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对Eisenmenger综合征发生心律失常危险度的评价及QTd对预后的判断.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08年10月通过心脏彩超确诊的26例Eisenmenger综合征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二组分别在安静或睡眠情况下描记ECG,测定QTd值,并行24 h动态ECG监控,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病例组Q-T间期和P-R间期长于健康对照组(Pa<0.05).24 h动态ECG监控发现病例组发生心律失常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QTd与P-R间期呈正相关(r=0.674,P<0.05).病例组发生心律失常危险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Eisenmenger综合征患儿心律复极受到损坏,QTd对于判定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该文旨在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17个成分的抗炎与免疫调节活性。主要选择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为炎症模型,考察17个成分的体外抗炎作用,ELISA法检测IL-1β,TNF-α,PGE2释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COX-2表达水平;选择脾脏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为模型,考察17个成分的免疫调节活性,MTT法和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结果显示,在LPS诱导RAW264.7释放炎症因子模型上筛选出10个活性较强成分;在脾脏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模型上筛选出10个活性较强成分。剔除重复成分,在上述2个模型上共计筛选出强活性成分15个。以上结果表明,这15个成分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抗炎、调节免疫,治疗相关疾病如盆腔炎等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3.
桂枝茯苓胶囊主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枝茯苓胶囊是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5味药材采用现代化技术制成的复方中药制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调节平滑肌、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文针对近10年来桂枝茯苓胶囊在治疗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主要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主要成分含量变化对痛经模型大鼠、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子烙印技术定量逐级敲除桂枝茯苓胶囊中主要成分(敲除比例为10%、20%、30%、40%、50%、60%、70%、80%、90%),分别观察对缩宫素所致大鼠痛经模型的扭体次数、潜伏期、子宫组织中ET-1及PGF2α的影响;对混合菌液加机械损伤造成的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响;对雌激素负荷法所致大鼠子宫肌瘤模型的子宫重量、子宫系数及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的影响。结果:逐级敲除15个主要成分后药效逐渐降低,敲除10%-40%时,与模型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1),而敲除50%-90%时,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且药效比桂枝茯苓胶囊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没食子酸、芍药苷、丹皮酚等15个化合物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效应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桂枝茯苓胶囊主要成分的质控含量范围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1(Dnmt1)、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m RNA的表达,探讨DNA甲基化与儿童ITP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6例新诊断ITP患儿与26例健康体检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Dnmt1、Dnmt3a m 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新诊断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Dnmt1的m RNA表达为(3.02±0.49),较对照组(4.58±0.5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5,P0.01);ITP患儿Dnmt3a m RNA的表达为(1.49±0.44),较对照组(2.41±0.3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P0.01)。结论新诊断ITP患儿可能存在DNA低甲基化,这种DNA低甲基化与儿童ITP发病机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水-醇双提物的中药物料粉体性质对颗粒吸湿性的影响,筛选潜在关键影响因素。方法 以5个品种共计175批中间体粉末的18个粉体参数为自变量,颗粒吸湿性为因变量,进行原始数值描述、变量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预测模型分析,研究水-醇双提物的中药物料粉体性质对颗粒吸湿性的影响。结果 原始数值描述发现中间体粉末及颗粒均存在强吸湿性,但相对于粉末,颗粒吸湿性较低,表明制粒工艺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粉末吸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间体粉末的粒度分布宽度、均匀性、吸湿性、含水量与颗粒吸湿性呈强相关;PCA确定2个关键主成分,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7.13和19.82;PLS预测模型在2个关键主成分前提下,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回归系数、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及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判定指标,确定粉末含水量、吸湿性、振实密度和D50是影响颗粒...  相似文献   
17.
红花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红花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红花多糖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红花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最佳提取工艺进行工艺验证。结果红花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每次1.5h,料液比为1:20,提取3次,提取温度为80℃。结论以优化的红花多糖提取工艺提取的红花多糖破坏较小、收率较高,是一种有效的红花多糖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同采收期的江苏春柴胡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的江苏春柴胡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江苏春柴胡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不同采收期春柴胡挥发油含量差别较大,江苏春柴胡药材以4月中旬采收为宜。结论从不同采收期的春柴胡挥发油中均鉴定出n-十六酸,其可以作为春柴胡质量控制中挥发油成分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纤支镜支气管灌洗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6年8月~2018年10月诊治的12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7d天评价疗效和安全性,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IL-6、IL-4、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支镜支气管灌洗应用于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患儿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