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于头颈部的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5例原发于头颈部的儿童髓系肉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为化疗联合手术治疗。通过总结资料及相关文献分析髓系肉瘤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2013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经病理诊断以及免疫分型确诊的首发于头颈部髓系肉瘤5例。男4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6岁1个月(女)、3岁1个月、1岁9个月、5岁、10岁。随访至2015年4月,5例患儿均规律治疗并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除1例(1岁9个月)患儿因放弃治疗复发后合并感染死亡外,4例患儿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原发于头颈部的髓系肉瘤发病不典型应注意鉴别诊断,规律治疗有望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青年峡部裂症患者28例,其中L3 4例,L48例,L5 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其中14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14例经后正中入路(B组),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节段分布、VAS评分和ODI均无显著性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腰部疼痛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采用ODI评估腰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采用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100~140min,平均104min,术中出血80~150ml,平均124ml,术后引流35~85ml,平均54ml;B组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3min,术中出血120~210ml,平均197ml,术后引流53~122ml,平均80ml.A组较B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3d时A组患者VAS评分(6.31±0.9分)明显高于B组(4.79±1.1分)(P<0.05),但3个月和6个月时A组VAS评分及ODI(VAS:1.13±1.2分、1.07±1.4分;ODI:0.135±0.099、0.137±0.041)低于B组(VAS:2.93±1.7分、2.36±1.3分;ODI:0.187±0.112 0.179±0.029)(P<0.05),12个月及2年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三维CT重建两组各有13例峡部裂处形成连续骨桥,植骨融合率均为92.8%,均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较经后正中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56例头颈部横纹肌肉瘤(HNRMS)患儿治疗期间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不同疾病事件类型患儿的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收治的56例HNRMS患儿,收集诊断、治疗、预后因素和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按疾病事件类型分为无疾病进展组(NPD组)[包含无事...  相似文献   
104.
摘 要目的:探讨 2 型糖尿病(T2DM)对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动态血压的影响。 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高血压并冠心病行 PCI 后患者 78 例,根据有无 T2DM 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各 39 例。两组均行 24 h 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动态血压系数、血压变异性系数。 结果:糖尿病组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日间脉压差、24 h 平均脉压差均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糖尿病组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收缩压标准差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伴 T2DM 的高血压并冠心病 PCI 后患者,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增大,在降压治疗同时,还应强调减小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05.
PICC置管X线摄片前首次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一种置管技术。PICC置入的长度由操作者根据患者外测量估算,这种外测量与实际置管长度存在一定差异;且置管时可因操作者因素、患者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发生率达4%~38%。因此,置管完毕还需到放射科行X线摄片以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达理想解剖部位,若有差异,须进行调整,若导管异位则应尽快进行正位。鉴于PICC置入长度的不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应用单纯半椎体切除术(HR)和半椎体切除联合楔形截骨术(HRWO)治疗青少年严重僵硬先天性侧后凸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估HRWO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12-12采用HRWO治疗的青少年严重僵硬的先天性侧后凸畸形13例(HRWO组),并与同期采用HR治疗的12例(HR组)进行比较。分析2组术后侧弯矫正率、侧弯矫正损失率、后凸矫正率、冠状面失代偿、矢状面不平衡、SRS-24问卷得分。结果 HRWO组术后侧弯矫正率高于HR组,侧弯矫正损失率低于H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WO组术后后凸矫正率高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不平衡5~15 mm,平均13 mm;术后矫正率53.6%。HRWO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不平衡0~12 mm,平均10 mm;术后矫正率68.8%。HR组末次随访时SRS-24问卷得分89~104分,平均101分;HRWO组末次随访时SRS-24问卷得分90~108分,平均104分。HRWO组末次随访时一般活动和功能较HR组改善明显。结论单纯后路HRWO术治疗青少年严重僵硬先天性侧后凸畸形是安全有效的,而且在畸形矫正上明显优于单纯HR手术。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寰枢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5±37)min(115~210 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140~290 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寰枢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寰枢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2.2改善到14.8±1.8(P<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P<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8.
109.
肺栓塞(PE)是以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病因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1].肺栓塞在我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行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2],误诊率高,死亡率高.随着对肺栓塞这一疾病认识的加深,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肺栓塞的诊断也逐渐增多.本文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在住院期间并发肺栓塞的15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0.
背景和目的:对血管危险因素的最佳治疗(在适当的时候联合使用抗血栓药物及颈动脉外科手术)减少了卒中后新的血管病变的发病风险。尽管在实践中次级保护对许多患者来说并不是最佳的方法,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有明显的改善仍未明确。本研究旨在验证一个假说,即脑缺血后的次级预防措施,会使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明显改善。方法:本研究包括1994年的123例连续病例和2002年的125例连续病例,这些患者因不同的原因住进神经科,并且至少在6年前有过脑缺血发作。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的治疗情况。记录血压值、生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