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评价膀胱癌根治术后原位U型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例肌层侵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带蒂末段回肠片经U型折叠后缝合形成新膀胱,新膀胱远端与尿道残端吻合,输尿管以半乳头种植于新膀胱。结果 12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5~8(6.0±1.5)h,平均出血量500 mL。术后随访3~24个月1,1例日间尿控效果良好,血电解质基本正常。新膀胱容量为270~410(310±70)mL,充盈期膀胱内压9~18(12±5)cmH2O,排尿期膀胱内压33~46(39±5)cmH2O。单次排尿量250~300 mL,残余尿量0~50 mL。1例新膀胱肿瘤复发,1例盆腔转移。结论 U型回肠新膀胱术操作简便,新膀胱容量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尿流改道的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82.
神经鞘瘤起源于起神经支持作用的施旺细胞,可发生于任何含有施万细胞的神经组织,发生于肾上腺者罕见.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收治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6例,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8 ~ 65岁,平均48岁.肿瘤均为单发,发生于左侧2例,右侧4例.体检偶然发现4例,因腰部不适就诊2例.伴高血压1例,伴肾囊肿2例,伴BPH 2例.查体患侧肾区叩击痛阳性2例.肾上腺激素及电解质检查未见异常.超声检查提示肾上腺区囊实性占位,直径6~ 16 cm,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晰.CT检查平扫示肾上腺区肿块,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2例可见瘤体内钙化;增强扫描瘤体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周边不均匀轻度强化,内部不强化.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肾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16例肾PEComa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9例,男女比例1:1.29;年龄21~60岁,平均(41.93±10.96)岁。16例患者中8例表现为腰痛,其中1例有血尿;8例为体检发现。肿瘤最大径1.5~18.0cm,平均(8.00±5.06)cm。肿瘤位于左肾6例,右肾10例。结果:16例患者中9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手术。腹腔镜手术9例,机器人手术4例,开放手术3例。免疫组化:抗黑素瘤特异性单抗(HMB45)、抗平滑肌抗体(SMA)、黑色素A抗原(Melan-A)、CD34、波形蛋白(Vimentin)、S-100阳性率分别为93.3%(14/15)、91.7%(11/12)、85.7%(12/14)、85.7%(6/7)、75.0%(6/8)、60.0%(9/15),转录因子E3(TFE-3)和角蛋白(CK)为阴性,病理均诊断为PEComa。16例随访时间3~3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PEComa临床罕见,病理为诊断金标准,治疗上首选腹腔镜手术,术后较少发生复发、转移,但对于有恶性倾向或符合恶性标准者需尽早行根治术,并进行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mRNA表达与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和侵袭性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5例正常膀胱组织MMP9、MMP2、TIMP2mRNA的表达。结果MMP9、MMP2mRNA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高,表达明显增强[x^-值(MMP9)G1:1.218,G2:1.681,G3:1.811;T2~T4:1.840,Tis~T1:1.399;P〈0.01;(MMP2)G1:1.323,G2:1.694,G3:2.060;T2~T4:1.950,Tis-T1:1.505;P〈0.01],且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互值(MMP9)0.455,(MMP2)0.461;P〈0.01]。TIMP2mRNA随肿瘤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减少(x^-值:G1:1.489,G2:1.391,G3;0.580;P〈0.01)。结论(1)MMP9、MMP2mRNA的高表达与BTCC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2)TIMP2mRNA的表达与BTCC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氧化应激反应丝氨酸丰富1反义RNA 1(lncRNA OSER1-AS1)对肾癌ACHN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对微小RNA(microRNA,miR)-612的调控作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肾癌组织、癌旁组织中OSER1-AS1、miR-612的表达量;体外培养肾癌细胞ACHN,分别将OSER1-AS1小分子干扰RNA(si-OSER1-AS1)及其阴性对照(si-NC)、miR-612寡核苷酸模拟物(miR-612 mimics)及阴性对照mimic NC序列(miR-NC)、si-OSER1-AS1与miR-612特异性寡核苷酸抑制剂的阴性对照(anti-miR-NC)、si-OSER1-AS1与miR-612特异性寡核苷酸抑制剂(anti-miR-612)转染至ACHN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中OSER1-AS1、miR-612的表达量;采用噻唑蓝(MTT)、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OSER1-AS1、miR-612的靶向关系;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1(Cyclin D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p21蛋白表达量。