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小儿肾母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小儿肾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法(SABC法),对31例肾母细胞瘤组织标本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检测,并对21例患儿进行了2年以上的随访.结果肾母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总阳性表达率为67.74%(21/31).其中,肿瘤的临床分期之间和病理类型之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是否发生肺部转移密切相关(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阳性2年生存率为27.27%(3/11),而阴性表达者生存率则为80.0%(8/10),二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存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无关,而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密切相关.其有可能成为肾母细胞瘤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2.
7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β-HCG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和34例膀胱癌患者血清、尿β-HCG放射免疫测定发现,随着肿瘤分级的上升,组织β-HCG表达阳性率也提高;随着肿瘤分期进展,组织及血清、尿β-HCG阳性率明显增高。研究表明,组织及血清、尿β-HCG的测定可作为判断膀胱癌预后的指标,阳性者近期内肿瘤转移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者。  相似文献   
33.
十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图1上皮样细胞型恶性黑色素瘤,少量细胞的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HE×200图2梭形细胞型恶性黑色素瘤,梭型细胞呈来状排列,其间有黑色素颗粒,HE×200图3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浸及直肠粘膜固有层HE×200图4恶性黑色...  相似文献   
34.
<正>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将临床确诊的73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17例,女25例,年龄21~75岁,平均52.31岁,病程7天~3年;对照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  相似文献   
35.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p16蛋白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7例胃癌切除标本进行p16蛋白和nm23-H_1基因产物的表达检测.结果:57例胃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0/57(70.2%),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胃粘膜(P<0.01).胃癌高分化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  相似文献   
36.
补阳还五汤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德利 《中医杂志》2007,48(12):1086-108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我院中医骨伤科自2003年2月~2005年2月运用补阳还五汤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4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5例,男43例,女32例,年龄17~53岁,病程3个月以内33例,3~6个月16例,病程8天  相似文献   
37.
用于皮肤标本固定的改良AAF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ilieAAF液为乙醇、醋酸和甲醛混合固定液,改良的AAF液增加了水杨酸(Salicylicacid),称之为ASAF液。该液对于皮肤标本的固定作用优于通用的醛类、丙酮、醇类和其它混合固定液,作用时间短,组织无变硬,易脱水浸蜡,切片组织结构完整,不...  相似文献   
38.
杜德利 《中医杂志》2006,47(9):686-686
骶髂关节损伤属于骨伤科常见病之一,多因外伤所致,好发于青壮年。笔于2000-2005年采用新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9.
40.
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DNA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IMD)、DNA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76例肾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IMD和DNA含量测定,并分析其与预后间的关系。结果:不同肾癌细胞类型、病理分级之间IM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临床分期的升高,IMD增高(P<0.05)。转移组IMD值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1);随访5年内死亡者IMD、DNA含量均高于存活5年以上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表明:IMD与DNA蛋白含量具正相关性。结论:IMD值的变化与肾癌恶性程度相关,较高的IMD和DNA含量常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