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85篇
内科学   36篇
神经病学   6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09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探讨住院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制夜间症状调查表对146例住院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其睡眠质量,并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住院稳定期COPD患者的PSQI总分为(7.05±2.27)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78例(53.42%)患者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夜间症状、焦虑、抑郁、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吸烟、合并其他慢性病是稳定期COPD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临床医务人员可根据影响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睡眠管理,进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142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明确诊断。根据入院后检测的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HbA1c〉9.0%:Ⅱ组:7.0%〈HbA1c≤9.0%;Ⅲ组:HbA1c≤7.0%。所有患者于人院后24h内及出院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Barthel生活指数(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的病残程度。结果入院后3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结果示3组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预后不良率为37.5%(18/48),Ⅱ组为31.4%(16/51),Ⅲ组为20.9%(9/43),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bA1c水平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SLC6A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020939与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46例首次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入院时登记患者基本资料、脑梗死病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入院时和随访后3个月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根据3个月后HAMD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成卒中后抑郁组(n=86)和卒中后无抑郁组(n=160)。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rs2020939进行基因分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年龄为卒中后抑郁的保护因素(P=0.0047,OR=0.977,95%可信区间0.955—1.000),NIHSS评分(P=0.00,OR=1.386,95%可信区间1.249~1.583)与PSD有关。rs2020939多态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卒中后抑郁组和卒中后无抑郁组中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基因型:Х^2=10.007,P=0.007;等位基因:Х^2=10.551,P=0.001)。结论除了患者年龄、脑梗死后病情严重程度与PSD有关外,还发现SLC6A4基因rs2020939位点多态性与淮海地区汉族人群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相关,该位点可能是PSD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4.
肿瘤生物学标志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5.
目的:建立复方酮康唑软膏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酮康唑的含量,用单波长法测定氧氟沙星的含量。结果:两被测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酮康唑100.33%和0.32%;氧氟沙星100.85%和0.27%。结论: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复方酮康唑软膏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6.
美多心安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常见诱发因素有情绪因素,如焦虑、疲劳及紧张等;气候因素,如冷、热及日晒等;生活事件,如失眠、饮酒及特殊敏感食物等。脑力劳动的发病高于体力劳动;昼夜发病不同,白天高于夜间。男性患病率为4%~6%,女性为139/6~17%。偏头痛的发作特点为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不同组合,发病时患非常痛苦,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7.
16层螺旋CT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左心房、肺静脉和食管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40例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前1-3天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组并测量各肺静脉口直径、左心房至肺静脉第一分支的距离、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范围、食管壁厚度、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左心房与食管间的脂肪垫厚度。结果共显示肺静脉165支,右上肺静脉口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6.3±3.1)mm和(19.0±2.6)mm;右下肺静脉分别为(16.4±3.6)mm和(18.0±3.5)mm;左上肺静脉分别为(14.4±3.0)mm和(18.4±3.6)mm;左下肺静脉分别为(12.6±2.8)mm和(17.0±2.8)mm。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为(56±12)mm,在双上、下肺静脉水平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食管平均宽度分别为(10±5)mm和(14±5)mm。60%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大致与左上、下肺静脉口平行;40%的食管沿左上肺静脉向右下肺静脉斜行走行。左心房后壁和食管前壁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2±0.8)mm和(3.5±1.6)mm。95%的左心房与食管间可见脂肪垫,其平均厚度为(0.8±0.2)mm。结论应用MSCT造影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各肺静脉口直径、分支特征、走行以及有无发育畸形,同时还能评价食管与左心房的关系,为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88.
免疫比浊分析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液体介质中蛋白质的免疫学测定是从定量沉淀技术开始的。早在1938年,由Libby把光浊度测定原理应用到抗原抗体反应上,但当时由于蛋白质纯化技术不完善,特异性抗血清制备有困难,以致阻碍了技术的发展。1959年由Schultze和Schwick等报道若干种血浆蛋白与其特异抗体结合后形成复合物,引起液体浊度的改变,可以用透射光减少的方法测定,即现今通称的“透射比浊法”(Turbidime-  相似文献   
89.
临床上将低蛋白饮食(low protein diet,LPD)用于透析前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ailure,CRY)的治疗已有近60年的历史。LPD具有减少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毒性产物,延缓CRF的进一步发展,减轻尿毒症症状及延缓透析时间等作用,在配合临床治疗方面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将我院1999-2004年间进行营养治疗的CRF病例加以汇总分析,以期能找出适合CRF患者的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对额叶神经细胞凋亡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方法建立SD大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7);假手术组(n=49);手术组(n=49)。缺血15min,分别于再灌注1、6、12、24、48、72h和7d断头取脑,采用TUNEL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额叶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24h,可见少量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48h可见较多TUNEL阳性细胞,72h出现大量TUNEL阳性细胞,7d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染色:缺血组于再灌注24h可见少量P~(53)蛋白表达,48h达高峰,72h有所下降,7d明显下降,这种表达主要在细胞核内。结论 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是以凋亡的方式发生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额叶P~(53)蛋白表达增加,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的表达在一定时间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