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4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通过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比较,观察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的进展速度、产后母亲泌乳启动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每组40例。于产妇宫口开至≥3cm时(即第1产程活跃期)实施分娩镇痛。硬膜外镇痛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给予5!g/mL舒芬太尼和0.1%罗哌卡因;穴位注射组取双侧合谷、三阴交,每穴注入0.2%罗哌卡因1mL。选择同期拒绝行分娩镇痛的4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记录产妇镇痛前(T0)、镇痛后30min(T1)、宫口开全时(T2)及胎头娩出时(T3)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及使用缩宫素例数,并计算各组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记录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和24h哺乳次数;检测产前及产后24h血清催乳素含量。结果:13名产妇因中转剖宫产退出试验,其中对照组4名,硬膜外镇痛组5名,穴位注射组4名,共计107名产妇完成本试验。与组内T0时或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T1、T2、T3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硬膜外镇痛组比较,穴位注射组T1、T2、T3的VA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第2产程时间延长(P0.05),应用缩宫素例数增多(P0.05);与硬膜外镇痛组比较,穴位注射组第2产程时间缩短(P0.05),应用缩宫素例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产后首次哺乳时间更早(P0.05),24h内哺乳次数增多(P0.05)。穴位注射组产后血清催乳素水平较对照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良好,不增加缩宫素的用量,不延长第2产程,且更有益于产妇产后早期实施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腹腔单管间断性滴定冲洗引流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 将20例肠瘘患者根据引流方法 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予以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单管间断性滴定冲洗引流治疗+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肠瘘口愈合时间、外源性感染率、放置管道所引起的创伤、拔管后瘘管愈合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对腹壁创口瘢痕的接受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肠瘘口愈合时间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后瘘管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源性切口感染率、放置管道引起的创伤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创口瘢痕接受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单管间断性滴定冲洗引流应用在肠瘘治疗中可减轻置管所致创伤,减少感染、缩短拔管后瘘管愈合时间,减少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对腹壁瘢痕的接受度及护理服务满意度,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全身麻醉诱导中丙泊酚用量的影响,并评估其应用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行剖宫产术的住院产妇6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艾司氯胺酮低剂量组(L组)和高剂量组(H组),每组20例。3组均采用快速静脉诱导,L组、H组分别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5、0.5 mg·kg-1,C组给予氯化钠注射液,随后均给予丙泊酚1 mg·kg-1·min-1、瑞芬太尼1μg·kg-1、罗库溴铵0.6 mg·kg-1。于Nacrotrend指数稳定在D1~D2水平时行气管插管,后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泵注维持麻醉,手术剖出婴儿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μg·kg-1。比较3组产妇麻醉诱导中丙泊酚的用量,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时及胎儿取出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Nacrotrend指数,记录每组麻醉诱导时间、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时间、麻醉复苏时间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新生儿的Apg...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门诊口腔正畸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南通市口腔医院门诊口腔正畸科收治口腔正畸患者11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依循双色球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口腔正畸护理,实验组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获取两组护理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门诊护理质量评分(基础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护患沟通)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门诊护理满意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口腔正畸科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门诊护理质量,可提高门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5.
46.
47.
目前,白血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尽管联合化疗已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仍有15%~30%的患者原发耐药,60%~80%完全缓解的患者继发耐药、复发致死。多药耐药(MDR)是指细胞不仅对一种化疗药物出现耐药,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位不同的化疗药物也产生抗药性。因此,耐药成为当今血液肿瘤治疗中的一大难题,但耐药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以往的研究发现多药耐药的形成与两类细胞膜转运蛋白有关,一类为多药耐药基因 MDR1编码的细胞膜 P-糖蛋白(P-gp),另一类为新的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目前已知能直接介导 MDR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镇静镇痛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7—2014-07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老年颅脑损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A组应用异丙酚,负荷量0.5~2.0mg/kg,并在注射10min后,以1~3mg/(kg·h)维持72h。B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为0.5~1.0μg/kg,在静脉注射10min后,以0.2~0.6μg/(kg·h)维持24h,2组效果不佳时可加用吗啡。对照组根据临时需要应用吗啡。3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ICU停留时间、病死率及用药前后血常规和β-内啡肽(β-EP)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B组、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8.00%、6.00%、8.00%,B组ICU停留时间为(5.48±2.45)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A组、B组及对照组用药后镇静镇痛的有效率90.00%、92.00%、78.00%,A组用药后3h的β-E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B组(P0.01)。用药后24h对照组的β-EP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和对照组的β-EP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对照组的上升趋势明显大于B组(P0.05)。WBC水平比较发现,A组和B组在用药后3h及24h均低于用药前(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和异丙酚均可有效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且右美托咪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疗效。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不同时间给药对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外科行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C组3组各32例。A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B组:在术毕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C组:不给予镇痛药物。统计受试者视堂模拟评分(VAS)、Ramsay评分、β-内啡肽水平、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A组、B组VA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C组(P均<0.05),且A组术后12 h、24 h VAS评分低于同时间点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不同时间点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前、术毕、术后不同时间血清β-内啡肽水平无显著波动,B组、C组术毕、术后血清β-内啡肽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均高于同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24 h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脑半球神经胶质瘤切除术中术前给予帕瑞昔布钠可以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轻微,同时还可抑制机体血β-内啡肽的表达,减轻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