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通过使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封堵合并膜部瘤的室间隔缺损,总结及探讨如何安全有效地对该类患者进行内科介入封堵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7例心内科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术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膜部瘤型VSD,同时分析缺损位置、VSD两端内外口径大小、膜部瘤破口数目等。47例患者VSD左心室面口内径为(8.8±3.1)mm,右心室面口内径为(6.9±2.9)mm。所有患者均采用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4例患者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3.6%,介入手术时间(53.5±8.3)min,X线曝光时间(22.2±8.3)min,住院时间7~14d,随访3~6个月均无一例出现残余漏或超过轻度的瓣膜反流、传导阻滞等现象。3例因合并多处破口未封堵成功,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应用VSD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VSD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MP)肺炎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MP肺炎患儿,入院当天采集咽拭子行MP的DNA及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检测,根据耐药检测结果分为大环内酯类耐药(MR)组和敏感(MS)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指标。结果 225例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检测的病例进入本文分析,MR组195例和MS组30例。两组均表现为高热及咳嗽,在性别、年龄、最高体温、重症肺炎所占的比例,急性期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RP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表现为大叶性实变影,以右肺单侧为主,但MR组发生双侧病变的比例略高于MS组(P=0.056)。MR组较MS组的总病程[(18.3±6.1)vs(16.5±4.2)d,P=0.031]及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的发热时间[(7.0±4.3)vs(4.7±3.4)d,P=0.003]均显著延长。对MS组患儿行疗效分析发现,初选大环内酯类药物较初选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患儿的总发热时间[(9.6±3.5)vs(12.1±5.6)d,P0.001]和总病程[(16.1±4.1)vs(19.3±6.6)d,P0.001]显著缩短。结论 MP耐药率较高。MP耐药患儿发生双侧肺病变的风险增高、总病程及发热时间显著延长。早期诊断并及时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仍能缩短大环内酯类耐药患儿的病程和发热时间。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腋窝入路肩胛盂前缘骨折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取两具新鲜成人大体标本(4侧肩关节), 模拟经腋窝入路行肩胛盂前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标本置于侧卧位, 于腋后线切开, 经背阔肌前侧肌肉间隙显露肩胛骨侧方, 分离并保护腋神经、旋肱后动脉、胸背神经及旋肩胛动脉等周围重要组织。腋窝入路下术野分为上侧"四边区"及下侧"三边区", 可显露肩胛盂前下侧、肩胛颈及肩胛骨外侧缘全长。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腋窝入路肩胛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肩胛盂前缘骨折13例, 男7例、女6例;年龄(50.38±13.74)岁(范围24~67岁);右肩12例、左肩1例, 均为IdebergⅠa型骨折。采用解剖型支撑钢板固定5例、空心螺钉联合掌骨钢板固定7例、桡骨远端钢板固定1例。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3.00±5.97)个月(范围6~26个月)。骨折均在6个月内愈合, 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术后3个月Co...  相似文献   
54.
中药饮片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随着临床需求量增加,如何辨识中药饮片伪造掺杂实属重要。结合多年库房管理经验,对几种中药饮片掺伪的鉴别分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1黄连掺伪品掺伪黄连系用正品黄连在硝酸溶液中浸泡,以达增重之目的,外形与黄连相似,但颜色较红,断面橙红色或棕红色,皮部与木部界线不太清晰,而正品黄连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并有放射状纹理,用热水浸泡,掺伪黄连浸出液为深红色,而黄连为亮黄色,滴加硝酸颜色加深,与掺伪黄连水浸液颜色一致。掺伪黄连系正品黄连用浓明矾水,浓芒硝水浸泡后和加重粉如石膏、滑石等混拌而…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冬凌草醇提物单次腹腔注射给药的急性毒性。方法:按Bliss法设计试验,对小鼠进行单次腹腔注射,观察14 d内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测定冬凌草醇提物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和LD50的95%的可信限。结果:冬凌草醇提物单次腹腔注射给药的LD50为148.71μg/g,LD50的95%的可信限为130.56~169.47μg/g;死亡小鼠心、肝、肾、肺、脑、脾、胸腺等重要器官无明显异常发现,部分动物十二指肠充血。结论:冬凌草醇提物具有一定的毒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考察魔芋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和药理作用研究。方法:采用单次灌胃给药考察魔芋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采用小鼠肠推进实验考察魔芋醇提取物的促消化和润肠通便作用;采用S180和H22小鼠抑瘤实验考察魔芋醇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急性毒性试验,魔芋醇提物24 h内小鼠灌胃给药LD50为19.18 g﹒kg-1(相当于生药165.34 g﹒kg-1);小鼠肠推进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魔芋醇提取物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小肠的墨汁推进百分率均显著升高(均P<0.01),抗肿瘤作用研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魔芋醇提取物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小鼠瘤重(P<0.05或P<0.01);魔芋醇提取物高剂量组对H22移植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魔芋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促消化,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抑制S180和H22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且具有一定的毒性。  相似文献   
57.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抗炎是防治As的一条有效途径,一些新型的抗炎药物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炎症消散的缺失也是As斑块形成和破裂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抗炎治疗在As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从炎症消散的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炎症消散各方面的缺失对As斑块形成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胞葬作用在As早期和As斑块成熟期的变化及其所呈现出不同结果的原因。此外,本文结合As炎症消散缺失的作用机制,思考并探讨中医药干预As炎症消散可能的作用靶点,为寻求针对抗炎和促炎症消散双方面调节的抗As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8.
大气污染颗粒物已成为全球人口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种疾病直接相关。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2.5,PM2.5)造成的潜在健康风险有效干预已成为我国国民基本的民生需求和医药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关联规则挖掘和共词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国内PM2.5研究团队、研究单位地区分布、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及健康相关研究热点等方面,对2003—2013年国内生物医学类科技期刊中大气颗粒物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特别是医药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及时、快速了解国内PM2.5研究信息和发展动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T核磁血管成像(MR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3T核磁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脑动脉瘤38例,脑动脉畸形2例,3T核磁血管成像检出脑动脉瘤34例,脑动脉畸形2例,且瘤体的大小存在差异;脑动脉狭窄或闭塞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21例,3T核磁血管成像检查26例,血管狭窄的程度也不一致。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检查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3T核磁血管成像技术均为无创性血管检查,CTA对于脑动脉瘤准确率较高,但颅底位置容易漏诊。MRA对于过小动脉瘤容易漏诊;CTA对钙化和软斑块显示比较好,M RA可以较好的显示血流方向以及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