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87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通过对肺部恶性肿瘤行多路径血管造影,根据其血供情况,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31例肺部恶性肿瘤常规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膈动脉等多重血管造影,了解肿瘤的血供. 结果无论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肺部恶性肿瘤,病灶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部分伴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膈动脉等供血,1例肺癌肺内转移的病灶可见有肺动脉供血,余肺动脉以外压变窄或截断表现为主.结论 无论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肺部恶性肿瘤,基本上都是以体循环的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肺动脉主要是受压及压迫改变为主.根据肿瘤供血情况,对所有供血动脉进行处理,可以增加介入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2.
患儿,男,11岁,入院4周前双下肢出现出血性皮疹,右侧膝关节肿痛,2周后出现腹痛、黑便,入院当天出现头痛,一过性视野缺损,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全身强直,双目斜视,意识丧失。入院查体: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体重30kg,体温正常,神志清醒,双下肢散在新鲜及陈旧性紫癜,脐周轻压痛,Babinski征右侧阳性。急诊头部CT示:左侧顶枕叶局限性低密度灶,见图1a(封三)。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尿蛋白(++),粪潜血(+++)、RBC34~35个/HP。  相似文献   
33.
目的近年研究发现急性肺损伤(ALI)是致新生儿肺出血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参与了ALI的损伤过程,但有关两者在肺出血新生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变化及关系鲜有报道。该研究旨在探讨SPA和TNFα在新生儿肺出血发生中的作用,两者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斑点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对照组(n=15),肺出血存活组急性期(n=14)、恢复期(n=14)和肺出血死亡组(n=6)新生儿BALF中SPA,TNFα和血清TNFα水平。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新生儿肺出血急性期BALF中SPA含量(38.50±7.62,29.43±6.57)较对照组(44.88±7.48)显著降低(P=0.024,P=0),且死亡组SPA明显低于存活组急性期(P=0.015),存活组肺出血恢复期SPA水平(45.16±7.25)明显升高,接近对照组(P>0.05);而肺出血存活组和死亡组BALF中TNFα含量(208.54±64.69ng/L,319.16±46.79ng/L)较对照组(96.40±37.82ng/L)显著增加(P=0.011,P=0),死亡组比存活组急性期增加更明显(P=0),且BALF中TNFα的变化较血清中更明显,存活组恢复期BALF中TNFα水平(112.06±35.22ng/L)明显下降,接近对照组(P>0.05);肺出血患儿BALF中SPA水平的下降与TNFα的增高呈负相关(r=0.635,P=0.003)。结论SPA和TNFα参与了新生儿肺出血的肺损伤过程,为从SPA及细胞因子角度进一步认识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为新生儿肺出血的早期防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35.
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常规的如X钡剂检查能够诊断消化道疾病,但不能显示出血具体部位;一般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基本不能诊断,而小肠镜尚未普及。动脉造影提供了消化道出血的另一种检查和治疗的重要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36.
于文婷  毛健 《小儿急救医学》2011,(4):377-377,I0005
患儿,男,27d,以“皮肤黄染24d”为主诉入院,第二胎第二产,足月自然分娩,出生史无异常,出生体质量3.5kg。生后3d出现皮肤黄染,无进行性加重,20d黄疸仍未消退,当地医院对症治疗未见好转。母乳喂养。第一胎健康,无异常家族史。入院查体:神志清,反应欠佳,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肤色晦暗,伴有脱皮,前囟平坦,心肺听诊无异常,腹略膨,肝肋下3.0cm,剑下2.0cm,质Ⅱ度,脾肋下未及,四肢末梢温,肌张力正常,CRT〈3S,原始反射可引出。  相似文献   
37.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可造成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其中包括永久性伤残,即脑性瘫痪。近年来关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缺氧缺血和宫内感染是导致早产儿脑自质损伤的主要病因。该文主要综述了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定义、病因、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瘤(PT)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27例(28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患者MRI表现,并与病理学分级结果相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分级PT病灶的大小、MRI表现异同及其与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的相关性.结果 (1)28个PT病灶中,病理学分级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者分别为4(14.3%)、15(53.6%)和9(32.1%)个.(2)恶性、交界性和良性PT病灶的平均最大径分别为(6.4±3.9)、(5.7±2.2)和(4.8±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87.541,P=0.000),其中良性和恶性病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3)与病理学分级对照,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PT病灶中,T2WI上有低信号分隔者分别为2、13和13个,无低信号分隔者分别为2、2和6个;增强后有裂隙状低信号影者分别为3、3和6个,无裂隙状低信号影者分别为1、12和3个;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持续型者分别为2、11和1个,平台型者分别为1、2和3个,廓清型者分别为1、2和5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34、6.765和9.296,P值均<0.05).(4)将BI-RADS 4a作为可疑恶性病灶,MRI检出病变的准确率为96.4%( 27/28),且BI-RADS分级与乳腺PT的恶性程度呈低度相关(r=0.382,P=0.045).结论 乳腺PT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大小及MRI的一些特殊征象与其病理学分级呈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眼眶部螺旋CT检查螺距变化与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相关性。方法分析80例眼眶部螺旋CT扫描的断面图像和重组图像,螺距分别为0.75、1.5各40例。同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图像质量从影像层次、背景噪声、解剖结构及能否满足诊断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图像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螺距0.75、1.5的CTDIvol和DLP分别为23.01 mGy、131.18 mGy.cm和11.51 mGy、69.04mGy.cm,呈负相关;两组断面图像和重组图像的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眶部螺旋CT检查螺距设置1.5时,既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又能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0.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抗肿瘤治疗的工具,但较大型动物模型鲜见报道。该研究旨在建立可行性强、重复率高的VX2移植性兔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模型。方法:采用原位移植方法,将切好的小瘤块置入穿刺针内,并使用穿刺针将小瘤块推入到新西兰大白兔的直肠壁内。共制作模型20只。每周使用MR扫描2只实验兔,MR上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肠周淋巴结个数,使用MR后处理软件测量实验兔的直肠壁肿瘤体积,扫描完成后进行详细解剖,切除直肠壁上肿瘤及肠周淋巴结,进行标本固定及HE染色,并探讨肿瘤体积与生长时间及转移淋巴结个数的关系。结果:成功制作模型13只,成功率为65%。于第4周开始在MR上可观察到局限于直肠壁肿块。随着时间增长,肿瘤体积不断增大,且不同时期(生长周数)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65,P<0.05);进一步分析得出,肿瘤的平均体积与生长周数呈正线性相关(r=0.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肿瘤体积大于9 cm3时,实验兔开始出现转移性淋巴结,第9周开始转移淋巴结个数明显增多。统计分析得出肿瘤体积越大,转移性淋巴结个数就越多(F=92.531, P<0.05),且两者呈线性相关(r=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将组织学完整的VX2移植瘤组织块原位种植到新西兰大白兔直肠内,成功建立了VX2移植性兔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模型。本模型对于研究直肠癌的局部生长、浸润机制、淋巴结转移灶及生物学特性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