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2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感染性疾病及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6(IL 6)检测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间接了解新生儿部分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方法  选择 3 3 1例住院新生儿 ,分为HIE组、感染组、早产儿组 ,与 3 0例健康新生儿对照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清IL 2、IL 6的水平 ,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①患病新生儿IL 2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 ,P <0 0 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其中早产儿组最低仅为 1 3 5pg/ml;②感染组IL 6增高最为明显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P <0 0 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其中 2 5例败血症患儿的IL 6均 >5 0pg/ml。 结论  ①新生儿感染性疾病、HIE及早产儿的免疫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介导特异性免疫的IL 2检测值低于健康新生儿 ;②本文首次报道早产儿IL 2检测值 ;③感染组介导天然免疫的IL 6高于健康新生儿 ,认为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李杨方  陈东等 《云南医药》2002,23(2):164-165
Rh溶血病在新生儿时期来势凶猛 ,易造成胆红素脑病 ,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过去常采用换血疗法治疗 ,但换血疗法的技术要求高 ,难以普及 ,近年来由于静脉丙种球蛋白 (IVIG )的应用 ,使新生儿Rh溶血病有了快捷有效的治疗措施 ,现将我们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Rh溶血病的经验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选择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7月符合诊断标准[1] 的住院新生儿 10例 ,男 7例 ,女 3例。足月儿 8例 ,早产儿 2例。均为第 2或第 3胎。入院日龄 :生后 2 4小时内 8例 ,1~ 3天 2例。 10例均在生后 2 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疸及贫血并迅速…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16 d,第一胎第一产,孕周36周4天,顺产出生,总产程3h,羊水早破26h,出生体重2.35 kg,无窒息抢救史,无产伤,胎盘脐带无异常,出生当天排胎便,并给予母乳喂养.母妊娠3个月时患感冒,发现霉菌性阴道炎.因发现患儿皮肤黄染13d,鼻阻吐沫2 d入院.患儿无发热,无呕吐,无抽搐,入院时查体,一般情况可,体重2.25 kg,身长48 cm,头围35 cm,胸围29 cm,腹围27 cm,发育尚正常,营养中等,早产儿貌,口周微绀,全身皮肤黄染,前囟4 cm×4 cm,平坦,双肺呼吸音粗,RR 54次/min,HR 140次/min,心音有力,腹壁平软,肝脾肋下、剑下未触及,四肢肌张力无增高,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及吸吮反射正常.入院诊断:(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新生儿肺炎;(3)早产儿;(4)早产儿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
15.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及早期干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璟  李杨方  吴茜  许江涛  潘晓洁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031-1032,1034
[目的]探讨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及早期临床干预。[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检查前首先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对患儿进行双眼散瞳,15min1次,4次后瞳孔散大,并压迫泪囊,采用小儿开睑器将患儿眼睑分开。[结果]100例早产儿中有17例发生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占17.00%,男11例,女6例。其中ROPⅠ期9例,ROPⅡ期4例,ROPⅢ期1例,ROP达到Ⅲ期阈值并伴有附加病变而接受治疗者1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几率随着出生体重的下降逐渐升高,且与体重≤1000g早产儿相比,体重为1750~2500g早产儿ROP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几率随着孕周的缩短逐渐升高,且与孕周≤30周早产儿相比,孕周为34~36周早产儿ROP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氧浓度≤400ml/L早产儿相比,吸氧浓度﹥400ml/L早产儿ROP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氧时间≤3d早产儿相比,吸氧持续时间≥7d的早产儿ROP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体重越低,孕周越短的早产儿发生ROP的几率越大,且吸氧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也会促使早产儿ROP的发生,这将对早产儿的临床护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足月儿的骨代谢特点.方法 选取2009年10~12月收住本院新生儿科的足月儿为研究对象,检测骨代谢指标,包括血清骨钙素(OC)、血清β胶原分解片段(β-CTx)、血清钙(Ca2+)、甲状旁腺素(PTH)和25-羟胆骨化醇[25(OH)D3]浓度,并对骨代谢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2例足月新生儿日龄(9.7±7.7)天,血清OC、β-CTx、Ca2+、25(OH)D3及PTH检测浓度分别为(54.6±23.2)ng/ml、(0.93±0.38)ng/ml、(2.2±0.3)mmol/L、(38.8±20.1)ng/ml和(90.1±47.2)pg/ml.血清OC水平与β-CTx呈负相关,与25(OH)D3呈正相关;血清β-CTx水平与25(OH)D3呈负相关;血清Ca2+水平与25(OH)D3 和PTH呈正相关.结论 足月儿骨代谢活跃,此阶段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减少,生后应注意补充VitD和接受充足的日光照射,以降低代谢性骨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的病原体。方法:取气管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同时检测病毒,并查血中的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MP—IgM)。结果:痰培养阳性16例,病毒检测阳性13例,MP—IgM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新生儿肺炎以细菌性肺炎为多见,病毒性肺炎亦较多。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我们对18例新生儿HIE患儿进行眼底检查,并对眼底改变的特点与HIE类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集我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8例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本组病例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病因:感染是本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占62%,特别细菌感染为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其次考虑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逐步增多,占6.8%,窒息引起的占5.1%。②临床特征:出现皮疹:10.3%,有出血表现及全身中毒症状的病例占34.5%,无出血倾向仅实验室检查异常:55.2%。③本组病例以晚发型血小板减少症居多,占63.8%,早发型占36.2%。④治疗效果:63.7%的病例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后血小板自行恢复正常,预后良好,36.3%的重症病例需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或输入血小板治疗,治愈率87.9%,病死率:5.2%。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多样,以细菌感染为主,晚发型居多,临床特征多数病例无出血倾向,不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少数重症病例可伴发全身中毒症状,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近六年本院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及药敏特点。方法选择2006—2011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病例,对致病菌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2.3%(574/25282)。血培养检出病原菌26种,共574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88株(50.2%),居首位,其他依次为大肠埃希菌81株(14.1%),溶血葡萄球菌54株(9.4%),肺炎克雷伯菌27株(4.7%)。耐药菌133株,占检出病原菌的23.2%。结论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在使用抗生素前应进行病原学检查,按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