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了解和分析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6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农村地区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和各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划分(高、中、低),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省抽取4~36个县,每县抽取2~4个自然村,共1 890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样调查常住居民250人,采集粪便,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一粪二检)检测蠕虫感染情况,生理盐水涂片法和碘液涂片法检测原虫感染情况,对3~6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感染情况。同时,在城镇地区调查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按感染水平将全国划分为5类华支睾吸虫流行区(Ⅰ-Ⅴ),不同流行区类型的各省抽取2~37个县,在城镇地区以居委会为调查点,共抽样517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调查常驻居民250人,仅调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结果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调查617 441人,其中农村484 210人,城镇133 231人,检出重点寄生虫感染者20 351例,检出率为3.30%;查出虫种34种,其中蠕虫23种,原虫11种。重点寄生虫加权感染率为5.96%,推算感染人数约为3 859万。其中蠕虫加权感染率为5.10%,肠道原虫加权感染率为0.99%,推算感染人数约为642万;土源性线虫加权感染率为4.49%,推算感染人数约为2 912万;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3.43%,推算感染人数约为155万;带绦虫加权感染率为0.06%,推算感染人数约为37万。全国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47%,推算感染人数约为598万;农村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23%,推算感染人数约为152万;城镇华支睾吸虫加权感染率为0.71%,推算感染人数约为446万。重点寄生虫感染流行呈明显区域性分布,土源性线虫中、高度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四川、海南、贵州、云南、重庆、广西、广东和江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华支睾吸虫流行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黑龙江和吉林等省(自治区);带绦虫感染仍然主要分布在西藏;3~6岁儿童蛲虫高感染地区主要集中在海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和重庆等省(直辖市、自治区)。50%以上的肠道原虫感染者集中分布在西藏、贵州和广西等西部省(自治区)。结论全国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大幅降低,尤其是土源性线虫病下降最明显,绝大部地区处于低度流行或散发状态,且流行区域也明显缩小,但仍有一些省或局部地区感染较严重。重点寄生虫感染流行呈明显区域性分布,土源性线虫中、高度流行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部两大片区,华支睾吸虫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东北两大片区,带绦虫仍然主要分布在西藏,3~6岁儿童蛲虫高感染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地区,肠道原虫呈现出局部地区感染率较高的特点,主要分布在西部省份。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感染人数仍然较多,防控任务仍然艰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掌握2005~2008年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国80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汇总整理所有监测数据,分析2005~2008年的监测结果。结果2005~2008年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由2005年的2.03%下降至2008年的0.67%,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湖沼型流行区显著高于山丘型;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如农民、渔民和船民均显著高于非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全国80个监测点家畜存栏主要为牛、羊和猪,分别占50.36%、13.72%和11.53%;家畜敞放仍是饲养的主要方式,其中在有螺地带敞放率为43.99%,圈养率仅为5.13%。2005~2008年,全国9个省(市)7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湖沼型占91.96%,山丘和水网型分别占7.74%和0.30%;感染性钉螺面积中湖沼型占98.70%,山丘占1.30%,水网型地区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和活螺密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湖沼型地区4年间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不明显。结论2005~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率等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反映传染源控制效果较敏感的一些技术指标未见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的落实,减少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以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环境综合防治处理措施效果,为制定“一村一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1-2012年在省部联系点公安县和监利县选择6个村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两次人畜同步化疗、2—4次药物灭螺、健康教育、野粪调查与处理综合措施,对照村开展常规防治措施,纵向和横向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实施效果。结果2012年效果考核观察组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对照组钉螺感染率较2010年0.15%升至0.17%,上升了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P=0.896)。观察组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59.57%,人群感染率下降了46.44%,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x^2=7.37,P=0.006),耕牛感染率逐年下降,2012年降为0。对照组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34.69%,耕牛感染率年间波动,2011年较2010年上升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965),2012年降为0。均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结论综合治理感染性钉螺环境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4.
影响农村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防治因素的访谈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影响现阶段晚期血吸虫病防治 (血防 )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偶遇抽样和判断抽样的方法 ,在洞庭湖区抽取 6 1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分别进行访谈调查。结果 影响晚期血吸虫病防治的因素为患者社会支持程度较高 (6 1/ 6 1) ,缺乏个人应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的观念 ,血防知识知晓率偏低 (2 8/ 6 1)、年龄偏大 (5 7.4 0岁± 10 .0 8岁 )、受教育程度低 (4.70年 )、家庭收入较低、社会缺乏有效的医疗保障系统和缺乏高效的“接近患者系统”。结论 防治晚期血吸虫病需要患者个人、卫生机构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加强对疫区居民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 ,强化其血防意识和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的观念 ,建立健全疫区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疾病救治体系 ,提高农村卫生系统的反应能力和居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35.
