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观察个性化微创尿激酶灌注负压引流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20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微创尿激酶灌注负压引流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①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出院时GCS评分15分,均无死亡病例发生。观察组患者术后均3-5d顺利拔管,无1例行二次开颅手术。对照组患者2例患者因血肿清除不彻底,于术后2-8d施行微创清除术治疗后痊愈。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微创尿激酶灌注负压引流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效果理想,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翼点入路去骨瓣减压术颞肌代硬脑修补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26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24例,采用了改良翼点入路减压术加颞肌代硬脑膜修补术;对照组37例,采用传统的方法。将两组方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去骨瓣减压术颞肌代硬脑膜扩大术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120例小脑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其中微创组64例,开颅组56例,两组病例在意识状况的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病床边局麻下操作,经严格的术前规划后将软通道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引流。开颅组采用传统的全麻下开颅血肿清除。结果微创组死亡9例,病死率14.1%。开颅组死亡18例,病死率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存活的病例中,微创组Ⅰ、Ⅱ级的比例明显优于开颅组(P<0.01)。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只要无脑疝发生,就应积极开展微创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急性出血发病的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外科治疗的策略。方法选择经颅脑CT或MR I检查确认为脑实质内出血并怀疑为AVM的28例患者,经过急性期出血的手术治疗等正确处理,DSA全脑血管造影或病理证实为脑AVM。结果急性期对28例脑AVM患者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血肿清除术17例,发现畸形血管团14例(82.35%);血肿清除加AVM显微切除术8例;血肿清除加部分畸形血管电凝术9例;单纯脑室内血肿引流术4例;去骨瓣减压术8例;部分患者待病情稳定后2周经DSA栓塞或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脑AVM出血急性期的正确外科处理,既清除血肿,又防止AVM再出血和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达到针对病因、针对病症治疗的双重目的,为进一步血管内栓塞或手术切除奠定基础并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5.
影响急性硬膜外血肿致双瞳孔散大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急性硬膜外血肿致双瞳孔散大重残率和死亡率极高,死亡率可达60%-90%。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2年1月共收治47例,现就其影响预后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胃泌素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及其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探讨血清与脑脊液胃泌素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对7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伤后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及无出血组,用放射免疫法分别于入院时及第3、7、14天测定血清及脑脊液胃泌素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血清胃泌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7d达高峰,伤后1周内有、无出血组间差异显著(P〈0.01);随着病情好转,血清胃泌素值逐渐下降,伤后2周,出血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无出血组(P〈0.01)。脑脊液胃泌素不能检出。结论血清胃泌素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及消化道出血呈正相关,脑脊液胃泌素水平测定与颅脑损伤程度及消化道出血无相关性,血清与脑脊液胃泌素含量无相关性,早期动态观察血清胃泌素含量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实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机理。方法 :对外伤性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97例 ,在床边锥颅置管行微创脑室引流。术前准备后局麻下操作 ,置引流管于侧脑室内 ,持续外引流。术后记录每日脑脊液的引流量 ,观察患者意识、头痛和脑膜刺激征的变化。复查 CT,了解脑梗塞和脑积水的发生率。结果 :微创脑室引流一般在 10~ 15 min内完成 ,死亡率为 14 .4 %。接受该法治疗的患者血性脑脊液廓清快 ,头痛症状缓解明显且程度较轻 ,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短 ,脑梗塞和脑积水的发生率低。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微创脑室引流有利于改善预后 ,应积极施行。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对汉族人颅内动脉瘤与可溶性环氧化物酶2(EPHX2)基因多态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221例为观察组,同期在院就诊的无颅内动脉瘤患者238例为对照组,通过直接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测序以及 PCR 对两组患者 EPHX2基因进行检测,并就其 rs2291635、rs751141两个多态性位点各自基因型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 EPHX2基因位点 rs751141多态性基因型分布方面,观察组患者中女性 C 等位基因及 CC 基因型频率占总体分别为83.3%(180/216)及71.3%(77/108),显著性高于对照组75.8%(182/240)及58.3%(70/120)(均 P <0.05)。两组患者 rs751141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在不分性别以及男性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患者 EPHX2基因位点 rs2291635在不分性别、女性、男性中的基因频率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汉族人群体中女性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 rs751141基因位点所具有的异质性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