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肾癌组织OSER1-AS1的表达水平(1.00±0.08比3.37±0.28)高于癌旁组织(t=52.113,P<0.05),miR-612的表达水平(1.00±0.06比0.47±0.04)低于癌旁组织(t=47.062,P<0.05);si-OSER1-AS1组细胞活力(0.66±0.05比0.31±0.03)与Cyclin D1(0.63±0.05比0.25±0.02)、MMP-2(0.82±0.07比0.35±0.03)、MMP-9(0.76±0.06比0.28±0.03)蛋白水平低于si-NC组(t=18.007、21.169、18.514、21.466,P<0.05),si-OSER1-AS1组迁移细胞数[(115.56±9.52)个比(55.99±5.59)个]、侵袭细胞数[(93.41±6.09)个比(46.05±4.35)个]低于si-NC组(t=16.188、18.984,P<0.05),si-OSER1-AS1组p21蛋白水平(0.15±0.02比0.57±0.05)高于si-NC组(t=23.398,P<0.05);miR-612组细胞活力(0.68±0.05比0.39±0.03)与Cyclin D1(0.66±0.05比0.28±0.03)、MMP-2(0.85±0.06比0.46±0.03)、MMP-9(0.78±0.05比0.34±0.02)蛋白水平低于miR-NC组(t=14.920、19.551、17.441、24.512,P<0.05),miR-612组迁移细胞数[(118.76±9.87)个比(64.39±4.65)个]、侵袭细胞数[(99.65±9.12)个比(53.57±3.67)个]低于miR-NC组(t=14.950、14.062,P<0.05),miR-612组p21蛋白水平(0.14±0.02比0.51±0.04)高于miR-NC组(t=24.820,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OSER1-AS1可靶向结合miR-612;抑制miR-612表达可明显逆转干扰OSER1-AS1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结论干扰OSER1-AS1可通过上调miR-612的表达从而抑制肾癌ACHN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相似文献   
86.
肾盂血管瘤临床罕见,2002年至2007年我院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29~61岁,平均48岁.右侧2例,左侧2例.临床表现为间断全程肉眼血尿3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左肾盂占位1例.病程5 d~2年.瘤体大小1.2 cm×1.0 cm×0.8 cm~4.6cm×2.2 cm×3.1 cm.CT检查平扫加增强均表现为肾盂占位.1例误诊为左肾盂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直视下行肿瘤切除术2例,行单纯右肾切除术1例.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8例.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16(6~25)岁.血尿病史6~36个月,合并蛋白尿2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肾静脉狭窄段平均直径2.2 mm、最大流速0.7 m/s,扩张段平均直径8.6 mm、最大流速0.2 m/s,扩张段与狭窄段直径比值均3(正常比值<2).CT三维血管重建检查5例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30°~40°(正常值45°~60°).膀胱镜检查5例可见左输尿管口喷血尿.8例均行肾静脉外支架同定术治疗,取一段长5~10 cm、直径1 cm的人造血管纵行切开,环绕左肾静脉一端至肾门,另一端越过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间夹角形成一隧道样外支架以减轻肾静脉受压.结果 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ml.术中术后无明显外科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平均9 d出院.肉眼血尿消失6例、减轻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例显示左肾静脉血最大流速0.4~0.7 m/s、无明显受压.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10个月,除1例时有活动性肉眼血尿、超声检查显示左肾静脉仍有受压征象外,余7例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超声检查示左肾静脉血流通畅、受压现象消失.结论 左肾静脉外支架固定术采用人造血管环绕肾静脉抵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设计巧妙、损伤小、疗效满意,是治疗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8.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与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PUL)治疗崁顿性上段输尿管结石(2.5cm)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崁顿性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RPUL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RPUL组,采用PCNL治疗的46例患者作为PCNL组。比较2组一次性清石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2组手术一次性清石率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UL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PCN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RPUL或PCNL治疗崁顿性上段输尿管结石(2.5 cm)一次性清石率高,其中RPUL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9.
大鼠肾上腺自体肾被膜下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对大鼠肾上腺自体肾被膜下移植后35天内的移植块进行了系统地组织学检查及功能测定,结果表明:移植块的组织学变化为髓质全部变性坏死、皮质部分坏死、残存细胞再生,再生程度和速度受ACTH控制,与肌肉内种植比较再生迅速而完全;其功能的恢复与组织学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90.
肾盂血管瘤四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盂血管瘤临床罕见,2002年至2007年我院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29~61岁,平均48岁.右侧2例,左侧2例.临床表现为间断全程肉眼血尿3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左肾盂占位1例.病程5 d~2年.瘤体大小1.2 cm×1.0 cm×0.8 cm~4.6cm×2.2 cm×3.1 cm.CT检查平扫加增强均表现为肾盂占位.1例误诊为左肾盂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直视下行肿瘤切除术2例,行单纯右肾切除术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