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2~65岁,平均(45.4±15.1)岁。病因4例为外伤,1例为动脉硬化,3例病因不明。瘤体直径(3.9±1.3)cm。4例为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结果6例采用全身麻醉,2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支架型人工血管均顺利植入。术后30d内无死亡。1例有近端内漏。术后脑梗塞1例。术后随诊2~30个月,平均(9.3±10.7)个月,术后4个月死亡1例,病因为内漏导至动脉瘤破裂。1例于5个月后因再发假性动脉瘤,接受再次支架型血管植入术,于2次手术后2个月死亡。随诊死亡2例,死亡率25%。结论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2.
<正>心肌缺血性疾病导致梗死区心肌细胞不可逆死亡,疤痕组织形成,心室重构,心功能降低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尽管现行心脏内外科治疗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然而并不能使梗死区梗死心肌细胞再生,导致心功能不可逆的降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来源于骨髓和脐带,可以在体外被培养扩增,具有分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多次静脉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对大鼠Th1和Th2轴的影响。方法:①体外培养HU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第4代hU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特异性诱导染色并鉴定第4代HUMSCs分化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潜能;②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182203g,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0.9%氯化钠液组;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0只。干细胞移植组:1次/w经尾静脉注射3.5×107/kg的HUMSCs,连续3次。第三次移植HUMSCs后11d,各组经腹主动脉取血,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的IFN-γ和IL-4阳性率。结果:3次注射干细胞后实验动物全部存活,干细胞组的Th1、Th2阳性率较0.9%氯化钠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比值、血清IFN-γ和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组的心、脑、肺、肝及肾等脏器未发生病理改变。利用红色荧光蛋白转染的HUMSCs示踪,发现移植的HUMSCs大部分归巢于骨髓中。结论:多次尾静脉注射HUMSCs,未引起大鼠Th1、Th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的变化,Th1/Th2轴无明显改变。移植的HUMSCs能较长时间的存活于大鼠骨髓内,具有较好的免疫相容性。  相似文献   
54.
90年代初,高功率CO2激光成功地用于心脏跳动下心肌打孔手术后,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开始登上了治疗晚期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舞台。近年来.TMLR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较快,本文就此予以概述。1,TMIR的发展简况助年代初,MirhOSeini等首次报道低功率(80W)CO2激光TMI,R不仅能改善实验动物缺血心肌的灌注,而且可防止孔道内的纤维增生。1983年他将此项技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的辅助方法首先用于临床。1986年okada等用85WC02激光对1例患有缩窄性心包炎和严重心绞痛的病人在室顾情况下打孔,结果9个月后病人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TMLR)治疗 77例冠心病的效果。方法 :77例患者平均年龄 6 5± 7岁。术前心绞痛 (加拿大分级 )为 35± 0 7级。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占 6 6 2 %,糖尿病 45 5 %;CABG术后者 6例 ,PTCA术后者 9例。采用高功率CO2 激光心脏打孔器 ,在全麻下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显露左室壁后行TMLR ,平均打孔 2 3± 6个。结果 :术后 72h死亡 3例 ,死亡率为 3 9%。术后早期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 3 9%、心功能不全 2 6 %、一过性房颤6 5 %、频发室性早搏 5 2 %、二次开胸止血 2 6 %、自发性气胸 1 3%、切口感…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激光心肌血运重建 (TMLR)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促进缺血心肌血管再生及提高心脏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取中国实验小型猪 2 7只。在全麻下经左侧第 2肋间开胸 ,将Ameroid收缩环置于左旋支近段 6周 ,造成猪慢性缺血心肌模型。将模型猪随机分为 5组 :A组为缺血对照组 (n =5) ,B组为空白质粒对照组 (n =5) ,C组为TMLR治疗组 (n =5) ,D组为VEGF基因治疗组 (n =6) ,E组为TMLR +VEGF基因治疗组 (n =6)。采用高功率CO2 激光器对相应组猪心肌照射形成透壁性孔道 1 0个。VEGF治疗组将裸露VEGF1 65质粒蛋白 (PhcDNA3 1 ) 50 0 μg分别向 1 0个标记处心肌中层注射。 6周后处死动物后进行心肌血管密度测定。处死动物前采用 2D超声心动图仪检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室壁增厚率 (RT)和节段室壁运动指数 (WMSI)评价心室收缩功能 ,采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 (LDDSE)评价心功能储备。结果 治疗后 6周 ,C ,D ,E组猪缺血心肌的血管面积、周长和密度均明显多于A组和B组。其中E组在血管面积和周长方面明显优于C组 (P <0 0 5)和D组 (P <0 0 0 1 ) ,在血管密度 (>2 5μm)方面只明显优于D组 (P <0 0 0 1 ) ,而与C组差异无显著意义。C组总血管密度尤其是管径 >2 5μm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D组 (P <0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总结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治疗心功能低下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冠心病心绞痛伴左心室射血分数在 40 %以下的患者 11例。在全麻下经左胸前第 5肋间或肋床进胸 ,显露心脏左心室壁。采用美国PLC公司生产的高功率 (80 0W )CO2 激光心脏打孔器 (TheHeartLaserTM) ,使用脉冲能量 18~2 5J,在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下证实营造透壁性孔道 17±3 72个。 1例开胸前置入IABP。结果 :术中无激光诱发心律失常 ,无手术死亡 ,术后平均17± 11h脱离呼吸机 ,术后 1例置入IABP。心肌酶明显升高2例 ,术后第五天恢复正…  相似文献   
58.
目的:总结600例Enclose 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使用经验和体会。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组病例600例,平均年龄(63.2±9.1)岁。肝素1mg/kg抗凝下,于升主动脉置入Enclose 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使吻合器内膜和动脉壁之间形成无血环境,以6-0prolene缝线吻合大隐静脉于升主动脉上。结果:全组患者死亡2例,3例于术后恢复期下地活动后出现突发脑梗死,对症治疗恢复良好。5例因置入点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其余患者均于术后7~14d痊愈出院。结论:Enclose Ⅱ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明显降低术后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直接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对慢性缺血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0只猪的慢性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为bFGF基因治疗组(A组,6只)和对照组(B组,4只)。超声心动图(UCG)和MRI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增厚率(WT),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治疗后6周,目标区心肌标本进行心肌微血管计数。结果bFGF基因治疗后6周,UCG测得A组LVEF和WT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WT提高到正常值水平;A组WT值高于B组(P<0.05)。MRI测得A组LVEF和WT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并且达到正常值水平;A组LVEF和WT均高于B组(P<0.05)。A组心肌微血管计数多于B组(P=0.031)。结论直接心肌内注射bFGF基因可以促进心肌细小血管新生,改善慢性缺血心肌局部和左心室整体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型特点,并分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2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63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资料,按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手术治疗组(A组)45例,非手术治组(B组)18例.分别按圣地亚哥医学中心四分型方法和安贞医院改良二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围手术期死亡6例,在随访期间死亡4例.B组在住院治疗期间死亡2例,随访期间死亡9例.应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表明,圣地亚哥分型Ⅰ型A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P=0.009),而Ⅱ、Ⅲ、Ⅳ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A组与B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0.455,0.800).而按安贞医院改良二分型方法分型,中央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A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P:0.009),外周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A组与B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A组中央型、外周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 4-8.0)%、(76±8.5)%(P=0.04),B组中央型、外周型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5年生存率分别为(42.9±18.7)%、(56.2±10.8)%(P=0.851).结论 与圣地亚哥医学中心四分型方案比较,安贞医院改良二分法分型方案是一个简便有效、对临床更实用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分型方案,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