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3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17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36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7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5篇 |
综合类 | 45篇 |
预防医学 | 118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中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的 中期效果.方法 20个项目省每省随机抽取4所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调查;每所医院随机抽取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各1名进行问卷调查和操作考核,共抽取240名医务人员,实际参与调查238名.通过问卷、查阅医院记录、对医务人员进行模拟操作考核等评价医护人员受培训情况,分析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的发生率.结果 80所被调查医院中,97.0%的产科、儿科和助产士接受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操作考核的总合格率为72.7%.2003年至2006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3.83%下降到2.76%(χ2=236.132,P<0.01);新生儿窒息死于分娩现场的发生率从3.08/万下降到2.06/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4,P=0.101).结论 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的 实施促进了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加强操作培训是今后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口腔中挥发性硫化物的检出情况,分析引起学龄前儿童口臭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儿童口臭和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北京市某幼儿园170名4~6岁学龄前儿童口腔中挥发性硫化物( 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含量和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挥发性硫化物的检测使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OralChromaTM. 使用SPSS 13. 0软件包,进行VSC与口腔健康状况和行为等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检出口臭的儿童占全部受检人数的34. 4%. 女童口腔中硫化氢( hydro-gen sulfide,H2S)[(1.59 ±2.41) ng/10 mL]和VSC总量[(2.14 ±4.42) ng/10 mL]高于男童(P<0.05). 舌苔指数高的儿童的H2S[舌苔面积(1.68 ±2.48) ng/10 mL,舌苔厚度(2.18 ±2.69) ng/10 mL)和VSC总量[舌苔面积(2. 26 ± 4. 31) ng/10 mL,舌苔厚度(2. 41 ± 3. 02) ng/10 mL]高于舌苔指数低的儿童(P<0. 01). 简化软垢指数记分值≥2的位点数值与甲硫醇(methyl mercaptan,CH3SH)和二甲基硫[dimethyl sulfide,(CH3)2S]浓度呈正相关(P<0.01);母亲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儿童口腔中H2S值[(1.19 ±1.62)ng/10 mL]显著低于母亲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下的儿童(P<0. 01);甜食进食频率高的儿童H2S浓度[(1. 04 ± 1. 55) ng/10 mL]低于频率低的儿童(P<0. 01);有张口呼吸习惯的儿童CH3SH和(CH3)2S浓度[(0. 29 ± 1. 92) ng/10 mL,(0. 37 ± 2. 06) ng/10 mL]显著高于没有张口呼吸习惯的儿童(P<0. 05).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舌苔指数高、母亲教育程度低的儿童VSC高于舌苔指数低和母亲教育程度高的儿童. 结论:学龄前儿童口臭检出率高,性别、舌苔指数、软垢指数、母亲教育程度、甜食进食频率、张口呼吸等因素是儿童口臭的相关影响因素,不同影响因素导致不同VSC成分的改变.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罗哌卡因平衡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15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为氟比洛芬酯和罗哌卡因联合用药组(n=50例),B组为罗哌卡因组(n=50例),C组为对照组(n=50例)。A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在腹壁打孔前用0.375%罗哌卡因行皮肤切口浸润麻醉.各3ml,手术结束前于腹腔内喷洒0.375%罗哌卡因30ml。B组仅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和腹腔内局麻药喷洒,方法同A组。C组不用额外镇痛方法。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术后1、4、8、12、24h的切口痛(皮肤感觉痛)、内脏痛(如主诉有大小便欲望,胃痛等),并记录各组术后需要使用镇痛药(哌替啶)的时间、人数和使用的次数。结果A组在术后l、4、8、12h点2个部位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比较,只在术后4h和8h时切口VAS评分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在术后1、4、8h时,2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初次使用哌替啶时间、人数和使用次数均显著低于C组,A组的使用人数和次数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未观察到与镇痛相关的术后出血、局麻药中毒等副作用。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罗哌卡因平衡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尼妥珠单抗联合i维适形同步放化疗对鼻咽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共收集鼻咽癌患者15例,患者在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同时给予尼妥珠单抗联合顺铂方案同步化疗,放疗根治剂量为60~70Gy/6~7周,2Gy/次,5次/周;放疗期间给予DDP方案(顺铂20mg/m^2,d1-4)同期全身化疗2个疗程,每3周为1个疗程。放疗第1天开始用尼妥珠单抗100mg.每周1次,共6~7次。结果15例患者共接受92次的尼妥珠单抗治疗,平均6.1次。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例,稳定(SD)13例,控制率DCR(CR+PR+SD)为100%。平均随访13.5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7.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3.8个月。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主要为同期放化疗过程中产生的骨髓抑制、口腔黏膜炎、消化道反应、皮肤反应等。与尼妥珠单抗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以上不良反应均未影响治疗进程。结论尼妥珠单抗联合i维适形同步放化疗治疗鼻咽癌患者疗效尚可,药物不良反应少,是鼻咽癌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6.