李华忠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46-1648
目的:探讨单次硬膜外镇痛联合静脉自控镇痛运用于剖宫产术后初产妇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行剖宫产的120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初产妇采用硬膜外镇痛方式进行镇痛,而治疗组初产妇则在上述硬膜外镇痛的基础上加用单纯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初产妇剖宫产术后1、6、12h及24h时这4个时间点的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初产妇在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初产妇VAS在6h这1时间点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初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初产妇对镇痛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次硬膜外镇痛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显著优于硬膜外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评价改良压碎逸蚴法接种环取样检测感染性钉螺的效果.方法 按照双盲实验原则,对批量钉螺分别采用逸蚴法、压碎法和改良压碎逸蚴法检测感染性钉螺,比较3种方法漏检率和检测效率,改良压碎逸蚴法采用接种环取样,对样本表层水样中的尾蚴定性与定量.结果 检测样本186份(每份100只钉螺).改良压碎逸蚴法、逸蚴法和压碎法分别检出...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为消除疟疾媒介按蚊控制范围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标记-释放-重捕技术,在河南省永城市对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进行初步研究;用电动吸蚊器捕捉中华按蚊3000只,进行荧光标记染色;将标记好的中华按蚊转移至释放点释放;释放后连续10d进行回收捕捉,回捕后进行荧光检测。结果研究期内,共释放3000只绿色荧光粉标记的中华按蚊,回收25只,重捕获率0.83%;释放后不同时间回收数量不同,释放后当天回收1只(4.0%),第1天14只(56.0%),第2天8只(32.0%),第3天1只(4.0%),第6天1只(4.0%),其他时间均未捕获到;不同方位回收数量不同,村东部与南部回收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和北部;不同距离回收数量不同,80%的标记中华按蚊在100m范围内捕到;荧光标记中华按蚊最大飞行距离为400m。结论在国内首次应用标记-释放-重捕技术来研究中华按蚊的飞行距离;荧光标记释放后中华按蚊的重捕获率较低,最远飞行距离为400m,大多数在100m范围内捕到;因此,当消除疟疾过程中出现疟疾疫点时,疫情的最大处理范围应覆盖以疫点为圆心,500m为半径的地区,其中,疫点周围100m内的范围需做重点处理。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寄生虫病防治常识/电话本》(以下简称"电话本)"对发放对象卫生常识及行为的影响。方法在四川省丹棱县、江西省贵溪市、湖南省岳阳县各选择一个发放过"电话本"的村(干预村)和没有发放过"电话本"的村(对照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村发放"电话本"一年后"电话本"保存率为97.7%,居民对5个寄生虫病防治常识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村居民;干预村居民在饭前便后洗手和饮水卫生习惯上有显著改善(χ2分别为25.0和11.5,P值均小于0.01);干预村居民室外清洁卫生较好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86.7%,对照村为81.8%,二者有统计学差异(χ2=4.4,P0.05)。结论农村居民愿意保留"电话本",促进了居民对卫生常识的了解和卫生行为的改善。  相似文献   
39.
《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钉螺指标的考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2006)(“新标准”)于2007年3月1日实施以来,引起业内关注甚至争议。笔者就“新标准”中有关钉螺指标的规定阐述个人观点,权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价改良压碎逸蚴法批量检测感染性钉螺效果。方法将钉螺分为50只、100只、150只、200只、250只、300只、400只、500只和600只9个批量,选择50、100、150、250ml三角烧瓶4组,对投放不同批量钉螺采用改良胜醉逸蚴法接种环取样,观察不同容积烧瓶中感染性钉螺检测符合率。结果静置l5rain取样镜检,每瓶投放碎螺组织50~250只,50、100、150、250ml等4组容积三角烧瓶的尾蚴检出率均为100%,符合率100%;4组三角烧瓶每瓶投螺300~400只,尾蚴检出率依次为0、100%、100%、100%,每瓶投螺500~600只,尾蚴检出率依次为0、0、0、100%。50和250ml两组烧瓶接种环粘取水膜3环尾蚴检出率100%,符合率100%。结论每瓶投放钉螺〈250只,250ml及以下三角烧瓶均可;投放钉螺250~600只,选择250ml三角烧瓶为宜;静置15min接种环取样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