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是指采用A、B、C、D、E程序复苏。现将我院取得的很好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1994年10月1日至1996年9月30日,我院共分娩活产新生儿586例,发生新生儿窒息29例(4.95%),此前全体妇产科医、护人员均经过短期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培训,培训新法复苏技术。1995年又接受市、县3次强化培训。对所有新生儿在胎头娩出后20秒种内,都用手法挤出其口、鼻部的羊水;指干身上羊水,保暖,摆好体位,一次性吸管吸净回咽部羊水,再弹拍足底或摩擦儿背的初步复苏处理。结果17例初步复苏后加用气囊面罩复苏器,7例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马拉色菌在花斑癣色素改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引起不同临床色素表现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KC)共培养液对B16F10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及共培养液中与黑素合成相关的细胞因子产生情况。方法 将1 × 106/mL KC与分离自色素沉着区的马拉色菌(简称C株)、分离自色素减退区的马拉色菌(简称J株)按4个浓度比例(KC ∶ 马拉色菌为1 ∶ 1、1 ∶ 10、1 ∶ 20、1 ∶ 30)分别共培养,用MTT法测定KC增殖率。将C株或J株马拉色菌分别加入KC培养体系共培养,真菌孢子和KC密度均为1 × 106/mL(1 ∶ 1),制备的培养液分5组,KC单独培养液、C株或J株马拉色菌与KC共培养液、C株或J株马拉色菌单独培养后再次培养KC的二次培养液,用上述各组培养液分别培养B16F10细胞,用MTT法测量各组B16F10细胞增殖率,NaOH裂解法测量黑素含量,Western印迹法测定酪氨酸酶和β-肌动蛋白的表达,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ELISA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 KC与马拉色菌在1 ∶ 10比例以下,KC的生长不受马拉色菌的影响。C株马拉色菌与KC共培养液引起B16F10细胞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和酪氨酸酶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变化。J株马拉色菌共培养液的作用与之相反。C株马拉色菌刺激产生的内皮素1显著高于J株马拉色菌(P < 0.01)。结论 马拉色菌通过与KC相互作用,影响B16F10细胞酪氨酸酶的活性和表达,调节黑素合成。内皮素1在花斑癣色素沉着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余虹宇  王顺涛  刘彬  李筱芳 《武警医学》2013,24(4):286-288,292
目的评价甲型流感病毒两种快速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分别采用化学显色法和荧光法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377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以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化学显色法与荧光法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9.08%和90.2%,特异性分别为91.96%和95.09%,两种方法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检出率相仿,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总符合率为78.78%。结论与PCR方法比较,两种方法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荧光法灵敏度更高,更适于临床快速诊断;化学显色法操作简便,不需特殊仪器,适用于较大样本量的筛查和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皮肤癣菌试验培养基(DTM)作适当改进,筛选出最佳配方。方法①采用正交设计法和单因素分组试验对培养基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量和质的优化组合,筛选出改良培养基。②将红色毛癣菌标准菌株菌悬液倍比稀释.接种于DTM和改良培养基上,测定检出灵敏度。③将3属18种皮肤癣菌和11属14种非皮肤癣菌的丝状真菌接种于DTM和改良培养基上.比较特异性。结果培养基的氮源、碳源、pH值和指示剂的调整对变色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经济和早期判断颜色是否改变的难易程度考虑,确定改良培养基主要配方:0.5%大豆蛋白胨,0.5%葡萄糖,指示剂为溴百里酚蓝。DTM和改良培养基的检出灵敏度均为103cfu/mL(10cfu/培养基)。所有受试的皮肤癣菌均能使两种培养基变色,相对变色时间(开始变色时间-开始生长时间)DTM为-2~0d,改良培养基为-4~0d;绝大多数受试的霉菌也能使两种培养基变色,相对变色时间DTM为1~5d,改良培养基为1~6d。结论改良培养基的配方比DTM经济.较DTM更易观察到早期颜色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异雄酮(DEHA)及其硫化物(DEHA-S)是由肾上腺分泌的类固醇激素.DEHA是人身体中含量最丰富的类固醇激素,特别实在皮肤中.  相似文献   
16.
李筱芳  甄雅贤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4):后插1-后插1
在哺乳动物的黑素细胞中至少涉及三种酶对与色素的生物合成,分别是酪氨酸酶(Tyr),TRP-1和TRP-2(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2).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66株白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和拖尾现象。方法:参照CLSI的M27-A3方法进行,检测分离自不同部位的66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和拖尾现象,应用肉眼观察和酶标仪读取MIC结果。结果:依据判读折点,对氟康唑敏感菌株63株,剂量依赖3株,MIC几何均值为0.59μg?mL,对伊曲康唑敏感39株,剂量依赖25株,耐药2株,MIC几何均值为0.156μg?mL,对伏立康唑敏感65株,剂量依赖1株,MIC几何均值为0.059μg?mL。3种药物表现不同程度的拖尾现象,分光光度法读取吸光值可清晰反映出MIC值、菌量变化及拖尾现象。结论:拖尾现象是三唑类药物体外抗真菌敏感性检测的常见现象,分光光度法可以客观、直接地观察体外MIC结果及拖尾现象。  相似文献   
18.
白念珠菌对山苍子油诱导性耐药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山苍子油诱导耐药实验的反应情况,进一步评价山苍子油抗念珠菌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 )采用多步诱导法,观察在含梯度浓度( 1~1 0 0MIC)山苍子油培养基上连续转种的白念珠菌BMU0 0 2 70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情况,以氟康唑作为阳性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和溶媒对照;( 2 )将敏感性下降的诱导株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转种1 0次后,检测其MIC值;( 3 )测定山苍子油对氟康唑敏感性下降诱导株的MIC值;( 4 )测定山苍子油、氟康唑对BMU0 0 2 70的最小杀菌浓度(MFC) .结果:( 1 )在多步诱导培养过程中,山苍子油组的M…  相似文献   
19.
链球菌感染可诱发和(或)加重银屑病,或使银屑病症状持续,已为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1]。为了进一步研究咽部细菌感染,特别是链球菌带菌情况和银屑病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对111例云南籍汉族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咽部菌群的分离培养、鉴定,并对其中35例分离菌株利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进行了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建立多重PCR诊断甲真菌病的方法。方法选择3对引物(真菌通用引物、皮肤癣菌特异性引物和酵母特异性引物)建立三重PCR体系,采用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和短帚霉摸索反应条件和验证体系的适用性;并用红色毛癣菌来测定反应的灵敏度。结果筛选得到的真菌通用引物NS、皮肤癣菌特异性引物CHS1和酵母特异性引物ACT1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特异性;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无论对单模板,还是多模板,该反应体系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未见明显非特异片段的干扰;该反应体系的检测灵敏度为102cfu/ml。结论多重PCR技术是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诊断甲真菌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