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74篇 |
内科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50篇 |
综合类 | 97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25篇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用蛋白组学方法,通过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群血清蛋白的比较,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并探讨其与骨关节炎致病机理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0月到12月1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实验组;10名性别相同,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值相约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析2组双向电泳结果,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质谱鉴定。【结果】通过双向电泳图普比较发现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6个在关节炎组中呈低表达,1个呈高表达。经质谱鉴定为分别为:6个低表达蛋白分别为对氧磷酶1、对氧磷酶3、d-1-微球蛋白/bikunin前体蛋白、载脂蛋白M、免疫球蛋白轻链、四连接素,高表达蛋白为载脂蛋白LI。【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血清表达差异蛋白:对氧磷酶1、对氧磷酶3、d-1-微球蛋白/bikunin前体蛋白、载脂蛋白M、免疫球蛋白轻链、四连接素、载脂蛋白u可能与骨关节炎的发病或病情进展具有-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2.
【目的】找出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蛋白质组最明显的改变,揭示椎间盘突出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择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作为病例组,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取血,提取分离纯化血清蛋白,双向电泳,找到表达上差异最明显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所得差异蛋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另外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清表达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在双向电泳图谱上有6个蛋白质的表达在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载脂蛋白L1以及两个白蛋白前体表达升高,载脂蛋白M、四连接素、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降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证实6种蛋白中的4种在血清里高表达,并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结论】实验结果提示载脂蛋白L1、载脂蛋白M、四连接素、免疫球蛋白轻链的血清学水平可能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标志物,并可能进一步揭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了解广西血液净化基础现状。方法对广西14个地市115家具备血液净化准入资质的医院进行血液净化基础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机器、医生、护师、技师数量,2013年全年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总例次及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的例次,不良反应发生例次。结果广西拥有血液净化机器1745台,具备血液净化诊疗资质的医生348名,护士828名,技师110名。2013年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总例次为928155例次,血液透析855154例次、血液透析滤过36959例次、血液灌流24714例次、血浆置换1306例次、连续性血液净化10022例次,不良反应发生11097例次。结论广西血液净化诊疗机器设备与医护比例匹配,治疗模式主要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灌流,需要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胰周血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105例接受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资料,分动脉期和门脉期薄层重建,使用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容积重组(MPVR)进行CT血管成像,观察胰周动脉、静脉的显示情况。结果①腹腔干动脉(CTA)、肝总动脉(CHA)、胃左动脉(LCA)、脾动脉(SA)、胃十二指肠动脉(GDA)、胃网膜右动脉(RGEA)、肠系膜上动脉(SMA)、门静脉(PV)、脾静脉(SV)以及肠系膜上静脉(SMV)的显示率均为100%;②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PSPDA)、胰十二指肠后下动脉(PIPDA)、胰背动脉(PDA)、胰横动脉(PTA)、胰尾动脉(PCA)的显示率为43.3%-97.2%;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PSPDV)和胰十二指肠后下静脉(PIPDV)的显示率分别为71.4%和30.5%;③MPVR和VR对胰腺周围小血管的显示率比较,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胰周血管具有可靠、稳定的显示率,MPVR对胰周小血管的显示较VR好。 相似文献
