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改良皮肤癣菌培养基在甲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改良皮肤癣菌试验培养基(改良DTM)检测甲真菌病临床标本,并与皮肤癣菌试验培养基(DTM)比较,以评价其临床实用性。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甲真菌病的标本,分别接种于改良DTM、DTM、含放线菌酮及氯霉素的沙氏培养基(SCCA)和含氯霉素的沙氏培养基(SCA);记录菌株的开始生长时间、培养基开始变色时间及开始变色时菌落的直径。以专业真菌实验室的鉴定结果为金标准,将DTM和改良DTM的结果与之比较。结果 ①改良DTM、DTM、SCCA的分离率、菌种的生长速度及形态无显著差异。②所有分离的皮肤癣菌均能使两种显色培养基变色,改良DTM的开始变色时间(5.83 ± 0.39 d)早于DTM(7.32 ± 0.41 d),两组比较,t = 2.63,P = 0.01。③大多数分离的非皮肤癣菌也能使两种培养基变色,以开始变色时菌落的直径大小(≥5 mm)为非皮肤癣菌和皮肤癣菌的鉴别点,与金标准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 DTM和改良DTM比传统的鉴定方法结果报告时间提前1周左右,改良培养基的配方较DTM经济,肉眼观察其开始变色时间早于DTM,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股癣患者足趾间分离的皮肤癣菌与股癣致病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例股癣患者进行趾间取材真菌镜检及培养。趾间与股部培养菌株如经鉴定相同,则进一步采用巢式PCR扩增真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结果:26例股癣患者中,19例足部培养阳性。其中,4例与股部分离菌株不同;15例与股部分离菌株相同,均为红色毛癣菌。进一步对15例两部位分离的共30株红色毛癣菌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发现5例两部位菌株型别不一致。股部与趾间分离菌株不一致者共9例,占34.6%(9/26)。结论:不同部位皮肤癣菌感染可能为不同菌种或不同型别菌株的混合感染。本实验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皮肤癣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23.
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是指不用呼吸兴奋剂,采用ABCDE方案复苏,即A建立通畅的呼吸道、B建立呼吸、C建立循环、D药物治疗、E评价、监护。我院从1994年10月开始对新生儿窒息采用新法复苏取得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门)1994年10.月1日至1996年9月30日,在本院分娩活产新生儿共586例,发生新生儿窒息29例,其中轻度19例,重度10例,发生率495%。(2)窒息患儿合并高危因素的情况妊高征4例,过期妊娠2例。羊水污染18例,脐带绕颈7例,胎心音大于160或小于120次/分9例,有些窒息儿同时合并几种高危因素。另有5例…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初步建立多重PCR诊断甲真菌病的方法。方法选择3对引物(真菌通用引物、皮肤癣菌特异性引物和酵母特异性引物)建立三重PCR体系,采用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和短帚霉摸索反应条件和验证体系的适用性;并用红色毛癣菌来测定反应的灵敏度。结果筛选得到的真菌通用引物NS、皮肤癣菌特异性引物CHS1和酵母特异性引物ACT1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特异性;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无论对单模板,还是多模板,该反应体系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未见明显非特异片段的干扰;该反应体系的检测灵敏度为102cfu/ml。结论多重PCR技术是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诊断甲真菌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和系统用药,对防止复发作用均有限,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和免疫治疗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愈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山苍子油诱导耐药实验的反应情况,进一步评价山苍子油抗念珠菌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采用多步诱导法,观察在含梯度浓度(1~100MIC)山苍子油培养基上连续转种的白念珠菌BMU00270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情况,以氟康唑作为阳性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和溶媒对照;(2)将  相似文献   
27.
患者男,19岁,耳后、面部红斑、结节6年。取皮屑10% 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黑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瓶梗生于菌丝顶端或侧生于菌丝上,领口结构清晰,顶端喇叭状,瓶孢子半内生呈圆形或椭圆形,由黏液包裹聚集于瓶梗顶端如花朵状。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及银染色均见真皮内棕色菌丝和芽生酵母孢子。分子生物学检查与疣状瓶霉的ITS1-ITS4片段序列比对,结果98%符合。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有效。  相似文献   
28.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臀部对称性暗红色斑块、丘疹10年余。10余年前患者臀部无明显诱因出现数个绿豆至黄豆大红色丘疹,质硬无明显自觉症状,后逐渐增大互相融合,伴少量脱屑,偶感瘙痒,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按“股癣”治疗后无好转,斑块逐渐增大,表面凹凸不平。患者发病以来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午后潮热、盗汗,无腹痛、腹泻,无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无药物过敏史。既往有肠结核病史,其父有肠结核病史。体检: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相似文献   
29.
患者男,39岁,因左颊部暗红色丘疹、斑块30余年就诊。患者自幼居住于农村,6岁时左颊部被猫咬后出现粟粒大红色斑丘疹,无自觉症状,未对皮损进行任何处理。皮损缓慢扩大,7年前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刮取皮损表面皮屑行真菌直接镜检阴性,未做真菌培养。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灶状角化不全,真皮浅层见灶状上皮样细胞团,其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阴性,不除外真菌感染。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1次,外用酮康唑乳膏,皮损面积缩小,治疗2个月后患者停用抗真菌药,皮损复发,面积扩大。近年来左侧面部皮疹逐渐蔓延至左唇上部。否认家人有类似症状,否认家族中遗传性疾病史。患者2个月前于外院体检发现患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并予以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成人和儿童皮肤癣菌病临床分离菌株中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的差异,基因型与发病部位、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随机引物OPAA11 5′-ACCCGACCTC-3′,OPD18 5′-GAGAGCCAAC-3′分别对来自成人及儿童皮肤癣菌病的红色毛癣菌菌株进行任意引物PCR,根据产物电泳带型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酮康唑、利拉萘酯、布替萘芬、益康唑、联苯苄唑进行体外敏感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主要致病菌都为红色毛癣菌,两种随机引物扩增出的红色毛癣菌不同株带型均稳定清楚,按随机引物 OPAA11的扩增结果,其基因型分为4型。成人中Ⅰa、Ⅲa型分别占41.94%,儿童中Ⅰa型为65.96%,基因型构成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癣、足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 < 0.05)。甲癣和股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基因型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均较低,特比萘芬的MIC最低,氟康唑的MIC值相对较高,酮康唑和氟康唑对Ⅰa、联苯苄唑对Ⅱa的活性高于其他基因型,伊曲康唑对Ⅲa型的活性略低于其他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结论 红色毛癣菌为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及成人皮肤癣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成人感染以Ⅰa、Ⅲa型为主,儿童感染以Ⅰa型为主。8种抗真菌药物对各基因型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酮康唑、氟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各基因型的敏感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