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ORCH是一组围产期非细菌致畸性病原体感染,包括TOX、CMV、风疹病毒(RV)及单纯疱疹病毒(HSV)等,常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发育不良,脑瘫及智力低下〔1〕。笔者搜集16例脑TORCH感染,分析其发病机制及CT表现特点,旨在早期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后遗证及死亡率。1 资料与方法16例中,男9例,女7例,年龄6h~3岁,平均142月。主要临床表现:烦躁嗜唾8例,癫痫发作7例,发作性头痛6例,低热4例,脑瘫4例,智力低下10例,合并脑积水9例,病理性黄疸3例,新生儿肺炎2例,早产6例,母妊期有宠物接触史8例。本组TOX感染10例,CMV4例,TOX及CMV联合感染…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CT对迟发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使病人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方法:搜集颅脑损伤后首次CT检查阴性复查为阴性和首次CT检查阳性复查原病变扩大或出现新病变90例,前8例,后82例。结果:颅脑损伤的迟发性CT表现为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形成、脑肿胀、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及外伤性脑梗塞等。结论:颅脑外伤病人经治疗后未见好转,有加重趋势或突然恶化,应考虑到迟发性病变的可能,CT复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骨韧带样纤维瘤(desmoplastic fibroma)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骨韧带样纤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X线、CT、MRI及病理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11例骨韧带样纤维瘤,1例位于锁骨,3例位于尺骨、桡骨,2例位于胫骨,2例位于髂骨,1例位于第1-第3跖骨,2例位于下颌骨,1例伴有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示骨质溶骨性膨胀性改变,其内见根须样肿瘤性骨小梁,灶内无骨化,灶边缘无硬化,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CT平扫病灶密度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无坏死及骨化,邻近骨皮质变薄,内缘凹凸不平,呈粗大的骨嵴。MRI检查病灶在T1WI上呈等于肌肉组织信号,在T2WI上呈高于肌肉组织低于脂肪组织信号,其内可见条状或带状T2WI低信号。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梭形成纤维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偶见核分裂,细胞间可见胶原组织包绕。结论:本病以骨膨胀性改变,根须样肿瘤性骨小梁,无骨化及骨膜反应为基本X线表现,根须样肿瘤性骨小梁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内在T2WI上条带状低信号是其特征性而非特异性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94.
21例肝门胆管癌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分析肝门胆管癌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的CT资料. 结果: 浸润型9例,外生型11例,管内型1例,所有病灶均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CT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软藤样"扩张,平扫仅33%病例显示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缓慢持续强化. 结论: 肝门胆管癌的CT表现特征为:肝门区胆管内等密度或低密度肿块伴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软藤样"扩张.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缓慢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畸形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6月在温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诊断为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畸形的患儿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等特点.结果 46例患儿年龄3d至14岁,其中<3个月8例;3个月至1岁20例,>1~3岁15例,>3~14岁3例.均诊断为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畸形,其中气管支气管软化10例,支气管起源异常15例,支气管缺如5例,气管支气管狭窄21例.复合畸形10例.发病年龄3d至14岁,均表现为反复咳嗽、反复或持续喘息,喘息多在吃奶、哭闹或运动后加重.X线胸片和CT平扫可见弥漫性或局限性透明度增强或肺不张,10例气管支气管软化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确诊,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气管支气管狭窄21例,诊断支气管起源异常14例.结论 (1)对有下列临床特点者应该考虑到气管支气管畸形的可能:持续咳嗽经常规脸查不能明确病因;反复或持续喘息,经抗炎或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反复或持续喉鸣;X线胸片同一部位反复或持续肺炎或肺不张;X线胸片提示局限性肺气肿、肺不张、纵隔移位而原因不明.(2)纤支镜对先天性气管支气管软化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3)螺旋CT三维重建对诊断气管支气管起源异常和狭窄的诊断价值和纤支镜相当,尤其适用于年幼儿和危重儿.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先天性单侧肺静脉闭锁(UPVA)的胸部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UPVA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胸部平片和CT平扫表现为患侧胸廓小,纵隔向患侧偏移;同侧肺呈弥漫网格、蜂窝状改变;患侧肺门、纵隔区见软组织团块影,其肺侧缘呈现沿支气管血管束的尖状突起。CT血管成像表现为左心房患侧缘光滑,无肺静脉结构;其他处无成形的肺静脉异位引流。结论 UPVA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部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纵隔摆动"是本病的一个少见影像征象。  相似文献   
97.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11例均行CT平扫,8例加做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结果 11例肿瘤,发病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占10例。肠壁环形增厚型7例,其中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4例,3例继发肠套叠。该2型同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在7例,其中1例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显著较长或呈多发节段性分布4例。CT初诊肿瘤检出9例,定性诊断准确7例。结论 肠壁增厚型和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2种主要CT表现类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内分叶状肿块、“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较长及呈多发节段性分布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特征性CT表现,具有较可靠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8.
不典型肠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肠癌的病理基础及CT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 搜集伴肠外囊性肿块形成的肠癌11例,其中管状腺癌6例,粘液腺癌3例,管状腺癌伴粘液腺癌2例。结果 主要CT表现为:肠浆膜外囊性肿块11例,肠壁局限性增厚9例,肠腔内囊性肿块2例。经与病理对照分析后提示肠外囊性肿块形成的原因有:肠癌浆膜外直接浸润伴囊变坏死6例,溃疡型肠癌慢性穿孔3例,继发阑尾粘液囊肿1例,另1例粘液腺癌可能是结肠憩室或深在性的囊性结肠炎癌变所致。11例中10例由CT首诊,正确诊断4例,误诊6例,其中误诊为脓肿4例,腹腔肿瘤2例。误诊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不典型肠癌CT表现的认识,忽略了癌性肠壁增厚特征等因素所致。结论 肠外囊性肿块形成是肠癌的不典型CT表现,易误诊。如注意观察肠壁增厚和肠腔内外肿块的形状,将显著提高CT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和防护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临床拟诊HIE 60例,随机等分成两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层厚、层间距6 mm,管电流常规剂量组250 mAs、低剂量组50 mAs行全颅脑扫描.对比两种剂量扫描产生的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全头颅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图像噪声的比较采用模拟儿童头颅的水模扫描,计算并比较两种剂量下的CT值均数与标准差;盲式评判两组扫描剂量的图像质量.结果 ①低剂量扫描组的mAs、CTDIw和DLP仅为常规剂量组的20%;②低剂量组水模噪声较常规剂量组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33,P<0.01).③低剂量组图像质量以较好为主,较常规剂量组稍差,但未出现差级图像,不影响HIE诊断.结论 低剂量CT扫描在HIE诊断中的应用是完全可行的,既能明确诊断又能有效地保护新生儿,符合医用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100.
正常胃壁的超声双重造影与增强CT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胃窗超声造影联合静脉声学造影--超声双重造影的正常胃壁成像特点。方法:对14例经胃镜证实无胃疾患的健康志愿者进行超声双重造影检查及胃增强螺旋CT检查,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正常胃壁在超声双重造影下动脉期、实质期呈三层结构:内层轻度增强,中间层低增强,外层明显增强;门脉期呈等增强,胃壁呈单层结构。正常胃壁增强CT表现为动脉期和实质期呈三层结构:内层明显强化,中间层低增强呈相对低密度,外层轻度增强呈中等密度;门脉期呈单层结构。结论:正常胃壁在超声双重造影下呈三层结构,内层轻度增强相应于黏膜层,中间层低增强相应于黏膜下层,外层明显增强相应于肌肉-浆膜层,这为将来判断胃癌浸润深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