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9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5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广西桂林市及其辖区伤寒主要流行菌型变化动态和传染源.方法:在广西桂林市及其辖区7个县开展伤寒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对发热疑似病人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对密切接触者、病人病后带菌调查;水体及疫点环境调查.选取桂林市10家医院作为哨点医院.结果:2002年8个监测点发病数为2 371例,占广西病例总数的56.17%,发病率为0.066%.哨点医院病原学监测3 724份标本,分离出阳性菌382株,阳性率10.26%,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95.29%,伤寒沙门氏菌仅占4.45%.监测点血培养总阳性率14.83%,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97.64%,伤寒沙门氏菌占2.36%;粪培养总阳性率0.76%,均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结论:该地区流行的主要菌型仍然以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主,传染源仍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仍不容乐观.提示防控策略应从过去的接种伤寒疫苗为主转向加强监测,有效控制传染源,提高饮食、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22.
广西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广西近年发生于学校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学校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西2001-2004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学校爆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报告和资料,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并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64起爆发疫情中伤寒副伤寒35起、细菌性痢疾15起、感染性腹泻14起,共报告病例5 795例。疫情多发于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寄宿学校(82.81%),以春、秋季节尤其是秋季开学为高发,传播途径以水型为主(65.6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首例与疫情报告时间间隔、病例隔离措施、病种和传播途径影响疫情处理效果。结论农村学校以水型传播为主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是当前广西学校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疫情报告是否及时、病例隔离措施是否落实是影响疫情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3.
为考核国产伤寒Vi多糖疫苗在现场试验的效果 ,以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对照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城市和农村的 5~ 6 0岁居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接种。结果显示 :应接种对象 1180 71人 ,实际接种 92 4 76人 ,接种率为 78 32 % ,其中伤寒Vi多糖疫苗为 76 87%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 79 6 9% ;接种率最高的组群接种率为 92 4 8% ,最低为 6 5 2 0 %。按城乡划分 ,城区的接种率为 77 2 9% ,农村的接种率为 80 5 8% ,组群接种率的高低分布无明显的地理性差异。 5~ 9岁接种率最高为 89 6 5 % ,2 0~ 2 9岁接种率最低为 6 9 0 7% ;男女接种率分别为79 0 7%和 82 11%。有 6 6人被观察到或报告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1 37/ 10万。表明两种疫苗的安全性好。在大规模疫苗接种中 ,充分发挥当地干部的宣传组织作用 ,并把接种的有关信息提前通知当地居民 ,对于提高接种率十分重要。补漏接种能使接种率低的组群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大规模疫苗接种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注射操作程序 ,避免发生不安全注射事故。两种疫苗的平均接种率、年龄别接种率、性别接种率、组群接种率的地理分布均达到了较好均衡性 ,是可比的 ,为今后考核疫苗效果提供了良好的现场背景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1201例临床上拟诊为可疑脑膜炎的患儿抽取脑脊液(CSF)进行检测,分析CSF理化性质变化和病原菌感染情况。方法按常规临床检验方法对患儿CSF进行理化性质检测 ,同时采用国际标准方法对CSF进行致病菌培养、分离与鉴定。结果1201名患儿中CSF外观混浊者占9.33 %(112/1201) ,白细胞异常者占5.50 %(66/1201) ,糖、蛋白生化有1项或2项均异常者占23.06 %(277/1201) ;从1201份CSF中检出23株病原菌 ,其中理化性质正常的CSF检出率为l.01 %(9/892) ,外观混浊的CSF检出率为l.79 %(2/112) ,白细胞异常的CSF检出率为7.58 %(5/66) ,CSF生化异常的患儿检出7株病原菌 ,检出率为2.53 %(7/277)。结论CSF有异常改变的患儿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CSF正常的患儿 ,表明CSF异常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患儿在发病初期CSF正常者也能检出病原菌 ,要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避免漏诊和误诊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了解疑似脑膜炎患儿脑脊液改变程度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将纳入细菌性脑膜炎监测系统疑似脑膜炎病例根据脑脊液改变的程度分成3组,统计其临床表现,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3组病例均以≤24月龄段为主,尤以CSF培养阳性组高,男性组为高,男性发病的比例高于女性;除抽搐外,临床表现普遍有CSF培养阳性纽高于异常组,异常组高于正常组的特点;≤24月龄段患儿囱门膨突的构成比高于25~36月龄段,而≥3项临床表现的构成比后则高于前;异常组女性的囱门膨突的构成比高于男性;≥3项临床表现以异常组及CSF培养阳性组的夏季为最高;农村患儿临床表现构成比高于城市患儿;采样前不用抗菌素抽搐的构成比高于采样前使用抗菌素,但总的来说两种情况患儿的临床表现差异并不明显。结论 CSF改变程度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呈正相关,抽搐不是脑膜炎特异性的表现,对于农村患儿、女性患儿尤其在夏季特别要注意护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26.
