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49篇 |
妇产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23篇 |
外科学 | 19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苯那普利对幼鼠的保肾作用及其部分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苯那普利对幼龄肾硬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并探讨其调节肾小球细胞外基质 (ECM)积聚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16只SD幼龄大鼠 (1个月龄 ,体重 10 0g左右 )分为 3组 :(1)正常对照组 (5只 ) ;(2 )模型组 (6只 ) ;(3)治疗组 (5只 )。对大鼠行单侧肾切除 1周后加阿霉素 (5mg/kg)注射建立肾硬化模型 ,术后即对治疗组给予苯那普利 6mg/(kg·d) ,共 12周 ,观察大鼠尿蛋白 ,肾功能等血生化指标和残余肾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肾内的表达。 结果 苯那普利于治疗的第 7、9、12周显示出较好的降尿蛋白作用 ,治疗组尿蛋白与同期模型组相比分别为 5 3(3 9~ 13 4 )mg/2 4h比 13 9(12 4~17 6 )mg/2 4h(P <0 0 5 )、1 8(0 3~ 3 6 )mg/2 4h比 17 3(8 7~ 31 7)mg/2 4h (P <0 0 1)、5 9(1 3~8 3)mg/2 4h比 14 2 (10 9~ 2 3 8)mg/2 4h (P <0 0 1) ;形态学上显示有减轻系膜增生和硬化的作用 ,与模型组相比系膜增生率和硬化指数分别为 8 0 (5 0~ 13 1) %比 35 4 (11 0~ 6 7 5 ) % ,0 3(0 3~ 0 9)比 1 9(0 3~ 6 7) (P均 <0 0 5 ) ;并降低了TGF β1在肾内的蛋白表达 (P <0 相似文献
52.
泌尿系统疾病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霁云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6)
1临床方面1998年度肾病综合征(NS)仍为关注重点。有关其免疫功能紊乱,有作者观察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淋巴因子基因表达和蛋白产生,发现IL-10、IL-4明显增高,IL-2下降,干扰素-γ和IL-5无明显变化。多数报告有IL-6及其mR... 相似文献
53.
回首30年我国儿肾发展历程,诊治常规的制定、补充、修正一直备受关注.1979年首届小儿肾脏病科研协作组即制定了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及治疗的建议,将肾小球疾病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前者又进一步分为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无症状血尿或蛋白尿,并就各自诊断标准给予详尽说明,此外还对肾病综合征治疗方案提出建议~([1]). 相似文献
54.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其肾脏已发育到能适应胎盘循环阻断后排泄代谢废物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要求,但其储备力有限,易于多种内外应激刺激下出现功能失调。已知新生儿窒息、低氧血症时多种内脏器官(如脑、心血管)出现缺氧性损伤,功能障碍、衰竭、甚至死亡;其时肾功能损伤轻重不一、重者可致发生肾功能衰竭而致死。1987年Fernando Olavama等报告21例窒息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3)中有48%发生功能性少尿,9%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我国王汝琪等在47例窒息新生儿中发现肾尿素氮(BUN)≥20毫克%者21例(44.7%)。Dauber报告7例发生于新生儿窒息后的急性功能衰竭,其中2例死亡,2例遗有肾功能损伤。近年来低氧血症时的肾功能损伤日 相似文献
55.
关于蛋白尿发生机制的一些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对血液的超滤作用 ,在超滤过程中小分子物质可以滤过 ,而大分子物质 ,特别是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基本不能滤过 ,即肾小球具有选择性滤过的特点。实现上述超滤作用主要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即肾小球滤过屏障。从结构上肾小球滤过屏障分为 3层 :由内向外依次为带窗孔的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 (GBM)以及位于上皮细胞足突之间的裂孔隔膜 (slitdiaphragm)。正常情况下 ,蛋白质可以自由通过内皮窗口 ,在GBM分子量 >2 0 0 0 0 0的蛋白质基本被阻止 ,而裂孔隔膜是滤过屏障中最主要的部位 ,可以阻止绝大… 相似文献
56.
57.
