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二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二异丙酚靶控输注 (TCI)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4 0例因鼾症即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拟行手术治疗的患儿 ,随机分为常规静吸复合麻醉 (A)组及二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 (B)组 ,每组 2 0例。观察患儿麻醉诱导时血压和心率变化及气管插管的反应 ;记录术毕停麻醉药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 ;观察患儿拔管后即刻、离开手术室、拔管后 1h、3h和 2 4h的警觉 /镇静 (OAA/S)评分 ;观察术后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 ①两组诱导时 ,血压、心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插管反应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组 ;②B组患儿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显著早于A组 ;③B组患儿在拔管后即刻、离开手术室、拔管后 1h、3h的OAA/S评分显著高于A组。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常规小儿静吸复合麻醉比较 ,二异丙酚TCI麻醉诱导更加平稳 ,术毕小儿苏醒质量更快更优良 ,为临床麻醉医生提供了较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在数字血管减影机(DSA)介导下采用射频热凝去神经支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去神经支配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去神经支配组患者采用经皮射频热凝腰椎小关节去神经支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向腰椎小关节腔及内侧支注射含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的混合液。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0min、1d、1周、1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并于治疗后1周、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Schober指数;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结束半年时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对比。结果 去神经支配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0min、1d、1周、1个月时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6个月时的VAS评分又接近治疗前水平。去神经支配组治疗结束后1周和6周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6个月时去神经支配组的Schober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和P〈0.01);而且去神经支配组治疗后6个月时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均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及背部局部皮肤感觉功能缺失等副反应。结论 在DSA介导下采用射频热凝去神经支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安全、微创、有效、简便、长期疗效好、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臭氧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腔滑液和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IL)-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的影响,探讨医用臭氧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机制。方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臭氧组(Ⅰ组)、消炎镇痛液组(Ⅱ组)和臭氧+消炎镇痛液组(Ⅲ组),每组20例。Ⅰ组膝关节内注射30 μg·mL-1臭氧30 mL;Ⅱ组膝关节内注射2.5 mg·mL-1维生素B6+0.1 mg·mL-1甲钴胺+1%利多卡因10 mL;Ⅲ组膝关节内注入消炎镇痛液同Ⅱ组,并于5 min后再注入30 μg·mL-1臭氧30 mL。每周2次,共注射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外周静脉血和治疗侧膝关节滑液,检测TNF α、IL 1和MMP 1的含量。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患者关节滑液TNF α、IL 1和MMP 1的含量在Ⅰ组分别为(43.21±3.55),(23.69±2.12)和(87.47±6.84) pg·mL-1;在Ⅱ组分别为( 89.56±7.06),(54.66±4.89)和(369.65±15.35) pg·mL-1;在Ⅲ组分别为( 42.25±7.11),(19.44±5.09)和(75.96±8.25) pg·mL-1。3项指标在Ⅰ组和Ⅲ组治疗后均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3项指标在Ⅰ组和Ⅲ组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而在Ⅱ组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3组中血浆TNF α、IL 1和MMP 1的含量治疗后虽均有下降趋势,但3组间无明显差异,且与治疗前比较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内注射臭氧可抑制关节腔和血浆内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关节炎的炎性反应,这可能是医用臭氧有效治疗膝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但关节腔注射对全身的炎性反应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及血浆抗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2007年3至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室内收治的3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至少有一次测量收缩压≤90 mmHg,存在明显的胸腹或四肢出血;若确认创伤达6 h以上、孕妇或伴有慢性疾病患者排除此研究之列.患者入急诊室后立即静脉输注250 ml HSD(7.5%氯化钠+6%右旋糖酐-70,HSD治疗组)或0.9%氯化钠(对照组).分别在输液前、输液后1、3.6、24 h采上肢静脉血,用流式细胞术动态观察单核细胞表面CD14和CD16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浆IL-1ra,IL-10和TNF-α水平,记录液体输入量及预后情况.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HSD组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明显增加,而CD14+CD16+亚群显著减少(P<0.05);对照组结果却相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SD显著降低促炎性因子TNF-α的产生(P<0.05),而显著加强抗炎性因子IL-1ra和IL-10的释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D组患者血浆渗透压仅呈暂时性轻度升高.结论 HSD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较好的免疫调节和抗炎性反应效应,对预防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李丹枫;余真真;段添翼;陈昕昱;杨智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1):43-47
目的:探讨解释偏向矫正对演讲焦虑个体的干预效果。方法:以77名演讲焦虑的大学生为被试,实验组和安慰剂组的被试接受四次、为期两周的解释偏向矫正干预。结果:两周干预后实验组演讲焦虑症状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安慰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在演讲者信心自评量表的生理行为、情绪情感和语言思维三个维度上均有显著改善,安慰剂组仅在演讲者信心自评量表的生理行为和情绪情感两个维度上出现显著差异,控制组没有显著变化;在生理指标上,实验组的脉搏变化在干预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安慰剂组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安慰剂组的血压变化在干预前后均不显著。结论:解释偏向矫正的方法对缓解演讲焦虑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