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不同质量浓度β-榄香烯体外作用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IMR-32、SK-N-DZ及胚肾细胞株293T 24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SH-SY5Y及SK-N-DZ细胞的凋亡率,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Brd U掺入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8及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β-榄香烯对3株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而对正常细胞抑制作用轻微;β-榄香烯作用于SH-SY5Y及SK-N-DZ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药物组细胞早期凋亡率上升(P0.05),凋亡小体明显增加(P0.05);细胞各周期比例无明显差异(P0 05);Brd U掺入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药物组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而caspase-8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β-榄香烯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内源性凋亡通路诱导细胞凋亡,而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回顾单中心儿童颅外生殖细胞瘤诊治情况,分析总结儿童颅外生殖细胞瘤治疗效果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2012年8月—2020年4月收治的700例颅外生殖细胞肿瘤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性别、年龄、部位、病理类型、预后等因素分析。共收集成熟型畸胎瘤482例;未成熟畸胎瘤86例;恶性生殖细胞瘤132例。结果 (1)成熟型畸胎瘤:2y-OS100%、EFS 98.3%,5y-OS 100%、EFS 97.9%。(2)未成熟型畸胎瘤:2y-OS 100%、EFS 94.1%,5y-OS 100%、EFS 92.4%。(3)恶性生殖细胞瘤:2y-OS96.6%、EFS 85.5%,5y-OS 96.6%、EFS 82.5%。原发部位及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 临床分期、肿瘤原发部位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经规范综合治疗颅外生殖细胞肿瘤是治疗效果较好的儿童重大疾病。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CD)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D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确诊的CD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案、预后.结果 21例CD患儿中,男11例、女10例,中位就诊年龄10.9(5.4~12.1)岁,中位病程为6.0(1.5~16.0)月....  相似文献   
34.
章均  韩立玲  吕麟亚 《重庆医学》2022,51(5):854-858
目的 探讨BOPPPS模式在医学生课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集BOPPPS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课程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检索的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  相似文献   
35.
小儿网膜囊肿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春  王珊  章均  郭春宝  代江涛 《重庆医学》2007,36(15):1463-1464
目的 探讨小儿网膜囊肿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7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1例小儿网膜囊肿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 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发病年龄3岁以内52.4%,6岁以内76.2%,10岁以内95.2%.腹胀、腹块、贫血、腹痛、呕吐是本病主要临床特点.全组入院诊断符合率38.1%,误诊为腹水待查(19.1%)、肠系膜囊肿(14.3%)及中度以上贫血待查(14.3%).CT检查57.1%,诊断符合率83.3%;腹部X线平片检查19.1%,诊断符合率25.0%;B超检查90.5%,诊断符合率78.9%.囊肿位于大网膜80.9%,小网膜19.1%.行囊肿完整切除术90.4%,囊肿大部分切除、残余与血管粘连处囊肿内表面用碘酊烧灼9.6%.结论 10岁以内儿童有腹胀、腹块、贫血表现者应警惕本病可能.B超和CT检查诊断价值高,手术治疗作为首选.近期随访疗效满意,8年随访15例(71.4%)无复发.  相似文献   
36.
张云  何玲  章均   《放射学实践》2013,(10):1059-1061
目的:Castleman病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介于炎症和肿瘤之间的少见的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儿童病例更是罕见。总结分析儿童CD的病理及CT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儿童CD的cT表现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2年临床及CT影像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儿童CD患者。结果: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10~12岁的5例,4岁1例,平均年龄9.7岁。局限型CD5例(83%),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多中心型1例(17%),病理类型为浆细胞型。5例透明血管型中的4例CT平扫均表现为团块状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呈类似血管样强化,可见丰富的滋养血管,未见明显钙化、坏死及囊变征象。1例发生于腹膜后的透明血管型CD表现为巨大不规则混杂密度影,伴有典型中央分支状钙化,并可见明显坏死、囊变,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亦可见较多滋养血管。1例浆细胞型CD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CT平扫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后轻到中度强化,未见明显滋养血管及钙化、囊变等。结论:儿童CD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复杂,CD病变均发生在淋巴组织丰富的部位。年长学龄儿童多见,CT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CD在CT增强后的类似血管样强化有一定的特征,能提供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索术前多基因联合对进展期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手术切除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l月本院收治的采取手术治疗的进展期(Ⅲ、Ⅳ期) NB 患儿 46例,均经病理确诊.