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7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37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5篇 |
综合类 | 52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骨巨细胞瘤段切除后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86年至今我们采用带血管蒂腓骨就近转位移植,膝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膝部骨巨细胞瘤患者,经随访疗效较为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女4例,男1例;年龄18~39岁;股骨下端1例,胫骨上端4例;均为骨巨细胞瘤,按Jaffe病理分级,Ⅱ级4例,Ⅲ级1例。均采用带血管蒂腓骨转位移植膝关节融合术,其中胫骨上端巨细胞瘤2例加用股骨下段带腓肠肌蒂骨瓣翻转移位植骨。 相似文献
82.
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轻、中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在急性轻、中型颅脑外伤中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GCS 9 13分患者 12 8例为治疗组 ,12 5为对照组 ,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的各项指标及疗效。结果 :经过 3d、7d或 14d的治疗后 ,治疗组在生命体征、TCD和ICP监测、症状消失率及体征转阴率等方面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 (P <0 .0 5 ) ;3个月后随访 ,治疗组脑外伤后综合征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盐酸纳洛酮可以促进急性轻、中型颅脑外伤病人病情的恢复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方法]本科自2001年1月~2006年12月行全髋置换术311例,对术后脱位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结果]所有病例中术后6个月发生脱位15例(脱位率4.82%),首次全髋置换术后脱位11例,脱位率4.00%,而全髋翻修术后脱位4例,翻修手术脱位率11.11%,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首次全髋置换手术患者中,骨折组、侧卧外展试验阳性组、后外侧入路组、髋臼假体置于安全区外组,患者术后脱位率分别为6.04%、10.29%、4.52%、9.9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以及使用不同直径股骨头的患者中术后脱位率无明显差异(P>0.05).15例脱位中14例经保守治疗后未再发生脱位.1例患者发生习惯性脱位,行全髋翻修后未再发生脱位.[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与是否翻修,术前疾病状态,组织的肌力平衡,手术入路,假体位置的安放等因素有关,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假体设计无关.大多数脱位患者通过保守治疗未再发生脱位.通过改进手术方式,正确安放假体位置,及在医师指导下康复训练等会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率.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RNA干扰技术(RNAi)是否能有效抑制兔OA模型膝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表达.方法 体外化学合成MMP13序列特异性双链RNA与脂质体混合后转染OA模型中软骨细胞,实验分四组,特异性RNAi组:特异性RNAi+Lipofectamine2000,非特异RNAi组:非特异RNAi+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组:Lipofectamine2000,对照组:无血清DMEM.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软骨细胞中的MMP13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的软骨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RT-PCR显示RNAi组较对照组、非特异性组和脂质体组的MMP13基因的PCR扩增条带明显减弱,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RNAi组中MMP13阳性细胞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非特异性组、RNAi组、脂质体组软骨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但在3组间两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RNA干扰技术可有效抑制兔OA模型中膝关节软骨细胞MMP13的表达,RNA干扰技术为基因治疗OA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分析Gamma3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本院2009年5月~2010年8月采用Gamma3钉治疗26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手术过程、术中出血、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04.31 min±45.34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2.31 ml±146.21 ml.23例患者均获骨折愈合,3例尚在随访中,无伤口感染、无髋内翻及无内固定切出等.[结论]采用Gamma3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创伤少,并发症率较低,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比较不同截骨顺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患者40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不同截骨顺序分成2组:观察组20膝,先行股骨截骨;对照组20膝,先行胫骨截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及HS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分别为(52.1±14.3)min和(324±46)ml;对照组分别为(75.5±16.7)min和(416±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和12周的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分别为87.5°±13.1°和100.5°±8.2°;对照组分别为86.6°±14.7°和101.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观察组分别为(89.43±9.6)分和(91.72±7.6)分;对照组分别为(89.95±8.9)分和(90.87±8.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为胫骨的操作获得更大的操作空间,手术操作简便,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慢性肾病患者营养风险的临床效果。方法:择于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为两组,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尿蛋白水平、营养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遵医嘱用药情况、营养状况均优于参考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尿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参考组,数据对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通过干预营养知识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而实验组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参考组,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应用与慢性肾病患者中,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了营养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C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Evans-Jensen IV~V型骨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Evans-Jensen IV~V型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LCP组(30例)和PFNA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PFNA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均优于PF-LCP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PF-LCP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1、6及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PF-LCP组(P<0.05);同时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LCP组(P<0.05)。结论 PFNA术式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Evans-Jensen IV~V型骨折患者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微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及并发症风险低等优势,临床价值优于PF-LCP术式。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患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和白细胞计数(WBC)在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变化,探讨三者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符合标准的78例患者术前、术后第2、7 d及术后1个月末的变化情况。结果髋关节置换术后CRP迅速升高,于术后第2 d达到峰值(118.82 mg/L),术后1个月降至正常(6.48 mg/L)。ESR在术后第7 d达到峰值(117.71 mm/h),术后1个月仍高于正常值(30.42 mm/h)。WBC在术后第2 d升高,术后7 d恢复正常(7.91×109L-1)。结论CRP变化较ESR更敏感,动态观察CRP、ESR和WBC变化,并将三者结合起来,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