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21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68篇 |
预防医学 | 51篇 |
药学 | 46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34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云晓滢;王菲菲;陈春苗;李冰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4,(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肾损伤标志物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的价值, 以期为临床开展早期DKD筛查提供依据。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UACR<30 mg/g)、早期DKD组(30 mg/g≤UACR≤300 mg/g)和临床DKD组(UACR>300 mg/g), 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检测肾小球损伤标志物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Ig)、α2巨球蛋白, 以及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尿肾损伤标志物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DKD(UACR>300 mg/g)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尿肾损伤标志物诊断早期DKD(30 mg/g≤UACR≤300 mg/g)的价值。结果该研究纳入116例T2DM患者, 年龄(61.99±12.56)岁(30~91岁), 男性79例(68.1%)。单纯糖尿病组44例(37.9%), 早期DKD组27例(23.3%), 临床DKD组45例(38.8%)。临床DKD组患者血肌酐(H=34.183, P<0.001)和血尿素氮(H=34.082, P<0.001)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早期DKD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肾小球损伤标志物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Ig、α2巨球蛋白与血肌酐、血尿素氮、UACR均呈正相关, 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均呈负相关(均P<0.05);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尿α1-MG、β2-MG、NAG、RBP、NGAL与血肌酐、血尿素氮、UACR均呈正相关, 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均呈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收缩压≥140 mmHg(OR=1.033, 95%CI 1.008~1.060, P=0.010)、高尿微量白蛋白(OR=1.018, 95%CI 1.007~1.030, P=0.001)、高尿RBP(OR=1.309, 95%CI 1.086~1.577, P=0.005)、高尿NGAL(OR=1.004, 95%CI 1.000~1.008, P=0.037)、低血清白蛋白(OR=0.833, 95%CI 0.749~0.926, P=0.001)及低尿Ig(OR=0.994, 95%CI 0.990~0.999, P=0.018)均为DK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单独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诊断早期DKD的曲线下面积(AUC=0.976, 95%CI 0.955~0.997, P<0.001)最大, 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6%、90.1%。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Ig+转铁蛋白+α2巨球蛋白+α1-MG+β2-MG+NAG+RBP+NGAL诊断早期DKD的AUC为0.986(95%CI 0.971~1.000, P<0.001), 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3%、98.5%, 优于各项单独检测指标。进一步优化检测组合后, 以尿微量白蛋白+β2-MG+NGAL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最佳(AUC=0.978, 95%CI 0.958~0.999, P<0.001), 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6%、93.0%。结论相比各指标的单独检测, 尿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有更高的早期DKD诊断价值。尿微量白蛋白+β2-MG+NGAL联合检测诊断早期DKD的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目的 探讨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探讨血清尿酸/肌酐(UA/Cr)与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 选取单纯T2DM组(n = 160)和早期DN组(n = 140),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进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测定,计算UA/Cr比值.结果 早期DN组... 相似文献
97.
目的分析老年人居家护理安全研究现况及热点。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TM(WOS)核心数据库有关老年人居家护理安全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9月5日。运用Excel和VOSviewer软件对所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历年发文情况;统计发文国家、发文作者、发文机构的分布情况,形成国家合作网络图谱、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统计高频关键词信息,形成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5890篇,文献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美国发文量位居第一,发文国家共形成5个合作聚类团体,且各团体内部以及团体之间合作较为紧密;高产作者是STEPHEN,发文较多的作者形成7个合作聚类团体;发文量位居前三的机构分别是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悉尼大学,发文较多的机构共形成3个合作团体;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居家护理质量与安全、跌倒预防与管理研究、居家用药管理、认知障碍老年人群的居家护理安全、现代信息技术与居家护理安全5个研究领域。结论老年人居家护理安全领域研究热点呈现多元化,未来研究应探究如何降低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并积极探索老年人居家护理安全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8.
目的总结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影像学特征,探讨DCE-MR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7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乳腺DCE-MRI检查.总结在DCE-MRI影像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形态学特点、TIC曲线的类型.统计依据DCE-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准确度.结果本组76例患者,在DCE-MRI影像形态上显示为类圆形5枚,分叶状45枚,不规则形26枚;边缘上显示为规则者7枚,不规则者32枚,毛刺者37枚;强化不明显者2枚,均匀性强化者22枚,不均匀强化者52枚;强化表现为向心性强化者53枚,表现为“中心-边缘”型号强化者23枚;在TIC曲线上,显示Ⅰ型者12例,显示为Ⅱ型者21例,显示为Ⅲ型者43例.依据DCE-MRI上病变的形态、边缘和强化、曲线特征进行诊断,诊断正确者65例,诊断准确度为85.53%.结论 DCE-MR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上,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9.
目的建立淄博城区8~12岁儿童肺通气功能的预测方程,为后续评估儿童肺功能状况和呼吸系统疾病预测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随机抽取淄博市城区东部和西部各1所小学的8~12岁儿童共392人作为研究对象,测量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呼吸初期瞬间流量(FEF75%)、呼吸中期瞬间流量(FEF50%)、呼吸后期瞬间流量(FEF25%),以年龄、身高、体重为影响因素,按性别分组后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肺功能指标的预测方程。结果在调查的392例儿童中,男生FVC高于女生(P0.05),FEF25%低于女生(P0.05),其余肺功能指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主要肺功能指标(FVC、FEV1、PEF、MMEF、FEF75%、FEF50%、FEF25%)与身高、年龄、体重均呈正相关(P0.05),其中与身高的相关性最强,如FVC(r男=0.752,r女=0.816)。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建立了各肺功能指标的预测方程,如男生FEV1=-2.451+0.025×身高+0.007×体重+0.053×年龄,女生FEV1=-2.619+0.027×身高+0.008×体重+0.037×年龄。结论身高是影响儿童肺功能的最重要因素,建立了淄博市城区8~12岁儿童肺功能指标的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100.
患者,女,30岁,因"停经38 d,阴道不规则流血14 d,下腹痛1d"于201 1年10月12日人院。体检:T 37.2℃,P 92次/min,BP 110/70 mmHg;腹肌略紧,下腹部压痛及反跳痛,阴道少量血迹,子宫压痛,左侧附件区可触及约5 cm×4 cm的包块,压痛明显。腹部B超示:宫腔内可见3.1 cm×1.5 cm混合包块,左侧附件区可见5.9 cm×3.7 cm团块回声,回声不均匀。实验室检查:WBC 6.57×109·L-1,RB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