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vs 34.3%)、BMI≥24kg/m~2(61.1%vs43.9%)及腰椎失稳(47.2%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1年4月-2012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的46例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处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I期愈合,无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其中腕关节及尺桡关节活动范围优18例,良2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5.65%。结论: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疗效确切,有助于骨折复位及其功能恢复,且操作易于掌握,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脊髓损伤中,除了创伤造成的直接损伤外,脊髓局部还将发生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有研究显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脊髓损伤段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和同济医学院病理科.对象实验于2003-09/2004-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实验室和同济医学院病理科进行.雌性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4组,①空白组6只,只暴露脊髓,不损伤.②损伤组8只,脊髓损伤,不用药物.③治疗A组8只,脊髓损伤,仅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④治疗B组8只,脊髓损伤,联合应用重组入红细胞生成素和β-七叶皂甙钠.方法①动物模型制作24只大鼠应用改良的Allen方法致脊髓中度损伤.②给药治疗A组于术后1,3,5,8,11d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300 U/(kg·d).治疗B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剂量时间同治疗A组,β-七叶皂甙钠0.1 mg/kg,1次/d,连用11d.空白组及损伤组尾静脉推注等容量生理盐水.③神经功能判断在造模后1和12 d分别由同一个实验者进行功能评分记录.行为观察参照改良的Gale神经功能行为分析法评估,0分为严重障碍,6分为正常.斜板试验观察大鼠抓握能力决定斜板角度的大小,反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④组织学检查大鼠术后12 d处死.取损伤段脊髓标本切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⑤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fas检测取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显微镜高倍视野内染色呈棕色的阳性细胞,计算阳性率.⑥凋亡神经细胞检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计算凋亡指数(凋亡细胞核数/总细胞核数).各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及斜板实验结果.②损伤段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③神经细胞凋亡因子检测结果.④凋亡神经细胞检测结果.结果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及斜板实验结果1和12 d空白组无显著差异.损伤组12 d斜板角度显著大于1 d时(P<0.05).治疗A和B组12 d行为评分及斜板角度值均显著大于1 d时(P<0.05),且显著大于损伤组P<0.05).②损伤段脊髓组织学观察结果损伤组损伤段变细,脊髓内有大部分坏死和大量胶质细胞增生;治疗A,B组大多数神经组织正常,治疗B组组织结构优于A组.③神经细胞凋亡因子检测结果损伤组bax,fas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治疗A,B组[损伤组(25.75±3.37)%和(41.37±2.83)%,治疗A组(19.87±3.56)和(26.00±3.29)%,治疗B组(12.00±2.97)和(17.50±2.20)%,P<0.05];bcl-2显著低于治疗A,B组[(9.75±1.83)%,(14.63±2.83)%,(21.63±5.34)%,P<0.05].④凋亡神经细胞检测结果损伤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治疗A,B组(50.75±5.39,34.75±3.01,24.00±3.46,P<0.05).结论细胞凋亡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对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两种高分子生物材料的细胞粘附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在聚-DL-乳酸(PDLLA)材料和聚乳酸与聚羟乙酸的共聚物(PL-GA)材料上的粘附性,并探讨不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方法抽取兔骨髓,离心提取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培养皿中培养并传代,传至第3代后,分别接种在上述两种材料上培养24h,然后通过体视学计数法、MTT法以及扫描电镜观察来测量或评价两种材料粘附率。结果体视学计数法所测PDLLA的粘附率为59.09%,PLGA的粘附率为68.75%;MTT法所测粘附率分别为70.59%和78.36%;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为PDLLA材料上的粘附细胞数少于PLGA材料上的粘附细胞数。