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在体外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Jurkat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CTD和(或)10 mg/L的长春新碱(VCR),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Jurkat细胞形态、密度及结构的变化;采用MTT比色法测定NCTD及VCR两种药物作用于细胞72 h后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p53及survivin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 NCTD及VCR作用组细胞形态出现不规则,胀大、变形现象明显,分布稀疏,大量细胞死亡,两者在相同时间点上对细胞的影响无明显差别。MTT法检测结果表明:NCTD增殖抑制作用呈现时间-浓度依赖关系,最佳浓度及时间在20 mg/L,作用72 h时。NCTD与VCR两者对Jurkat细胞均有抑制作用(P0.05),两者的抑制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联合可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P0.05)。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定量表达p53及survivin基因,结果显示NCTD组p53基因表达较对照组细胞株明显上升(P0.001),相反survivin基因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1)NCTD抑制Jurkat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浓度依赖关系;(2)NCTD与VCR对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两者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且两者联合可增强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3)NCTD促进Jurkat细胞株细胞凋亡、抑制增殖的机制可能与上调p53基因表达量及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52.
病例患儿,女,2.5岁,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针尖大小出血点,较密集,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先锋霉素、双黄连注射液和地塞米松治疗,五天后皮肤出血点减少,但出院后多次复发,经上述药物治疗仍有效,半月前皮肤出血点再次出现,并伴有齿龈渗...  相似文献   
53.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作用及其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常规治疗的区别.方法对我科2003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82例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1例加用喜炎平注射液组设为治疗组,另外41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儿日龄、性别及病因、病情轻重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30ml内qd.ivgtt,5~7d为1个疗程,严密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治疗组平均为4.21±1.14d;对照组平均为8.23±1.02d,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172,P<0.001).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为280.3±68.5μmol/L,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日平均下降值52.3±19.4μmol/L;对照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为 278.6±70.4μmol/L,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日平均下降值 43.1±21.3,经统计学处理t=2.53, 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日平均下降值有显著差异.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胆红素下降快,明显缩短了疗程,经用喜炎平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降低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而且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感染性黄疸也有明显效果,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芪苈强心对柔红霉素心脏毒性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方法 收集32只体外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凋亡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蛋白的表达;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脑钠肽(BNP).结果 芪苈强心的体外实验中4组研究对象的心肌细胞凋亡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4组研究对象的LDH、HBDH、CK、CK-MB、SOD、MDA存在明显差异(P<0.05);芪苈强心对DNR心脏毒性预防作用中4组研究对象的心肌和血清中LDH、HBDH、CK、CK-MB、SOD、MDA存在明显差异(P<0.05);芪苈强心对DNR心脏毒性治疗中的3组研究对象的LVESD、LVEDD、LVEF、FS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3组研究对象的BNP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芪苈强心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柔红霉素心脏毒性,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辅助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王秀娟  张剑白 《中国校医》2012,26(10):763-764,766
目的观察产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新生儿脐血中树突状细胞亚群(dendritic,DC)的变化,揭示慢性乙型肝炎宫内感染发生机制,为将来早期阻断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28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产妇新生儿及12名健康产妇所生新生儿新鲜脐带血,用三色分析法进行免疫荧光标记,24 h内上流式细胞仪进行树突状细胞的检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新生儿脐血中DC1,DC2相对数均高于正常新生儿,但无统计学意义;DC1/DC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新生儿脐血中树突状细胞亚群DC1、DC2相对数较健康产妇新生儿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6.
(1)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院阿克拉霉素与柔红霉素同属一类抗肿瘤药,因柔红霉素对心脏的毒性较大,故我科在白血病的化疗中常用阿克拉霉素代替柔红霉素。在所治疗的60余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心脏损伤表现,报道如下:例1,男,14岁,以“发热一个月、乏力二十余日”入院。入院时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嗜酸细胞增多症”。入院时查体心脏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化疗方案VCDP。当进行完第四疗程时总剂量216.2mg/m’,患儿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查体:心率120次/分,可闻及早搏,3~4次/分,心电图示:窦性…  相似文献   
57.
患儿女,7岁,97年8月21日入我院。该患儿于半年前左侧腹股沟发现一肿物伴发热,当地医院诊断为腹股沟急性淋巴结炎,给予抗生素治疗一周后热退,但肿物未见减小。20天前患儿再次发热并伴有乏力,面色渐苍白,食欲减弱、消瘦,腹股沟部肿物无明显变化,再次采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故来我院诊治。入院时查体:贫血外观,皮肤粘膜苍白无出血点及瘀斑,颈部、腋下及腹股沟表浅淋巴结均触及肿大,尤其是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约4.5XZcm左右,轻度压痛。心肺正常,腹软,肝、脾均未触及,无神经系统异常、人院时血象:WBCI.78X10’/L,L8…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定量测定方法检测37例ITP患儿和20例正常健康儿童血清中IL-6、sIL-2R水平,同时对其中25例ITP患儿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b(IgG、IgA、IgM)的定性测定,并对ITP患儿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血清IL-6、sIL-2R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论 ITP患儿血清IL-6、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患儿治疗前血清IL-6、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后(P<0.01);ITP患儿重度出血组血清IL-6、sIL-2R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出血组(P<0.05);25例ITP患儿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G、PAIgM),全阳性9例,阳性率36%(9/25),ITP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全阳性组血清IL-6、sIL-2R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全阳性组(P<0.05);ITP患儿治疗前血清IL-6、sIL-2R水平与血小板数均呈负相关(r=-0.802,P<0.01;r=-0.700,P<0.01),IL-6与sIL-2R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592,P<0.01).结论IL-6、sIL-2R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其水平高低随病情轻重、病程而变化,进一步说明除体液免疫以外,细胞免疫也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WT1基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 (MRP)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测定 4 8例不同类型儿童急性白血病及 10例正常儿童WT1、MRP基因的表达。结果  4 8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 15例WT1基因表达阳性。WT1基因表达阳性患者的完全缓解率 (CR)低于表达阴性者 (分别为 4 4 %和81 8% ,P <0 0 5 )。 10例正常儿童WT1基因表达阴性。MRP基因表达阳性者 18例 ,MRP基因表达阳性者CR低于表达阴性者 (分别为 33 3%和 80 % ,P <0 0 5 )。 10例正常对照基因表达阴性。WT1基因表达阳性患者的MRP阳性率与WT1基因表达阴性者无明显差异 (分别为 5 5 %和 4 2 86 % ,P >0 0 5 )。统计学提示 :WT1与MRP之间无相关性。但同时表达时 ,多数发展成为难治性白血病。结论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WT1、MRP过度表达有关。二者均可作为临床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0.
为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 (AL)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临床价值 ,检测2 8例AL患者 4 8份标本的MDR1基因 ,并对其中 2 0例患儿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小儿急性白血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其MDR1的阳性率不同 :化疗前的阳性率为 2 5 % ,MDR1阳性与MDR1阴性患者的完全缓解率 (CR)分别为 33%和 92 % (P <0 .0 1) ,耐药组的阳性率为 80 % ,而非耐药组的阳性率为 16 % (P <0 .0 1)。复发组的MDR1阳性率为 75 % ,而持续缓解组的MDR1阳性率为 16 % (P <0 .0 5 )。正常人MDR1阳性率为零。结果表明检测MDR1对判断化疗效果和估计预后均有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可为临床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提供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