广西南宁市5岁以下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南宁市5岁以下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特点和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2000年11月至2002年12月,在南宁市(含邕宁、武鸣县)所在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进行监测,对发现疑似脑膜炎患儿采集脑脊液和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和采用kIrbv-Bauer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共检测采自1272例病例的1212份脑脊液标本和1193份血标本。分离出63株致病菌,其中从脑脊液标本中检出23株,从血液中检出40株。脑脊液和血液培养栓出最多的病原菌基本上一致,葡萄球菌最多,其次是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苯唑西林及环丙沙星敏感率均在80%以上,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很高。沙门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对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的敏感性较高。蛄论细菌性感染是南宁市婴幼儿脑膜炎致病因素之一。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应根据细菌药敏结果,以提高疗效,防止耐药性发生。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南宁地区疑似脑膜炎患儿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求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表格收集符合筛选标准的疑似脑膜炎患儿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共评估了1272例脑膜炎疑似患儿。使用的抗生素以青霉素类(75.00%)和头孢菌素类(64.23%)为主;排前五位的是:青霉素(39.15%)、头孢噻肟(36.16%)、氨苄西林(10.38%)、头孢拉定(7.70%)和头孢唑啉(7.23%)。50%以上的病例在就诊期间使用了2种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34.98%的病人在就诊前已使用了抗生素,注射途径给药的抗生素占71.18%;就诊期间注射给药的抗生素占98.27%。年长儿青霉素使用率(44.88%)较年龄较小的婴幼儿(36.95%)高,而新生儿较1个月以上的幼儿的头孢塞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舒巴坦和头孢曲松的使用率高。脑脊液生化、常规异常和/或血白细胞升高组抗生素使用率(92.525)较正常组(83.165)高。结论本调查中疑似脑膜炎患儿的抗生素治疗往往以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为依据,以经验用药为主,建议对类似病人应尽可能做病原学检查以指导治疗;抗生素的使用应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28.
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1993~200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200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7305例,年均发病率10.27/10万,以15~19岁最高(14.50/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均病死率0.10%;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1.09%),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占51.99%);发病高峰在6~10月份(占61.56%);年均发病年龄以10~44岁为主(占86.52%)。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趁起,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占77.27%),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1994~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216株,均为伤寒沙门菌,自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占92.64%(630/68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90%,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分剐为25%和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优势菌型由伤寒沙门菌转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南宁市腹泻人群中空肠弯曲菌的感染流行状况。方法在南宁市对腹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实验室空弯菌的分离培养、PCR鉴定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分析。结果在775份粪便样品中,3份空肠弯曲菌阳性,平均阳性率0.39%。所有生化结果阳性的菌株其PCR复核鉴定结果均为阳性。3株空肠弯曲菌经Cluster分析后得到3个PFGE带型。结论南宁市存在空肠弯曲菌感染病例,本研究结果为正确评价南宁市腹泻人群弯曲菌的流行状况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
目的在广泛开展广西鼠疫历史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疫源地特征、性质及状况,为制订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面查阅历史文献,综合分析,了解鼠疫历史疫区的时间、空间分布,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探讨广西鼠疫自然疫源地问题。结果发现广西鼠疫历史疫区广泛分布着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尤其与赤红壤关系密切。这一类土壤具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风化淋溶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以及旺盛的生物物质循环过程的特征,二、三氧化物富集。结论广西鼠疫疫区特有的土壤条件有利于鼠疫菌的生成与繁衍,构成稳固的自然疫源地,进一步证明广西鼠疫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鼠疫作为一个特殊的生物现象将长期存在,鼠疫防制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