根据INSS 分期及COG危险度分层,本组病例Ⅲ期 19 例 (41.3%) ,Ⅳ期 27 例 (58.7%) ,中危15例(32.6%),高危31例(67.4%).46例患儿均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及手术治疗.依据术前是否行多基因联合检测分为多基因联合检测化疗组和常规化疗组.多基因联合检测组患儿,根据药敏结果参考选择化疗方案,如常规方案中有一种药物敏感,则可选择该方案进行化疗.如常规方案中无敏感药物或化疗两个疗程后评估提示化疗效果欠佳,则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包含至少一个敏感药物的化疗方案.结果 3例ERCC阴性中危患者最初使用方案无铂类药物,肿瘤缩小不满意,后根据药敏检测更换包含铂类药物方案后肿瘤缩小明显,均在更换方案后2~3个疗程行手术,其余4例中危患儿均提示TOPOIIα高表达,选用了OPEC方案及卡铂+足叶乙甙/阿霉素轮换.高危患儿中5例TOPOI阴性患儿最初均使用CT方案,第二或三个疗程时根据药敏结果换用OPEC方案.其余患儿检测结果提示对铂类、足叶乙甙或蒽环类其中之一敏感,使用OPEC方案化疗.多基因联合检测组术前化疗3~6个疗程,平均 4.6个疗程,常规化疗组术前化疗4~8个疗程,平均 5.6个疗程.多基因联合检测组患儿肿瘤瘤体缩减率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两组患儿手术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资料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0个月,平均21个月,总体生存率为60.9%,中危组患儿2年生存率为80%,高危组期患儿2年生存率51.6%.多基因联合检测化疗组2年生存率为中危85.7%,高危53.8%,总生存率为65%,常规化疗组2年生存率为中危75%,高危50%,总生存率为57.7%.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进展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联合检测ERCC1、TOPOI 和TOPOIIα表达指导个体化化疗,有效率有所提高,化疗不良反应减少,改善了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荷瘤SD幼鼠成瘤规律及其原因分析。方法:以3~4周龄SD幼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45只根据肿瘤生长情况,又再分成瘤组和非成瘤组)。每2 d观察并且测量各组生长指标,第20天处死动物后,计算各组胸腺、脾脏脏器指数;计算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数量变化;检测各组胸腺、脾脏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145只实验组SD幼鼠有13只成瘤,成瘤率为31.1%。2胸腺脏器指数:成瘤组>对照组(P<0.01),非成瘤组>对照组(P<0.01),成瘤组与非成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脏器指数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非成瘤组中CD3~+、CD8~+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成瘤组(P<0.01),非成瘤组与对照组、成瘤组与对照组中CD3~+、CD8~+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在3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4胸腺组织中PCNA、Caspase-3蛋白表达:成瘤组及非成瘤组胸腺PCNA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Caspase-3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中非成瘤组中PCNA较成瘤组明显增加(P<0.05),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5);在脾脏内PCNA、Caspase-3蛋白在各组中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SD幼鼠接种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后,其生长规律出现潜伏期、快速生长期、平台期、消退期的变化;2成瘤率及成瘤规律与幼鼠免疫器官反应有关系。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儿童梨状窝瘘解剖学特征,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改良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7月~2018年7月诊断为梨状窝瘘的54例患儿,手术入路为甲状腺或外瘘口平面34例(传统组),手术入路为甲状软骨下角平面20例(改良组),研究改良组术中梨状窝瘘管解剖特点。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根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 结果 梨状窝瘘管分为漏斗部和移行部,漏斗部固定位于甲状软骨下角后或侧方,瘘管走行有3种类型:终止于甲状腺上极、经甲状腺旁到达皮肤、直接到达皮肤形成外瘘口。改良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均小于传统组(P<0.01)。术后随访6~18月,传统组复发率29.4%,改良组未见复发。 结论 经甲状软骨下角入路的梨状窝瘘管切除术,具有手术路径短、瘘管易寻、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复发率低等优点,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梨状窝瘘根治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估Drainobag法引流手术在儿童软组织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8年4月因软组织感染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共2136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将行切开引流手术(open incision and drainage,I&D)的患儿作为I&D组(972例),行Drainobag法引流手术的患儿作为Drainobag组(1164例)。I&D组中,男480例,女492例;年龄为(6.5±6.3)岁。Drainobag组中,男544例,女620例;年龄为(6.2±5.9)岁。两组患儿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后均按照专家共识或者药敏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疗,均在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的治疗时间、换药次数以及术后换药时的改良面部表情评分(FLACC评分)。结果Drainobag组患儿手术后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换药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Drainobag组患儿术后换药时的FLACC评分比I&D组患儿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Drainobag组患儿术后无脓肿复发,I&D组有15例患儿术后于术前相同部位复发脓肿,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Drainobag法引流手术安全、有效而且明显减轻了患儿换药时的痛苦,可在儿童软组织感染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