66.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死亡1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动脉瘤术后患者死亡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对1999-2008年在我院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后死亡的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术前经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结果 19例患者于术后1~34d死亡,11例考虑死于术后出血,其中8例经术后CT确认。10例患者术后持续昏迷,考虑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结论动脉瘤夹闭困难,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出血、重要血管损伤是患者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血管痉挛、脑积水、全身并发症会增加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67.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炎性脱髓鞘疾病[1-2].虽然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检出MS病灶非常敏感,但它不能区分病灶的病理学基础,也不能显示隐匿性的组织损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可以在活体无创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及其走行,主要用来评价组织微观结构的完整性、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等,是功能MR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TI不仅可以显示微观的白质解剖,还能对MS病灶的性质、范围和常规MRI不能显示的隐匿性损害进行分析,为解释MS微观病理改变提供了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分析大鼠内侧半月板切除后髌骨的组织学改变,并探讨髌骨疼痛产生的机制。【方法】 大鼠分为实验(MMx)组(n = 30),假手术(Sham)组(n = 30)和对照(Control)组(n = 30)。实验组切除右膝内侧半月板及内侧副韧带,Sham组仅暴露半月板,Control组未予手术。术前1 d及术后第1、2、4、7、14、21 及 28天测量各组大鼠右后肢机械刺激撤足阈值。术后第1、2和4周各组分别杀死10只大鼠,取右侧髌骨,分析其大体改变以及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测量软骨下骨增生的血管。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髌骨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P物质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①术后MMx组右后肢的机械刺激疼痛阈值显著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至实验结束,且显著低于Sham组和Control组。术后1周内Sham组右后肢痛阈下降但2周左右恢复到术前水平;实验过程中Control组痛阈无变化。②术后第1周开始MMx组髌软骨发生退变,且随时间而不断加重,Mankin's评分也逐渐增加。术后第2周MMx组软骨下骨出现重塑,第4周更加显著:软骨下骨增生的血管突破潮线侵蚀深层软骨,呈多重潮线和潮线中断,软骨下骨平均厚度显著下降。Sham组与Control组各时间点髌软骨及软骨下骨无显著退变,Mankin's评分无明显变化改变。③免疫组化显示MMx组术后髌软骨中VEDF和NGF的表达较Sham组和Control组显著增强,且随时间逐渐增强。MMx组术后髌骨中TNF-α和P物质的表达显著增强,且主要分布于增生的血管壁周围基质和软骨细胞中。Sham组和Control组上述各因子表达微弱。【结论】 ①内侧半月板及内侧副韧带切除后髌骨有逐渐加重的骨关节炎改变,患肢有骨关节炎疼痛反应;②软骨内上调的VEDF和NGF与软骨退变、软骨下骨重塑及血管增生相关;③软骨下骨增生的血管及其周围上调的疼痛相关分子可能导致膝关节痛阈下降。髌骨软骨下骨也应作为骨关节炎疼痛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颅内室管膜下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天坛医院1996至2008年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22例颅内室管膜下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和预后.患者年龄5~54岁,男:女为13:9例.肿瘤位于侧脑室14例,位于第四脑室2例,位于额顶叶1例,脑干2例,桥小脑角1例,小脑1例,跨幕上下1例. 结果 全部病例经手术切除,全切除18例(幕上肿瘤15例和幕下肿瘤3例),部分切除4例(幕上下肿瘤1例和幕下肿瘤3例).病理类型包括单纯室管膜下瘤19例和混合性室管膜下瘤3例.随访肿瘤复发1例. 结论 颅内室管膜下瘤为一种罕见的良性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肿瘤位于幕上者易获得完全切除;位于幕下者因边界不清、与周围重要结构粘连而常难以获得全切除.患者预后良好,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病灶、正常表现脑白质和健康对照组脑白质扩散系数(ADC)之间的差异.材料和方法18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测量T1WI低信号病灶、T1WI等信号病灶、病灶周围脑白质、NAWM区与健康志愿者额叶脑白质(WM)区的平均ADC值,比较其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1)病灶平均ADC值为(112.02×10-5±15.16×10-5)mm2/s,病灶周围脑白质的平均ADC值为(83.50×10-3±11.34×10-5)mm2/s,额叶NAWM区的平均ADC值为(79.33×10-5±4.83±10-5)mm2/s,健康志愿者额叶WM区的平均ADC值为(77.32×10-5±3.55×10-5)mm2/s.MS病灶(n=84)和病灶周围NAWM区(n=84)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1);病灶周围NAWM区和患者额叶NAWM区(n=66)、患者额叶NAWM区和健康志愿者额叶WM区(n=66)统计学意义均不明显(P>0.05);(2)低信号病灶(n=30)的平均ADC值(128.89×10-5±12.97×10-5mm2/s)比等信号(n=54)病灶的平均ADC值(102.65×10-5±4.14×10-5mm2/s)高,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DWI的定量指标ADC值能鉴别MS病灶,并能检测出MS患者NAWM区的弥散异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