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7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55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78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长时间飞行疲劳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本工作是为空军飞行员制订抗疲劳对策。飞行员经历的不规律的作息模式,恶劣的飞行环境和长时间执行任务不能睡眠,使其休息质量和生活方式受到不良影响。此外,当飞行任务增多时,通常相当多的飞行员因为精神的和肌肉骨骼方面的疾患而停飞。我们主要的研究目的是证实在此环境中导致疲劳的因素。方法 对36名飞行员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让他们完成两周作息模式的飞行日志,并与其中部分飞行员进行深入的交谈。此外,在飞行期间行驾驶舱检 相似文献
112.
先天代谢性缺陷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代谢性缺陷病 (inbornerrorsofmetabolism)是氨基酸、有机酸、糖、脂肪、激素等先天代谢性异常所导致疾病的总称。此类疾病多为单基因遗传性疾病 ,其中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为多见 ,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伴X隐性或显性遗传。先天代谢性缺陷病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基因突变 ,导致酶活性异常 ,多数是由于酶活性降低所引起。酶活性降低可通过代谢反应底物的堆积、终产物和(或 )中间代谢产物减少、中间产物堆积以及旁路产物增多等 4个环节引起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先天代谢性缺陷病的种类繁多 :有氨基酸、有机酸、碳水化合物、尿素、蛋… 相似文献
113.
114.
目的 探讨儿童抗N-甲基-D-门冬氨酸(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encephalitis,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最佳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 对20例抗NMDA受体脑炎的患者进行临床队列观察,总结其临床表现、对治疗的反应和临床预后特点.结果 入组20例患儿中,男患儿8例,女患儿12例,年龄1岁11个月~13岁4个月.观察时间8个月~3年6个月,至病情稳定,6个月内无改善/进展.患者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其中以癫癇发作最为突出,90%的患者均有癫癇发作;其次为语言障碍、认知行为异常和运动异常.偏瘫和小脑共济失调在6岁以下患者中出现频率较高.50%患者一线免疫治疗(IVIG、皮质激素)有效,一线治疗失败者予二线免疫(利妥昔单抗)治疗后,80%患儿有明显好转.部分患儿恢复缓慢,在8 ~12月的治疗中逐渐好转.结论 抗NMDA受体脑炎在儿童脑炎患者中并不少见,免疫治疗有效.一线免疫治疗失败后应给予二线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罕见的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的诊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甲基丙二酸尿症变位酶缺乏合并21羟化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患儿,男,生后3个月起病,接种疫苗及高蛋白饮食后出现喂养困难、腹泻、代谢紊乱及智力运动发育倒退,1岁8个月时确诊为甲基丙二酸尿症,治疗后好转。5岁后出现性早熟表现,确诊为21羟化酶缺乏症男性化型。基因证实MUT基因存在c.866G??C和c.2179C??T两个突变,CYP21A2基因存在c.188A??T和c.518T??A两个已知突变。结论遗传代谢病及内分泌病临床表现复杂,鲜有病例共患多种疾病,该患儿共患甲基丙二酸尿症及21羟化酶缺乏症两种罕见疾病。 相似文献
116.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和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注意缺陷障碍(ADHD)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儿童行为障碍,病因目前仍不清楚。这些患儿中很多存在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也可引起和加重ADHD的症状。因此,睡眠障碍可能是ADHD的病因之一,对睡眠障碍进行治疗有可能改善ADHD的症状,这就为ADHD的病因研究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从ADHD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睡眠周期的改变、ADHD与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多动腿综合征及睡眠呼吸紊乱的关系、中枢兴奋性药物对ADHD睡眠结构的影响以及ADHD共患病对睡眠的影响等方面阐述ADHD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临床特点及长期服用哌甲酯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临床分型、治疗前后脑电图(EEG)监测,探讨儿童ADHD临床特点及长期服用哌甲酯的安全性。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ADHD患儿121例,予哌甲酯10~20mg/d口服,观察6~18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予ADHD评定量表-Ⅳ-父母版(ADHDRS-IV-Parent:Inv)、临床总体印象-总体严重度量表(CGI-ADHD-S)行疗效评定,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EEG检查。结果:1.分型特点:ADHD 121例中ADHD-156例,ADHD-C54例,ADHD-HI 11例,分别占46.3%、44.6%、9.1%;2.男女患儿发病比:男104例,女17例;男女比例为6.1:1;3.疗效及EEG:哌甲酯治疗有效者85例(有效率70.2%);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EEG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女性ADHD患儿少于男性。临床主要以学习困难为主述,以注意力缺陷型为主;哌甲酯长期服用对ADHD患儿EEG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患儿睡眠结构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综合征患儿的睡眠结构,睡眠中[XCJIANX5.tif]性放电及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的情况;比较ADHD各亚型间睡眠结构的差异。方法 利用多导睡眠监护仪对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科门诊就诊的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58例ADHD患儿及30名正常儿童进行整夜睡眠结构监测。结果 ADHD组58例,其中4例睡眠监测未完成,实际完成54例。ADHD组中混合型(ADHD-C)31例(57.4%,31/54),注意缺陷型(ADHD-I)15例(27.8%,15/54),多动/冲动型(ADHD-H)8例(14.8%,8/54)。①与对照组比较,ADHD组快速动眼期(REM)潜伏期短、睡眠潜伏期延长和睡眠效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DHD-C患儿睡眠Ⅱ期百分比较ADHD-I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DHD组PLMS发生率为37.0%(20/54),对照组PLMS发生率为1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DHD组和对照组EEG未见[XCJIANX5.tif]性放电。结论 ①ADHD患儿存在REM睡眠结构的改变、入睡困难及睡眠效率降低;②睡眠Ⅱ期百分比的增多可使ADHD-C较ADHD-I有更多和更重的症状;③ADHD患儿睡眠过程中PLMS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LMS也是导致ADHD患儿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9.
目的了解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科病房收治的41例BICE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生化、血气分析、便常规、便轮状病毒检测、血清病毒抗体检测(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B病毒)、脑脊液检查、脑电图(EEG)及头颅影像、出院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1例患儿平均年龄(16.8±4.2)个月;惊厥多发生在胃肠道症状出现后(2.04±0.97)d,其中27例(65.85%)出现2次以上惊厥,丛集性发作多集中在24h之内。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组21例,阴性组20例,两组发病年龄、惊厥发生时间、惊厥次数及丛集性发作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阳性组多发生在9至11月份,阴性组多发生在11、12月份。柯萨奇病毒检测阳性4例,埃可、EB病毒检测阳性各1例。35例随访6~12个月,无惊厥发作。结论 BICE多发生在1~2岁幼儿,以9~12月份多发。半数患儿出现2次以上惊厥,丛集性发作多集中在24h之内。肠道病毒为主要病原,其中以轮状病毒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探讨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时阿托品反应低下的对策.方法 分析重症有机磷中毒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血液灌流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洗胃,静脉注射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吸氧,纠正酸中毒、控制脑水肿、纠正循环障碍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血液灌流治疗组应用血液灌流.结果 对照组出现阿托品化的时间与血液灌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出现严重阿托品中毒5例,阿托品中毒死亡1例;血液灌流组无严重阿托品中毒病例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 血液灌流对于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中出现的阿托品反应低下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