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单胎头位自然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脊膜外腔阻滞联合镇痛组(CESA)和硬脊膜外腔阻滞镇痛组(EA组),各30例.CESA组应用0.075%布比卡因1.5 mg蛛网膜下腔注射后硬脊膜外腔置管,试验剂量为1%利多卡因5 mL,观察5min无全脊髓麻醉现象,接患者自控镇痛(PCA)泵.EA组试验剂量后5、10 min各注射5 mL PCA预充液,接PCA镇痛泵.比较两组产妇5、15、30、60 min宫缩期的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肢运动情况、第1产程活跃期时间、不良反应和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 CESA组的5、15、30 min宫缩期的VAS评分分别为(3.10±2.83)、(2.23±1.52)、(2.23±1.36)分,均显著低于EA组的(9.07±0.74)、(6.33±1.52)、(3.34±0.94)分(P值均<0.01);两组间60 min宫缩期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下肢Bromage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硬脊膜外腔阻滞镇痛相比,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具有镇痛起效快,效果确切,下肢运动、产程不受影响的优点,使产妇感到更为舒适.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分析我国6市城乡地区3岁以下婴幼儿睡眠时间及其年代发展趋势,为国内婴幼儿睡眠时间提供新的数据支持.方法 2019年7月至11月在我国6市随机选取1234名0~35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明婴儿睡眠问卷对受试婴幼儿看护人进行现场调查,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婴幼儿白天睡眠时间和24小时总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逐渐减少(χ2值分别为479.03、388.84,P<0.01),从出生到3岁前平均分别减少了6.0小时和5.0小时,且在3个月内减少幅度最为明显;3岁前婴幼儿夜间睡眠时间平均为9.0~9.5小时,且不同月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24,P=0.06).夜间睡眠时间占比随月龄增加逐渐增加(χ2=450.63,P<0.01),由0~1月龄的55.6% 增至30~35月龄的81.8%.婴幼儿白天睡眠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及24小时总睡眠时间的城乡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004年相比,3岁以下婴幼儿睡眠时间呈减少趋势,且夜间睡眠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P=0.04).参照我国2017年发布的《0岁~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婴幼儿睡眠时间不足中,0~3月龄、4~11月龄及12~35月龄分别占14.4%、21.7% 和13.8%.结论 婴幼儿期为其睡眠时间的快速发展阶段,其睡眠时间有长期减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8.
目的 了解婴幼儿看护人睡眠认知和养育行为的现状及其一致性。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7—11月在6市社区和乡镇对婴幼儿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共1213例问卷纳入分析,采用χ2检验、Kappa系数分析睡眠认知和睡眠养育行为的特征及一致性。结果 在认知层面,看护人中76.8%认为应该让孩子独自入睡,60.9%认为与家人同屋单独小床最有利孩子睡眠,75.8%认为最佳夜醒处理方式是观察几分钟再处理。农村地区、家庭月收入≤5000元、大学/大专以下文化程度、(外)祖父母、1岁以下婴儿的看护人睡眠认知相对较差(P<0.05)。在实际养育时,让孩子独自入睡、与家人同屋单独小床睡眠和夜醒后观察几分钟再处理的比例分别为26.2%、22.2%和54.2%。看护人在入睡方式、睡床方式和夜醒处理方式上的认知和养育行为之间的Kappa系数分别为0.193、0.131和0.419。结论 多数看护人对婴幼儿睡眠有正确认知,但个体差异较大,且养育行为与认知之间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79.
在本世纪中期,美国盛行精神分析,不很重视精神疾病的临床分类。1960年代有一批热心人推动出版了ICD-8,美国精神医学会根据此书出版了DSM-Ⅱ。到了1970年代,许多精神科医生感到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诊断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