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42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58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孙晶晶  李祁伟  梁磊 《中外医疗》2008,27(33):143-143
随着内镜电视技术的诞生,微创外科在过去的20多年中的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近10多年来微创脊柱外科的飞速发展,十分令人瞩目.应用胸腔镜在小儿脊柱外科手术的前景十分看好.本文就胸腔镜应用于小儿脊柱外科手术中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62.
孙莉  梁磊 《河北医药》2016,(7):1041-1043
目的:探讨导致腹腔镜下输卵管保守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后并发持续性异位妊娠的23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未并发持续性异位妊娠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将患者年龄、停经时间、血清β-hCG水平、妊娠部位、手术方式、术中黄体剥离情况、包块直径、破裂出血情况、盆腔感染史、异位妊娠史、术中局部注射甲氨蝶呤( MTX)等11项因素纳入研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致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停经时间、β-hCG水平、手术方式、包块直径、术中局部注射MTX和术中剥离黄体可能是影响患者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手术方式、黄体剥离、血清β-hCG水平和包块直径是影响患者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病率的因素。结论手术方式中输卵管取胚术、术中未行黄体剥离、术前血清β-hCG水平高和包块直径较大是影响患者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病率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类型血管为蒂胫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18年10月,对41例四肢不同类型骨不连或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分别采用以单纯胫后血管束为蒂的桥式交叉胫骨皮瓣5例,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桥式交叉胫骨皮瓣修复9例、游离移植27例。切取胫骨瓣长度为1.0~8.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2.5 cm×2.0 cm~8.0 cm×25.0 cm。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X线片随访,直至骨质愈合。结果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胫骨骨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24个月,骨不连、骨缺损修复后,骨愈合良好,3~8个月骨折线消失。其中,27例皮瓣与修复区周围组织基本相平,14例有不同程度臃肿,经二期去脂整形手术后,也与周围组织平齐。19例掌骨或指骨骨不连的患者,术后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TAM系统评定法进行关节功能评定:优11例,良6例,可2例。22例胫骨骨不连的患者,术后恢复负重行走功能。结论三种不同类型血管为蒂胫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不连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各有优缺点,又相互补充,是一类较为可行的骨不连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64.
SARS流行期医科大学学生EPQ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面对突发医学事件 ,医科大学学生的个性变化 ,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及教学提供心理学的依据。方法 在 SARS流行期间 ,我们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某医科大学 5个年级 5 0 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应用 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医科大学学生 SARS期间情绪稳定、性格外向、倔强 ,讲求实际 ,同时纯朴、诚实。 2男同学比女同学倔强、讲求实际、固执 ,女同学比男同学更易于掩饰自己。 3来源于城市的同学和来源于农村的同学比较 ,来源于城市的同学更倔强、更讲求实际、更固执 ,来源于农村的同学相对更易于掩饰自己。结论 应针对医科大学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加强心理卫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Gd-DO3A-ethylthiourea-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Gd-DO3A-EA-FITC)在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 ISS)成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磁示踪组(6只)、荧光示踪组(6只)和光磁示踪组(12只),光磁示踪组随机分为磁示踪亚组(6只)和荧光示踪亚组(6只)。分别在大鼠尾状核区注入磁示踪剂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 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DTPA)、光示踪剂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和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Gd-DO3A-EA-FITC,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测示踪剂在脑ISS中的扩散和分布,利用自主研发的脑ISS图像处理系统测量Gd-DO3A-EA-FITC和Gd-DTPA在脑ISS内的扩散系数、清除率、体积分数和半衰期等扩散参数。注射示踪剂2 h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对离体脑切片进行荧光信号的采集,并对比分析斜矢状位切片中示踪剂扩散分布的最大面积。结果:Gd-DTPA和Gd-DO3A-EA-FITC在鼠脑内的平均扩散系数分别为(3.31±0.11)×10-4 mm2/s和(3.37±0.15)×10-4 mm2/s (t=0.942,P=0.360),清除率分别为(3.04±0.37) mmol/L和(2.90±0.51) mmol/L (t=0.640,P=0.531),体积分数分别为17.18%±0.14%和17.31%±0.15% (t=1.961,P=0.068),半衰期分别为(86.58±3.31) min和(84.61±2.38) min (t=1.412,P=0.177),扩散分布最大面积分别为(22.71±1.00) mm2和(23.25±0.68) mm2 (t=1.100,P=0.297),两者的各项扩散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TC和Gd-DO3A-EA-FITC在鼠脑内扩散分布最大面积分别为(22.10±1.29) mm2和(22.61±1.16) mm2 (t=0.713,P=0.49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DO3A-EA-FITC的扩散面积略大于FITC。