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136/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随访4周,观察组复发率为24.42%(21/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联合中药外洗方治疗脾虚湿蕴型婴儿湿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了解某医院临床主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14 851份行病原菌检测的临床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采用梅里埃ATB Expression 细菌鉴定,采用药敏分析系统对阳性标本进行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统计分析耐药菌的变迁情况。结果 14 851份临床标本,阳性标本数为3 665份,阳性率为24.68%。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肠杆菌科细菌较敏感的抗菌药物为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阿米卡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除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米诺环素及夫西地酸较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多黏菌素E、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结论 临床标本分离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分离出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呈耐药趋势。临床应遵循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与足月儿3~6岁睡眠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改善早产儿的睡眠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5-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儿共848名,采用自填方法对入选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儿童睡眠习惯等。结果 早产儿晨醒时间[(6:58±0:28)时]明显早于足月儿[(7:06±0:27)时](t =-2.675,P<0.05);夜间睡眠总量[(9.19±0.92)h] 和全天总睡眠时间[(10.78±1.11) h]明显少于足月儿[(9.29±0.77) h]和[(10.88±0.99) h](t=-3.191、-2.363,P<0.05);早产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16.3%)明显高于足月儿(11.7%)(χ2=14.624,P<0.001)。早产儿与足月儿均随着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24、207.074,P<0.001)。儿童睡眠不足与儿童年龄、早产、父母职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父母婚姻状况有关。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在3~6岁睡眠模式较足月儿差,睡眠模式的完善和固化较延迟,提示早产儿在3~6岁神经系统成熟度较足月儿差,早产儿随访工作中应重视睡眠指导及干预。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分析“早期”(37~38孕周)出生对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影响,为确定重点干预和预防人群提供线索。 方法 2018年4-12月纳入上海、马鞍山、台州、海口、厦门、扬州6个城市670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共46 073例,用小龄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进行运动协调能力的评估。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早期儿总的运动协调能力(67.30±8.90 vs.67.50±8.80)、运动控制能力(22.82±3.08 vs.22.89±3.04)及一般协调性(21.95±3.26 vs.22.03±3.21)等均低于完全足月儿(t=2.174、2.201、2.38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BMI、父母亲教育程度等潜在混杂因素后,早期儿组女童DCD发生风险较完全足月儿女童增加15.7%(OR=1.157,95%CI:1.001~1.340,P<0.05)。 结论 早期儿可作为DCD早期评估和干预的重点人群,加强早期儿健康管理是“二孩政策”下提高人口素质,节约医疗成本的关键“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对ADHD开展有效的干预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自愿的原则,选取到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6~10岁儿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Ⅳ)有关ADHD的诊断标准为研究组,同时按照性别年龄进行1:1配对选取健康儿童为正常组。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MHRSP)、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评价受试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定受试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DHD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儿童,两组儿童的MHRSP总分及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各分量表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56、11.24、14.08、5.25、8.50、5.01、5.38、13.83、6.70,均P<0.001)。 ADHD组儿童行为问题明显比正常组儿童严重。两组儿童的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社会能力总分、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和行为问题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8.38、7.71、8.75、12.77、5.65、6.44、5.44、10.29、7.53、17.02、9.23、17.29、9.08、16.11和21.40,均P<0.001)。 ADHD组儿童家长较正常组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t值分别为13.55和11.19,均P<0.001)。结论 ADHD儿童与其他心理行为异常疾病的共患率较高,并且其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差。  相似文献   
38.
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的焦点正逐渐由器质性疾病向功能性疾病转变,人类的认知-运动发育障碍问题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障碍和孤独症最为常见.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 ~11岁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患病率高达5% ~6%,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障碍为1% ~11%,且在城市地区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儿童认知-运动障碍性疾病共患性极高,且预后较差,因此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婴儿粗大运动发育水平和迟缓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婴儿运动能力和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 2015年5—9月儿保门诊体检的653名健康婴儿作为研究对象。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三版中文版(ASQ-C)评估婴儿粗大运动发育水平,分为可疑组和正常组。用婴儿发育家庭环境支持量表中文版(AHEMD-IS)评估婴儿家庭支持环境。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653例婴儿中,平均粗大运动得分为49.16±11.41,可疑粗大运动发育迟缓者93例(14.2%)。控制所在城市、母亲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家庭结构等变量后,活动空间适量(β=4.255,95%CI 2.013~6.492)、充足(β=3.010,95%CI 0.845~5.171)与不足相比,对粗大运动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控制所在城市、婚姻状态等变量后,活动空间适量(OR=0.357,95%CI 0.195~0.653)、活动空间充足(OR=0.476,95%CI 0.272~0.783)、活动多样性适量(OR=0.507,95%CI 0.288~0.893) 与可疑发育迟缓(ASQ筛查结果)存在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活动空间适量或充足、活动多样性适量可促进粗大运动的发育,儿童保健工作者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家长改善家庭支持环境促进儿童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40.
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运动控制缺陷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与其他疾病的高并发率以及亚型分类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该文将以运动控制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探索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感觉-运动缺陷和运动计划能力障碍等发生机制,为病因学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