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8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探讨免疫关卡点分子程序性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基因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PCR-LDR技术分别检测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213例BUC患者和25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PD-L1基因3'UTR的rs4143815位点和rs2297136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基因型与BUC发病风险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UC组PD-L1基因3'UTR的rs4143815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GG基因型个体发生BUC的风险是CC基因型的2.83倍(95%CI:1.82~4.64,P<0.01),携带G突变基因(CG/GG基因型)个体BUC发病风险是CC型基因个体的1.53倍(95%CI:1.01~2.24,P<0.01),同时BUC组rs4143815位点携带G突变基因频率与BUC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或P<0.01);而在rs2297136位点,BUC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CC、CT及TT基因型个体之间发生BUC的风险亦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PD-L1基因3'UTR的rs4143815位点SNP与BUC的发病风险和恶性进展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2.
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肿瘤,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联合化疗。晚期病人疗效甚差,且联合化疗副作用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辅助疗法配合手术或化疗,以达到延缓复发和提高生存率之目的。免疫疗法在卵巢癌的实验性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TIL和CTL过断治疗疗效较佳,抗体靶向治疗和肿瘤疫苗亦有一定应用前景。本文对卵巢癌的免疫治疗进展做一综述,并提出了免疫疗法在卵巢癌复发控制方面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83.
目的:了解广州市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帮助开展“中华医学控烟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7所广州市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员工人数比例及各工种构成进行二级随机抽样,使用统一问卷,采用询问和自我填表的形式对736名医务人员进行吸烟现状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广州市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吸烟率为8.17%,其中男性为11.42%,女性为0%。现吸烟率为4.97%,其中男性为7.58%,女性为0%。男性医生戒烟率为5.29%。结论:广州市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有比较低的吸烟率,他们的吸烟行为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在医院中开展禁烟活动,藉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健康形象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84.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p53基因突变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变性高压色相分析(DHPLC)及PCR产物测序方法 检测98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FGFR3第7、10、15外显子及p53第5、6、7、8外显子基因突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FGFR3及p53基因突变与肿瘤复发预后关系,Log-rank检验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经DHPLC初步筛选,DNA测序发现癌组织FGFR3突变44例(44.9%),p53突变34例(34.6%).FGFR3突变表达率T_a~T_1为75.6%(34/45)、T_2~T_4为26.6%(10/53),G_1 84.6%(11/13)、G_2 61.4%(27/44)、G_3 14.6%(6/4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肿瘤分期分级增高,突变率降低.p53突变率T_a~T_1为20.0%(9/45)、T_2~T_4为47.2%(25/53),G_1 7.7%(1/13)、G_2 18.2%(8/44)、G_58.1%(25/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肿瘤分期分级增高,突变率增加.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FGFR3、p53突变表达率为0(0/10).生存分析结果 显示:FGFR3突变组复发间隔长于未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突变组复发间隔短于未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R3mut/p53wt组复发间隔长于FGFR3wt/p53wt及FGFR3wt/p53mut 2组(P<0.05),其他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GFR3突变多见于低分期分级的膀胱肿瘤,其突变提示复发间隔较长,预后较好.p53突变多见于高分期分级的膀胱肿瘤,其突变提示复发间隔较短,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5.
抗菌肽分子结构对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菌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小分子多肽,是生物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及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其区别于传统抗生素的独特作用机理,使其不易产生耐药性,是一类极具潜力的肽类抗生素.抗菌肽多样的分子结构是其产生生物活性的基础,研究表明抗菌肽的正电荷数、水脂两亲结构、保守序列、α-螺旋、二硫键、铰链结构和氨基酸构型对抗菌肽的活性至关重要.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对抗菌肽进行分子设计和改造,人们有望更加有效地提高抗菌肽的抗菌活性,获得到更加高效、低毒的抗菌肽产品.现就抗菌肽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对活性的影响等方而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6.
女性原发性尿道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of the female urethra,PMMFU)极为少见,约占黑色素瘤的0.2%~1.0%。现就我们收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RNA干扰(RNAi)技术下调EZH2基因表达对膀胧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EZH2基因小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用脂质体包裹并转染膀胱癌EJ细胞。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因沉默效果,细胞克隆形成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结果EZH2的shRNA表达载体能有效下调EJ细胞的EZH2基因表达,并显著抑制EJ细胞生长,EJ细胞周期发生G1期阻滞。结论RNAi技术可显著下调EJ细胞的EZH2基因表达,阻止EJ细胞进入S期并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88.
2005年欧洲泌尿外科会议膀胱癌诊断治疗纲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是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制订的泌尿外科肿瘤诊治指南之一,并经EAU肿瘤外科工作组批准,于2005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年会上通过。提出了①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分期、特点及其治疗和组织学诊断标准及预后因素;②肌肉浸润以及转移性肿瘤的分期、组织分级标准;③局部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标准;④转移性疾病的治疗;⑤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尿流改道;⑥治愈性治疗后的随访标准。  相似文献   
89.
手术机器人在医疗卫生行业已广泛普及应用,其精细化操作、信息化集成及智能化控制使其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手术机器人可有效避免外科医师术中操作抖动、减缓术者操作疲劳并提供高清术野。此外,机器人融合交叉多学科技术,可创新性催生术前数字化重建、术中导航配准及机器人远程手术等新型诊疗方案,更有助于提升国民生命健康。虽然手术机器人目前已部分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其更新迭代较快,针对其安全性及患者长期获益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因此,本文将对手术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历程做一概述,系统总结目前手术机器人的典型临床应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浓度为0、1、5、10、20、40μg/L的TGF-β1处理T24细胞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采用细胞划痕方法检测其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使用浓度为5μg/L的TGF-β1处理T24细胞0、0.5、1、2、6、24 h,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PD-L1蛋白及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和磷酸化细胞外调节激酶(p-ER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将T24细胞分为A~C组,A组使用正常培养基培养,B组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μg/L的TGF-β1培养,C组培养基加入终浓度为5μg/L的TGF-β1及SB431542培养,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C组细胞中PD-L1相对表达量;将T24细胞分为D~G组,D组使用正常培养基培养,E组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μg/L的TGF-β1培养,F组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μg/L的TGF-β1、AKT抑制剂MK2206培养,G组培养基加入终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