结论:Gd-DO3A-EA-FITC与传统的Gd-DTPA的成像结果相同,可用于ISS的测量。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究肋间神经阻滞改善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对认知障碍的临床影响.方法将舟山医院从2015-01/2017-01收治的58例老年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9例采用肋间神经阻滞后接静脉镇痛泵进行镇痛,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麻醉负荷后接静脉镇痛泵镇痛.统计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12、48 h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镇痛泵主动按压次数;测量记录患者手术前1 d、术后1、3、5、10 d的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舒适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计算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统计分析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结果术前各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血压、心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POCD发生率、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BCS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为7例(25.0%)低于对照组12例(4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术中氧饱和度、术后镇痛效果是影响术后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后接静脉镇痛泵能有效改善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命体征,降低疼痛并提高认知功能;年龄、糖尿病、术中氧饱和度、术后镇痛效果是影响术后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LCRs)后进行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术(NOSE)的患者的成功率和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76例直肠癌患者LCRs之后尝试进行NOSE的资料。肛门入路作为第一选择,当此入路失败时,女性患者可尝试经阴道入路。如果两种入路都失败,则判定该患者不适合接受NOSE,并通过腹壁切口取出。记录手术指征,切除位置,实施程序,切口部位,吸引方法,标本大小和NOSE失败病例。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NOSE成功与失败病例χ2检验;标本大小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7例患者需要在手术切除时转为腹壁开放切口手术。在剩下的69例患者中,51例(73.9%)成功完成LCRs后的NOSE,18例(26.1%)失败。患者的标本经肛门和经阴道入路提取的数量分别是48例(94.1%)和3例(5.9%)。LCRs后,结肠病变严重和肿瘤体积大的男性患者NOSE成功率较低。经肛门和经阴道切除标本的平均大小分别为(3.6±3.2)和(5.6±1.5) cm,失败病例的平均肿瘤大小为(6.6±4.4) cm,(P<0.05)。 结论直肠癌患者在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后行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术效果更好,较轻微的病变和女性患者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深入,作为其重要分支的深度学习技术也迅猛发展.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学习大量数据的深层次规律,模拟人类学习和分析能力,在医学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肝胆恶性肿瘤是目前医学界的诊治难点,也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深度学习技术有望为肝胆恶性肿瘤的诊治提供新思路,其不仅有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和改善病人的预后,也...  相似文献   
69.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还很不全面、深入。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硬脊膜完整性对脑脊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钳夹压迫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30 min、1 h、3 h、6 h、12 h、36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和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6 h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硬脊膜缺损组(P < 0.05)。其余时间点4组间各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维护脊髓损伤模型中硬脊膜的完整性可影响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0.
背景:自体组织、异体组织、动物来源的硬脊膜替代材料都难达到降低脊髓损伤后致残率与致死率的修复结果。 目的: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修复大白兔脊髓损伤的疗效。 方法:70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单纯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后未进行修复;壳聚糖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处植入壳聚糖人工硬脊膜;复合膜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处植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复合膜。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24 h后,壳聚糖组和复合膜组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复合膜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壳聚糖组(P < 0.05)。脊髓损伤之后潜伏期均有明显延长,模型组、壳聚糖组、复合膜组潜伏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在6 h各组潜伏期有明显增加,在24 h左右到达高峰,而后开始逐渐下降,脊髓损伤2 d后模型组、壳聚糖组、复合膜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组细胞凋亡率均大于假手术组(P < 0.05),损伤后6,24 h壳聚糖组和复合膜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结果提示在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中应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有利于脊髓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