新生儿型巴特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 1例以下肢麻木、疼痛、行走困难为主诉入院的疑难病例进行确诊。方法 根据患儿的出生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尿钙、血钙 ;血肾素、醛固酮水平 )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确诊。结果 患儿以高钙尿症、肾钙化为主要表现 ;具有胎儿期羊水过多、早产史 ;其血肾素、醛固酮水平升高。结论 确诊患儿为新生儿型巴特综合征。应提高对此类型巴特综合征的认识 ,防止延误诊断。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儿童肾血管性高血压(RVH)的早期诊断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6年1月至2011年6月确诊的RVH患儿,分析贻误诊治情况,以及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对RVH的诊断价值。
结果 ①29例确诊RVH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18例,女11例。起病年龄0.5~15岁,平均年龄(7.0±4.4)岁。从首发症状出现至确诊时间为15 d至7年,平均确诊时间11个月。9例(31.0%)患儿起病6个月后确诊,曾分别被误诊为胃肠炎、癫、肾脏和心脏疾病等。3例患儿以头痛伴呕吐起病,补液出现抽搐后发现高血压。首发症状以头痛(10例,34.5%)、呕吐(10例,34.5%)和抽搐(9例,31.0%)多见。起病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82和127 mmHg。②单侧肾动脉狭窄25例,双侧肾动脉狭窄4例。23例通过肾动脉造影确诊,其中17例单侧肾动脉狭窄患儿中10例超声检查显示双肾长径相差>1.5 cm;血管超声对肾动脉狭窄检出率为31.3%(5/16例);CT对肾动脉狭窄检出率为50.0%(3/6例);肾动态显像对肾功能受损检出率为93.8%(15/16例)。通过肾血管超声检查确诊4例,通过肾动脉超声检查及CT检查确诊1例,通过肾动脉超声检查和肾动脉MRA检查确诊1例。③16/18例(88.9%)卧位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水平增高。12/29例(41.4%)存在低钾血症。10/29例(34.5%)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
结论 儿童RVH贻误诊断率较高,对于有头痛、呕吐和抽搐者应首先测量血压,尤其在补液治疗前。肾动态显像有助于早期发现患侧肾功能受损,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增高、低钾血症、双肾大小不对称对于诊断具有提示意义,肾血管超声和CT检查敏感度有限,可疑患儿应尽早行肾动脉造影检查。确诊RVH后应尽可能进行病因诊断,尤其应确定是否存在大动脉炎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9.
实时超声诊断儿童直立性蛋白尿和非肾性血尿─—胡桃夹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直立性蛋白尿和非肾性血尿的患儿中,应用实时超声检查出胡桃夹现象(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154例。其中男80例,女74例,年龄3~14岁。全部患儿于仰卧位发现左肾静脉(LRV)在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间均受压,扩张部位内径较狭窄部位宽2倍以上,脊柱后伸位站立20分钟后宽4倍以上,最宽者达15倍,同时SMA与AO间夹角变小。LRV扩张程度与其受压程度一致。本文强调各种不同体位对照检查,对确诊意义很大。文中探讨了超声诊断标准及发病机理,并认为超声诊断胡桃夹现象,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值得推广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0.
应用非同位素斑点杂交及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的定量分析等技术,观察了肾上腺皮质脂类含量及肾上腺组织中甾体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3β-羟脱氢酶Δ5-4异构酶(3β-HSD)mRNA的表达,以期探讨甘草次酸拮抗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反馈抑制作用的机理。SD大鼠及阿霉素注射制成的肾病鼠接受甘草次酸和(或)地塞米松前后测定动物血浆皮质酮含量、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脂类含量及肾上腺3β-HSD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地塞米松可导致以上三项指标下降,而甘草次酸能促进3β-HSDmRNA的表达和增加脂类含量,且二者呈正相关(r=0.8431,P<0.05),脂类含量又与血浆皮质酮水平正相关(r=0.6882,P<0.01)。提示甘草次酸可促进肾上腺组织中3β-HSDmRNA表达及增加脂类含量,使肾上腺皮质激紊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拮抗外源性皮质激素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反馈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