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7篇 |
免费 | 99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29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40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97篇 |
内科学 | 88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4篇 |
特种医学 | 25篇 |
外科学 | 76篇 |
综合类 | 408篇 |
预防医学 | 104篇 |
眼科学 | 30篇 |
药学 | 181篇 |
中国医学 | 155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97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8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982.
醒脑静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流时TNF、IL-1β、IL-6水平及脑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机体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脑超微结构的变化及醒脑静(XNJ)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家兔急性全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于缺血前和再灌流前对照组(A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kg,醒脑静保护组(B组)静脉注射XNJ 1 ml/kg.观察血、脑组织中TNF、IL-1 β、IL-6水平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结果缺血30分钟时A组TNF与IL-1 β较缺血前升高(P<0.05),而A组IL-6和B组三种指标升高不显著(P<0.05).再灌流30、60、120分钟时三种指标A组(P<0.0 01或P< 0.01)与B组(P<0.01,P<0.05或P>0.05)均较缺血前升高,但升高水平B 组明显低于 A组(P<0.05或P<0.01).再灌流120分钟后脑组织匀浆中TNF、IL-1 β、IL-6表达水平B 组亦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脑组织超微结构病理改变B组明显较轻. 结论家兔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时血、脑组织中TNF、IL-1 β、IL-6水平及脑组织超微结构呈明显改变.醒脑静对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减轻细胞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8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测定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s-CRP与血浆D-Dimer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hs-CRP和D-Dime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脑梗死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23和0.440;r=0.415和0.586,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及D-Dimer 含量明显增高.观察血hs-CRP及D-Dimer水平的改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4.
985.
Escherichiafergusonii(弗格森埃希菌 ,原称肠道菌群 10 ) ,系临床少见的分离菌。我们从一老年女性中段尿中分离出 1株 ,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 ,女性 ,6 5岁 ,2 0 0 2年 11月 12日因尿频、尿急、尿痛来我院就诊。体温 38.7℃ ;血常规Hb 12 2 .0g/L ,RBC 3.83× 10 12 /L ,WBC 9.6× 10 9/L ,N 0 .82 ,L 0 .15 ,M 0 .0 3;尿常规 :外观微混 ,蛋白微量 ,隐血 (3+) ,镜检 :WBC 10~ 15 /HP ,RBC 4~ 9/HP ;中段尿培养分离出弗格森埃希菌纯培养。临床应用环丙沙星治疗。 1周后临床症状消失 ,中段尿培养阴性。2 材料与方法药敏纸… 相似文献
986.
目的探索运动、昼夜节律和呼吸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2000-01/2000-02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门诊收集34名自愿受试者,于清晨5h和下午5h、运动前后分别记录心动周期信号,并测量和分析。用相继各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作为心率变异性的一个指标。结果10名受试者清晨5h和下午5h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的均值分别为30ms和29ms,而清晨5h和下午5h两组心动周期数据汇成一组时的SDNN增大至262ms;34名受试者运动前SDNN的均值为18ms,运动后的SDNN的均值为10ms,受试者运动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差异非常显著(t=6.049,P<0.01);呼吸周期I内的心动周期最大差值与呼吸周期J内的心动周期最大差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t=0.024,P>0.05)。结论长时程(24h)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的正常值(141±39)ms的基础之一是心动周期的昼夜差;运动是影响心率变异性的重要因素;呼吸对心率变异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大小次于心动周期的昼夜差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7.
988.
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位于基底节区82例,丘脑38例。出血同时破入脑室20例。出血量15~45ml。临床分级评定:I~III级。全部病例均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出血破入脑室者同时行侧脑室引流术。结果死亡8例,占6.7%。术后血肿增大11例,均在24h内,6例行开颅血肿清除,5例继续引流治愈。85例得到1~2个月复查或随访,按脑出血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ADL)评定:I级49例,II级20例,III级14例,Ⅳ级2例。结论 CT引导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8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96例,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72例,立体定向血肿置管引流术24例;超早期(6h以内)手术40例,6~23h手术56例,术后再出血二次手术8例。结果院内死亡11例,存活85例(术后病情加重自动出院5例)。存活的85例中,61例随访2~8个月,平均3个月,疗效按GOS评定:良好31例,中残19例,重残4例,死亡7例(自动出院5例)。结论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0.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自发性小脑出血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位于小脑蚓部6例,小脑半球23例(左侧14例、右侧9例)。出血同时破入脑室9例。出血量10~20ml者19例,21~30ml者7例,大于30ml者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积水、第四脑室有受压变形。所有患者均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必要时扩大减压)术+侧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结果死亡5例。存活24例,得到3个月以上的复查或随访,疗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Ⅰ级14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0例。结论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必要时扩大减压)术+侧脑室置管引流术是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