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中医药国际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中医药国际教育总体规模较小、评估和资格认证体系还未建立、教学模式尚待规范和教育人才缺乏的现状,认为应该制订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探讨不同的输注途径以及不同的时段输注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脐血源CIK/NK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的分布规律及相互作用机制。输注前每毫升MSC悬液中加入5μl DiI染液(红色),每毫升CIK/NK细胞悬液中加入1μl CFDA SE染液(绿色)进行荧光标记。每只NOD/SCID小鼠的MSC的输注量为1×106(0.1ml),CIK/NK细胞为1×107(0.1ml)。实验分4为组,每组6只。A组:MSC+CIK/NK细胞同时静脉输注;B组:MSC+CIK/NK细胞静脉输注,CIK/NK细胞在MSC后48小时输注;C组:MSC髓腔输注+CIK/NK细胞同时静脉输注;D组:MSC髓腔输注+CIK/NK细胞静脉输注,CIK/NK细胞在MSC后48小时输注。CIK/NK细胞输注后24、48小时解剖NOD/SCID小鼠(每批次3只),分别取小鼠肝、脾、肺、肾脏进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每低倍镜视野红色和绿色荧光细胞的平均数量及其平均比值关系,以反映MSC与CIK/NK细胞体内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IK/NK细胞抑制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输注CIK/NK细胞24小时和48小时后,A、B组小鼠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均高于C、D组,而A组小鼠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稍高于B组,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输注CIK/NK细胞24小时后C组小鼠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稍低于D组,而48小时后其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稍高于D组,但两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A、B、C、D4组小鼠在输注CIK/NK细胞24小时和48小时后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的平均比值之和均高于肾脏。结论:相同部位、相同时段输注MSC与CIK/NK细胞时,两种细胞在体内发生相互作用,MSC在动物模型体内和CIK/NK细胞相互作用的场所可能主要位于肺部和肝脏等网状内皮系统。  相似文献   
63.
背景:由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上表达的CD16和CD11a均与其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直接接触杀伤的抗肿瘤效应密切相关.因此了解两种细胞扩增过程中这两种分子表达的强弱,对根据免疫效应细胞的最终用途决定两种细胞的最佳收获时机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CD16和CD11a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移植免疫学动态观察,于2006-09/2008-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材料:脐血来自本院健康足月妊娠产妇.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的IMDM,双抗生素青、链霉素各1×105U/L24孔培养板中,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15、干细胞因子及FLT3L制备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每隔3天半量换液及全量补充上述细胞因子.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榆测CD3+CD56+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以及CD3-CD56+自然杀伤细胞在4周培养过程中CD16和CD11a表达的变化.结果:CD16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上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两类细胞上均在培养的第4周达到最高峰,分别为(55.99±3.90)%和(7.86±1.66)%,但CD16存自然杀伤细胞上表达比例较低,整个培养过程中自然杀伤细胞上CD16的均数表达没有超过8%.CD11a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培养的第3周,自然杀伤细胞培养的第2周达到最高峰,分别为(49.32±6.32)%和(82.31±11.33)%,之后逐渐出现下降,到培养第4周几乎消失.结论:CD16和CD11a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上的表达随培养时间呈动态变化,使用单克隆抗体联合细胞因予诱导杀伤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效应时,细胞的收获期可在细胞培养的第4周,利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直接杀伤效应进行细胞过继免疫,那么收获细胞的时间以细胞培养的第3周为宜.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PRES)的发病情况、病因、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预后,提高对PRES的诊治水平,减少儿童HSCT后PRES的发生,降低发生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行HSCT治疗的患儿PRES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7例次(8.4%)发生PRES,7例次均急性起病,抽搐7例次,意识障碍5例次,呕吐3例次,头痛、视觉异常各2例次,头晕、大小便失禁各1例次。7例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7例次使用细胞毒性药物,6例次伴有不同程度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经及时治疗后7例次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均完全消失,无遗留永久性脑损害。结论 PRES是儿童HSCT的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其发病与高血压、细胞毒性药物、GVHD等多种因素有关,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是保证其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利用荷瘤小鼠来探讨不同的输注途径以及不同时间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对脐血来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自然杀伤(NK)细胞在体内抗肿瘤效应的影响。