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2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2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83篇 |
内科学 | 28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73篇 |
综合类 | 160篇 |
预防医学 | 36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12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53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52.
目的:观察“双固一通”针法对老龄大鼠心肌缺血模型Ca^2+-ATPase活性的影响,比较“双固一通”针法与常规取穴针法抗心肌缺血损伤的效应差异。方法:以垂体后叶素快速腹腔注射心肌缺血造模;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组织Ca^2+-ATPase:活性。“双固一通”针刺治疗组取关元、足三里为“双固”用穴,内关为“一通”用穴;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组取内关穴。结果: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组、“双固一通”针刺治疗组Ca^2+-ATPase均较造模组显著升高(P〈0.01);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组、“双固一通”针刺治疗组Ca^2+-ATPase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常规取穴针法和“双固一通”针法对缺血心肌Ca^2+-ATPase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双固一通”针法对缺血心肌Ca^2+-ATPase保护作用较常规取穴针法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1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60 m 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 m L,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 d。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钙调蛋白(Ca M)及其基因表达,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脏指数(CI),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和尿量(UV)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97%和74.3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 Tn I、Ca M、c Tn I-m RNA和Ca MKII-m RNA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p/dtmax、LVEF和CI均升高、LVEDD增大,IVST和LVESD均缩小(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PCWP和HR均降低,SBP和DBP均升高,PP增大,UV增多(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并发症中室间隔穿孔、急性肾衰竭和心律失常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疗效显著,纠正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钙超载"现象,明显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建立抗脂肪肝治疗药4,4’-二甲氧基-5,6,5’,6’-双(亚甲二氧基)-2’-吗啉亚甲基联苯-2-甲酸甲酯甲磺酸盐(简称IMH)中氯代烷烃类遗传毒性杂质4,4’-二甲氧基-5,6,5’,6’-双(亚甲二氧基)-2’-氯甲基-2-甲酸甲酯(简称氯代物)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NP-HPLC)法,选用Phenomenex Luna~? Silica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以正己烷-异丙醇(95∶5)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26 nm,柱温35℃,进样量50μL;采用外标法对氯代物进行定量。结果:在水相中易分解的氯代物在该正相色谱方法条件下能够达到有效分离,专属性良好;氯代物质量浓度在0.03~3.0μg·mL-1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5 ng和0.31 ng;平均回收率处于99%~103%,精密度及溶液稳定性良好。3批实测样品中均未检出氯代物,表明后续工艺能有效清除本品中的氯代物。结论:该色谱方法快速、准确、灵敏,能够对IMH中的氯代物进行...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2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1例.对照组给予0.9 mg·kg-1 rhTNK-tPA,最大剂量≤90 mg,首先静脉推注总剂量的10%,在1 min...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小蘖碱对高脂血症鼠脂联素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血脂指标和斑块形成的影响。 方法 在40只Wistar雄性鼠随机选取30只并喂养高脂饲料饮食进行高血脂(HLP)造模,对照组(n=10)则喂养正常食物并自由摄取水。10周后,将HLP模型随机分为3组: HLP组(n=10)、HLP+LBB组(n=10)和HLP+HBB组(n=10)。对HLP+LBB组鼠进行低剂量小檗碱(berberine, BB)灌胃(150 mg/(kg·d)), HLP+HBB组高剂量小檗碱灌胃(300 mg/(kg·d)),对照组和HLP组则以生理盐水代替。连续喂养10周后测定并比较4组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清总脂联素和高分子量脂联素含量,以及心肌梗死斑块面积。 结果 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HLP组大鼠TG、TC和LDL-C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提示HLP大鼠造模成功。与HLP组相比,HLP+LBB组、HLP+HBB组TG、TC和LDL-C显著降低(P<0.001),HLP+LBB组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四组大鼠血清总脂联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LP组中高分子量脂联素与总脂联素的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HLP+HBB组显著高于HLP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AdipoR1在HLP组中表达下调(P<0.05), 而HLP+HBB组显著高于H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ipoR2在HLP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HLP+HBB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LP+HBB组梗塞面积[(11.4±1.0)%)]显著低于HLP组[(52.2±0.9)%]和HLP+LBB组[(33.1±1.1)%](均P<0.05)。 结论 小蘖碱可对抗高脂血症鼠血中脂联素的下调,这一干预可能在血脂指标和斑块形成方面起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7.
泪道探通术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效果。方法年龄6~18月的婴幼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54例,以8号冲洗式泪道探针,经下泪小点(泪小点扩大器扩大下泪小点后)进针探通治愈,观察半年疗效。结果54眼一次探通治愈,并发症主要为出血2例,无1例假道形成。结论用8号冲洗式泪道探针经下泪水管进行泪道探通术,是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观察针刺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微创开颅电凝法制作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7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2h组、模型24h组,穴位2h组、非穴位2h组、穴位24h组、非穴位24h组,每组10只。针刺百会、水沟(频率120次/min,捻转泻法1min,5mird次,留针30min)。非穴位针刺分别在百会、水沟左侧旁开5mm处进针.手法同穴位针刺。穴位24h组及非穴位24h组在24h再针刺1次。采用高效液相检测各组缺血脑组织ATP、ADP、AMP含量,比色法检测缺血脑组织Na+-K+ATP酶、Ca2+ATP酶含量。结果造模成功后,脑组织ATP、ADP、Na+-K+ATP酶和Ca2+ATP酶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2h后即明显下降,AMP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且缺血24h后尤为显著,与2h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叭);穴位组大鼠ATP、ADP、Na+-K+ATP酶和Ca2+ATP酶含量较模型组及非穴位组比较明显升高,AMP含量下降,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穴位2h组优于24h组,有显著差异(P〈0.05);相同时间点非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针刺可以有效改善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进一步为临床针刺抗脑缺血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