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患儿,男,10岁,主因间断水肿5年于2008年1月15日入院。5年前患儿感冒后出现双眼睑水肿,于外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曾口服中药及规律口服激素1年,全身水肿时轻时重,尿蛋白持续阳性,波动于( ~ ),未给予特殊治疗。10天前做尿常规:潜血( ),尿蛋白( ),全身水肿略有加重,为求进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其对胃动素(MOT)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t2年8月华北石油总医院收治的窒息后喂养不耐受患儿58例。随机分成双歧杆菌治疗组和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洗胃及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对症支持治疗.双歧杆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或经鼻饲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观察两组患儿呕吐、腹胀症状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监测患儿血浆MOT的变化。结果双歧杆菌治疗组呕吐、腹胀症状消失时间[(3.03±1.14)d1优于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f(4.65±1.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治疗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7.68±1.73)d]优于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9.72±2.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治疗组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9.03±1.84)d]优于全胃肠外营养对照[(10.79±2.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治疗组总有效率(93.11%)显著高于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双歧杆菌治疗组血MOT水平[(259.20±23.35)ng/L]高于全胃肠外营养对照组血MOT水平[(221.37±18.51)ng/L],治疗后4d治疗组血MOT水平[(324.72±14.53)ng/L]高于对照组血浆MOT水平[(298.10±15.5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后,采用微生态制剂恢复微生态平衡,缩短全胃肠喂营养时间,同时对胃肠道激索分泌水平恢复正常起到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8日至2015年5月4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用亲缘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23例(亲缘单倍体组),同胞全相合移植21例(同胞全相合组)。两组的预处理方案均为清髓性,回输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造血干细胞,采用环孢素、甲氨蝶呤±霉酚酸酯联合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低分子肝素±前列腺素E预防静脉闭塞病。 结果:两组患儿均获得完全、持久的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亲缘单倍体组和同胞全相合组:①WBC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3.1±2.3)和(12.5±1.4)d,PLT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9.4±8.0)和(22.9±7.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9.6±30.3)和(32.5±31.6)月,移植后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5%(16/23)vs 71.4%(15/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亲缘单倍体相合组与同胞全相合组急性GVHD临床分级(Ⅰ~Ⅳ)65.2%(15/23)和23.8%(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亲缘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与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安全性与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呼出气冷凝物(EBC)中微小RNA(miRNA)作为诊断哮喘患儿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7~12岁哮喘患儿80例作为哮喘组,并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受试者EBC中11种相关miRNA的表达水平。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miRNAs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miR-133-3p、miR-328-3p、miR-21-5p、miR-155-5p在哮喘患儿中的诊断意义。结果 哮喘组EBC中miR-21-5p和miR-133-3p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R-328-3p和miR-155-5p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对照组和哮喘组EBC中miR-133-3p、miR-328-3p、miR-21-5p、miR-155-5p的相对表达水平可以形成两个独立亚群,即体检健康者和哮喘患儿。因子分析法发现miR-21-5p、miR-155-5p可以聚成一个亚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间隙蓝光照射,胆红素上升快或水平高者给予纠酸、肝酶诱导剂、白蛋白静脉滴注,对症及支持治疗,如供氧、抗感染、静脉营养、保持通便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两组治疗前查血清总胆红素,治疗期间,应用经皮胆红素监测仪,监测每天胆红素变化,同时监测血清胆红素值下降至正常的天数。结果: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310.60±20.53)μmol/L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298.37±17.13)μmol/L,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组治疗后胆红素值(78.52±14.59)μmol/L与对照组治疗后胆红素值(94.30±11.21)μmol/L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胆红素降至正常天数(5.32±2.37)d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天数(7.12±2.33)d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白血病于1827年由 VelPeau 首次报道[1]。急性白血病是儿童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3~4/10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儿童白血病的75%左右。最初白血病的治愈率在3%~4%,被人们认为是不治之症。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以及新的化疗药物的不断出现,20世纪80、90年代白血病的缓解率和治愈率均有明显提高。阿糖胞苷(Ara-C)是1959年合成的细胞周期特异性嘧啶类抗代谢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 S 增殖期,通过抑制细胞 DNA 的合成,干扰细胞的增殖。196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80年代广泛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迄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2]。在2004年之前阿糖胞苷主要用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在这以前无大规模使用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2004年全国小儿血液病会议修订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中首次将中剂量阿糖胞苷列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案。本课题通过测定使用不同剂量阿糖胞苷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脑脊液中阿糖胞苷的药物浓度,判断两者是否有差别并研究脑脊液中阿糖胞苷浓度与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关系,从而为大规模推广新化疗方案的提供依据,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长期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