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69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3篇 |
药学 | 1篇 |
1篇 |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22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对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全部参数建立模型1(综合模型),基于内部成分与强化特征建立模型2(密度模型),基于形态学特征建立模型3(形态学模型),分析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 综合模型对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预测性能最佳,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1.3%、86.4%、83.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预测准确度及AUC高于密度模型(74.5%和0.799)和形态学模型(75.8%和0.849)。结论 综合临床与CT增强征象有利于提高良恶性肿瘤鉴别能力。鉴别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最佳参数组合为性别、不明显-轻度强化、脂肪密度、周围肿大淋巴结、周围器官推压以及血管侵犯。 相似文献
23.
随着骨关节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对术后影像检查与评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身骨、关节数目繁多、疾病多样、手术类型迥异,多数手术需植入不同类型、用途的天然或人工材料,用于骨关节的替代、修复、充填、连接或固定等.手术后的临床表现各异,且缺乏特异性,对其疗效的判定需有赖于精确的影像检查.这方面我们了解的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应当重视学习和研究骨关节疾病术后的影像检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低磷酸酶血症骨骼病变的X线表现.方法 经临床确诊的5例低磷酸酶血症中男3例、女2例,年龄5个月至23岁,婴幼儿1例、儿童3例,成人1例.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结果、骨病变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结果 5例患者生化检查结果:血清碱性磷酸酶降低,分别为8、20、13、21、18 U/L.血清磷酸氨基乙醇水平升高,分别为16.5、13.5、21.6、18.7、28.9 μmol/L.尿中磷酸氨基乙醇水平升高,分别为2350、9120、3520、5280、1820 μmol/L.血钙升高,分别为4.2、5.6、4.9、6.1、3.5 mmol/L.X线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低5例,干骺端增宽凹陷4例,临时钙化带变薄或消失4例,长骨弯曲4例,病理性骨折1例.结论 低磷酸酶血症相对特殊的X线表现对诊断有提示作用,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可与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成骨不全等鉴别并确诊.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 观察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ABC患者的CT和MRI图像,发生于脑颅骨者5例,其中枕骨3例,顶骨1例,颞顶枕骨1例,发生于颌骨2例,发生于颅中凹1例、累及蝶骨、颞颌关节。对8例均行CT平扫和MRI常规平扫,位于脑颅骨的5例同时行MR常规增强扫描,位于颅中凹的1例加做MR动态增强扫描、并后处理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其半定量参数。结果 CT表现:8例均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伴内部骨质分隔影,其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区。位于颅中凹的1例骨质破坏范围较大,对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MRI表现:8例病变均表现为病变主体呈等长T1长T2信号,病变内部含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囊性部分,信号不均一,其中5例病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8例病变边缘均可见低信号界线。位于颅中凹的1例TIC呈平坦型,峰值信号强度(SIpeak)为1080,峰值时间(Tpeak)为第9个时相,最大上升斜率(MSI)为0.81%。结论 颅骨ABC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27.
Grntzig球囊导管除已成功地应用于脉管系统狭窄的扩张外,亦用于其他系统不同类型的病理性狭窄,如胆道,输尿管,鼻泪管,消化管等,应用于食管,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以它特有的力学原理,更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现已得到普遍公认。本文根据近期文献,对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术的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主动脉夹层、穿透性动脉硬化性溃疡、壁内血肿是一组有相似临床症状的主动脉病变,近几年来有人提议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描述主动脉的这组病理改变[1]。这几个病变各自的病理生理不同,但有些患者表现为其中的2个或3个病变共存,证明三者之间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29.
【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和超声单独或联合应用对痛风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二者诊断不同时期痛风的差异,以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专病门诊、同时接受双源CT和超声检查的326例患者,根据改良的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联盟痛风分类标准(排除双源CT及超声),搜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计算双源CT和超声单独或联合应用诊断痛风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比较诊断效能,同时比较二者诊断不同时期痛风的差异。结果:326例患者中,痛风患者243例,非痛风患者83例。双源CT和超声诊断痛风的准确率分别为84.1%、77.3%,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0.796(t=2.323,P=0.020)。将双源CT与超声联合使用诊断痛风,双阳性(两种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单阳性(至少一种检查结果为阳性)的准确率分别为77.6%、83.7%,AUC值分别为0.850、0.812,与单独使用双源CT相比,诊断效能没有提高。双源CT和超声诊断早期痛风(病程<1年)阳性率42.9%、71.4%,中期痛风(病程1~3年)81.8%、66.9%,晚期痛风(病程>3年)93.3%、80.0%,且二者在检测不同时期痛风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3、8.100、16.056,P值均<0.05)。结论:双源CT对痛风的诊断效能高于超声,应作为首选检查用于痛风的诊断;与超声联合应用无法提高诊断效能,无需进行联合检查。超声诊断早期痛风比双源CT敏感,推荐早期痛风患者首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肉芽肿性血管炎(GPA)的 CT 和 MRI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GPA 的 CT 和 MRI 征象。其中8例均行 CT 平扫,7例行 MRI 常规平扫,3例同时行 MRI 动态增强扫描,后处理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半定量参数增强前信号强度(SIpre ),最大信号强度(SImax ),峰值信号强度(SIpeak ),峰值时间(Tpeak ),最大上升斜率(MSI)。结果 CT 表现:8例双侧中鼻甲、钩突、部分鼻中隔缺失,双侧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余上颌窦窦壁骨质增生硬化;6例上颌窦体积减小;6例筛骨迷路缺如;4例鼻骨扁平、鼻背塌陷;2例鼻咽软组织增厚,1例眼眶受累;8例鼻窦黏膜增厚。MRI 表现:7例平扫示病变区周围黏膜呈等、稍长 T1及稍短 T2信号;3例动态增强示病变周围黏膜明显不均匀强化,TIC 整体呈平缓型,于第1~4期有1段缓升。SIpre 平均为1030;SImax 平均为2500;SIpeak 平均为2353;Tpeak 平均为100 s;MSI 平均为1.28%。结论鼻腔、鼻窦GPA 具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总结其 CT 和 MRI 表现,有助于本病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