方法 NOD/SCID小鼠共56只,分为7组,每组小鼠经尾静脉输注K562细胞后12 h分别进行以下实验:同时经尾静脉输注人BMMSC+ CIK/NK细胞(A组);经尾静脉相隔48 h分别输注人BMMSC和CIK/NK细胞(B组);经小鼠胫骨骨髓腔输注入BMMSC,同时经尾静脉输注CIK/NK细胞(C组);经小鼠胫骨骨髓腔输注人BMMSC,48 h后经尾静脉输注CIK/NK细胞;经小鼠胫骨骨髓腔输注人BMMSC,48 h后经尾静脉输注CIK/NK细胞(E组):较其他组延迟48 h经尾静脉输注CIK/NK细胞(F组);除输注K562细胞外,不输注其他细胞(G组)。计算各组小鼠的生存曲线,检测小鼠外周血、骨髓、肝、脾和肺等脏器的肿瘤细胞负荷情况。结果 A、B、G组小鼠的存活时间短于C、D、E、F组(P<0.05);A、B、G组间以及C、D、E、F组间小鼠的存活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G组小鼠外周血、骨髓涂片中肿瘤细胞的比例高于C、D、E、F组(P<0.05)。A、B、G组小鼠外周血、骨髓及肝、脾、肺组织匀浆中人肿瘤细胞标记CD33的表达率高于C、D、E、F组(P<0.05);A、G组小鼠肝、脾、肺组织匀浆中CD33表达率高于B组(P<0.05);C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CD33表达率高于D组(P<0.05)。结论 同部位注射BMMSC可明显抑制CIK/NK细胞在荷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而分部位注射,则BMMS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提前输入的BMMSC在体内仍会削弱CIK/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环孢素联合霉酚酸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8例儿童患者GVHD发生,其中14例应用环孢素联合霉酚酸酯为主的方案预防急性GVHD(称为霉酚酸酯预防组),14例未使用霉酚酸酯(称为无霉酚酸酯预防组).[结果]霉酚酸酯预防组中,急性GVHD和慢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71.43%(10/14)和14.29%(2/14%);无霉酚酸酯预防组中,急性GVHD和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100%和71.43%(10/14).在6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患者中使用霉酚酸酯预防组的cGVHD发生率为16.67%(1/6),明显低于无霉酚酸酯组100%(5/5).[结论]环孢素联合霉酚酸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GVHD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尤其在allo-PBSCT后减少慢性GVHD的发生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67.
60例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儿科2000年1月-2006年8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0例儿童患者,在移植后早期感染的发生部位、感染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儿童患者在移植早期54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感染,发生率为90.0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占64.82%,其次是口腔黏膜、胃肠道、皮肤等,未发现感染病灶者8例;移植早期感染种类以细菌为主,合并真菌感染7例,占12.96%;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者感染的发生率高;所有患者在预处理结束后不久即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开始时间为(1.3±2.4)d。结论儿童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感染的发生率非常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真菌感染等是防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早期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儿童非Down综合征相关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non-DS-AMK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8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病区收治的19例non-DS-AMK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统计治疗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69.
细胞因子及其种类细胞因子是一个天然和获得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由多种细胞短暂地、局部地产生,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起作用。细胞因子通过与高亲和力的特异受体相互作用,参与调控机体的生理、病理生理反应。细胞因子具有多效性,即每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同时细胞因子具有冗余性,即某种特异的生物学效应可以通过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它们的作用呈级联式,即一种细胞因子可诱导多种因子的产生,又可抑制和拮抗多种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因此,细胞因子在体内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作用网络,对机体的病原防御、免疫调节及免疫监视方面起着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索同一来源脐血树突状细胞(DCs)以不同刺激方式作用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自然杀伤(NK)细胞后对其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胞因子组合诱导、扩增脐血来源的DCs、CIK和NK细胞,分别将DCs以不同的刺激方式(提前共孵育或直接加入)作用于同一来源的脐血CIK、NK细胞,了解其对不同效靶比下CIK、NK细胞杀伤K562、HL-60细胞株细胞毒活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效靶比的升高,脐血CIK、NK细胞对肿瘤细胞株的杀伤力增加,将脐血DCs与CIK、NK细胞共孵育或杀伤时直接加入,均可显著提高CIK、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以杀伤时直接加入DCs的促进作用更强.[结论]直接加入DCs对促进CIK、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