结论PLGA的细胞粘附性要优于PDLLA的粘附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内固定术在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住我科的共126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113例采用外固定术,观察组113例采用内固定术治疗,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对照组患者中8例表现为愈合畸形,3例表现为骨折未愈合,经内固定术治愈,18例出现关节并发症情况,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Insall JN的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总优良率为46.29%;观察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评分总优良率为97.21%,将两组行统计学比较,P<0.05,表明两组具有显着的差异性。结论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可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区域划分法将腰椎MRI中硬膜囊划分为三个区域,测量其面积,且评估与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LSCS)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本项目共有LSCS病例资料126例,自愿完成VAS、ODI问卷和行走距离调查,且行腰椎MRI检查,T2WI横断面影像中,测量整个硬膜囊的面积,然后将硬膜囊分为左、中、右三个区域,分别测量这三个区域的面积。组间和组内差异用方差分析,所有影像学测量数据和患者基本资料用Spearman检验(rs值表示),和VAS、ODI、行走距离关系用Pearson检验(r值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rs值和r值绝对值越接近1,关联性越强。结果所有测量数据的组间和组内均无差异(P>0.05),整个硬膜囊面积、硬膜囊中间部分面积与VAS、ODI评分均无意义(P>0.05),左侧硬膜囊的面积与腰疼VAS评分(r=-0.397)、ODI评分(r=-0.404)有一定的关联(P<0.05),右侧硬膜囊面积和腰疼VAS评分(r=-0.422)、腿疼VAS评分(r=-0.392)、ODI评分(r=-0.423)、行走距离(r=-0.393)均有一定的关联(P<0.05),当左右两侧硬膜囊面积在0~25 mm2区间,和 ODI联系变得更加紧密(r=-0.621,-0.625;P<0.05)。结论区域划分测量法可以提高影像学和LSCS临床关联性,腰椎MRI中整个硬膜囊面积无明显LSCS临床相关性,硬膜囊左右两侧区域和LSCS临床之间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示踪时效及GFP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移植后参与退变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增殖情况。方法使用针吸髓核法建立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体外培养MSCs,并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腺病毒载体(Adeno-XTM-GFP)转染,成为GFP标记的MSCs(GFP-MSCs),于造模2周后植入造模的椎间盘内。在移植后第2、4、6、8周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MSCs的增殖情况,对比GFP本身荧光和免疫荧光的示踪时间。结果非免疫荧光组GFP本身荧光强度能够持续到4周,后较微弱甚至难以辨别;免疫荧光组用FITC荧光二抗标记的GFP-MSCs在8周内都能够持续稳定的显现荧光,4个时间点GFP-MSCs的阳性率的可信区间分别是:2周(14.64±2.05)%;4周(21.85±2.45)%;6周(31.03±4.03)%;8周(36.37±4.42)%。结论GFP-MSCs在椎间盘微环境中能够稳定增殖。若示踪研究需要持续超过4周,则应对GFP行免疫荧光染色,可以使有效示踪时间持续至少8周。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常见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的标记与体内示踪方法,及其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方法:取兔MSCs行体外培养,并在体外纯化扩增,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磁粒子标记后分别于1、3、5、7 d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将标记后的细胞植入退变的椎间盘内.分别于2、4、6、8周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用MR扫描对标记干细胞在椎间盘内分布进行示踪.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TT法结果显示,SPIO对MSCs的生物活性无影响,MSCs能被SPIO有效标记.运用MR扫描可观察到其在体内的分布,并发现干细胞向周边发生了迁徙.8周内实验组髓核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IO可有效地标记MSCs并行体内活体示踪,且不影响细胞活性,是理想的示踪剂.SPIO标记后的MSCs移植能增加髓核中细胞外基质的含量,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94年至1997年应用改良哈氏棒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并脊髓损伤21例,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16~44岁,平均31岁;受伤原因:坠落伤17例,车祸2例,重物砸伤5例;入院时间:伤后半小时至4天,平均为3.5天,入院后6小时~5天手术,平均3天;受伤节段:T_(12)3例,L_1 15例,L_2 2例,L_3 1例。骨折按Armstrong类型分类:爆裂型骨折6例,压缩性骨折13例,剪力骨折2例;受伤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法评定:A级4例,B级12例,C级4例,D级1例。21例均经椎板切除减压、改良哈氏棒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