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5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分析2019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下一阶段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19年底,安徽省50个流行县(市、区)中9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3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8个达到消除标准.全省询检190.52万人,阳...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现况.为进一步优化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提供建议。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对全省有螺的江洲湖滩环境林业血防工程的分布、工程模式、管理状况等相关内容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全省1044处有螺滩地中457处(43.8%)实施了林业血防工程,汀滩、洲滩、湖滩环境造林覆盖率分别为76.0%、77.1%、11.5%..造林树种以意杨为主.占造林面积的94.9%。造林模式以纯林业为主,占造林滩块环境数的57.8%,造林前仅26.5%的滩块进行了规范的土地改造,而日前仅10.3%的环境符合林业血防工程规范要求,全垦间种环境的植被盖度明显小于不垦不种方式。结论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但工程建设及管理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抑螺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氯硝柳胺在现场长期使用后,钉螺对其产生抗药的可能性。方法捕捉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长期使用氯硝柳胺进行灭螺地区的钉螺作为实验螺,以该乡未使用过氯硝柳胺灭螺地区的钉螺作为对照螺。将氯硝柳胺用脱氯自来水配成有效浓度为2.0000、1.0000、0.5000、0.2500、0.1250、0.0625和0.0313mg/L的药液,在(24±1)℃下对实验和对照钉螺进行室内浸杀试验,观察钉螺死亡情况,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等指标。结果浸杀24、72和120h后,实验组钉螺LC50分别为0.337、0.175和0.136mg/L,对照组钉螺的LC50分别为0.165、0.090和0.061mg/L;氯硝柳胺浓度为0.0625~0.0250mg/L时,实验组钉螺的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氯硝柳胺在现场长期使用后,钉螺可能对其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45.
本文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的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来水来沙变化和冲淤情况,结合安徽段河道、江洲滩现状和血吸虫病流行的状况调查,分析论证了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河道冲淤变化及其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峡建坝后来水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河道影响不大,来沙变化对下游影响较大,水库建成后1~80年内安徽段河道一直处于淤积势态,支流淤塞,滩地面积可能会有所增加。现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皖江段涨滩明显,6年内涨滩1479.8万m2,建坝后水沙变化可能进一步促使滩地增长。据涨滩后生长植被,然后孳生钉螺的规律,预测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地区钉螺面积可能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6.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因地制宜进行沟渠硬化、沼泽地改塘等小环境改造措施后,钉螺面积减少了66.16%,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76.54%和76.13%,阳性螺密度下降了100%;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略有下降,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0,无急性感染发生。而实施药物灭螺的对照组9年来钉螺面积仅下降了27.62%,活螺密度及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上升了26.35%和151.01%,是小环境改造点的9.84倍和11.13倍,同时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较1987年上升了37.44%,14岁以下人群感染率为1.21%,并有零星急性感染病例发生。小环境改造一次性投资费用高于药物灭螺,但与农田水利相结合的小环境改造措施能够产生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因此远期效果仍将优于药物灭螺。  相似文献   
47.
我院自1979年9月~1989年9月应用国产钛合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9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96例中男24例,女72例.年龄50~89岁,平均69.1岁,其中65岁以上62例.双侧置换3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4例,跌滑伤60例,其它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8天52例,1~3个月  相似文献   
48.
血吸虫病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性疾病。Mott提出血吸虫病由人类引起而非螺类。因此,对人群接触疫水的定量观察,有利于确定高危人群,以及易感季节的主要感染方式,为早期预防服药以及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调查地区概况试区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彭兴、泰兴两个自然村,为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每年滩地水淹时间4-7个月,居民因生产、生活而频繁接触疫水。2调查方法在两自然村各选择一观察点,于1992年4-11月份的每月中旬第一个星期六开始,连续3d,每d6:00至18:00在所选择地段巡回走动,直接观察登记居民…  相似文献   
49.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肘关节功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晓  张世清  张淞  张永乐 《中国骨伤》2003,16(10):615-616
1992-2000年间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牵引治疗、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17例.现将不同治疗方法与关节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2006--2012年安徽省感染性钉螺分布的时空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2年安徽省钉螺分布监测数据,采用ArcGIS 9.3软件建立村级空间数据库,再导入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聚类分析,确定感染性钉螺发生的时空热点区域。结果2006-2012年全省有8个热点区域为感染性钉螺的聚集区,分布于长江安徽段及其支流流域,从上游至下游均有分布;其中2006年、2006-2008年、2007-2009年和2009-2011年分别出现了1、5、1和1个区域。感染螺环境出现率由2006年6.2%下降到2012年o.5%。结论2006-2012年安徽省感染性钉螺呈现聚集性分布并有下降态势,探测的热点区域为血吸虫防制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