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生物支架材料进行表面修饰以期能提高其再内皮化,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理想的移植替代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检测修饰方法的可靠性和牢同性的研究,大多是在体外模拟体内血流的环境进行,体内检测的报道尚少,而直接建立动物模型进行检测具有更好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42.
43.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一些基础研究成果对于新生血管形成和内皮祖细胞的自动募集机制已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可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有助于血管内皮修复。目的:拟建立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周血获取内皮祖细胞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8/2008-04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材料:外周血来源于2007-10/1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5例法洛四联症患儿,安静状态下末梢氧饱和度为(78.0±5.0)%。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含体积分数为0.2的胎牛血清、4mg/L牛脑垂体提取物、2mmol/L谷氨酰胺、100U/mL氨苄青霉素、100g/L硫酸链霉素的M199培养基进行体外诱导分化,调整细胞密度为2×109L-1,接种至预铺人纤维连接蛋白的6孔培养板,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条件下,贴壁法纯化培养10d。主要观察指标: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双荧光染色鉴定结果,vWF、CD34及CD31免疫组化鉴定结果,PE标记CD133抗体与藻蓝蛋白标记KDR抗体免疫荧光鉴定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祖细胞特征细胞器。结果:接种后0.5h细胞贴壁生长,培养第7天形成典型的细胞集落,第14天呈铺路石样外观,细胞数量级可达108。培养第10天,贴壁细胞中70%呈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FITC-UEA-Ⅰ双阳性,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vWF、CD34及CD31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表达;PE标记CD133抗体呈红色荧光,藻蓝蛋白标记KDR抗体呈蓝色荧光。透射电镜可见内皮祖细胞特征性幼稚线粒体及Weibel-Palade小体。结论:实验成功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并获取高纯度的内皮祖细胞,且在体外稳定快速扩增。 相似文献
44.
45.
异体气管移植去抗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移植段气管去除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后异体、异位移植排斥反应的强弱。方法25只雄性SD大鼠作为供体,制备新鲜移植段气管、冷冻移植段气管和去上皮细胞移植段气管。取制备的新鲜移植段气管40个平均分为4组,分别用0、0.1、0.3和0.5mg/ml的蛋白酶溶液,4℃浸泡12h,根据镜下移植段气管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脱落情况及软骨细胞破坏程度确定蛋白酶的最佳浓度。另取30只雄性SD大鼠作受体,均分成3组,分别为:新鲜气管移植组(A组)、冷冻气管移植组(B组)及去上皮细胞移植组(C组),n=10。行左上腹旁正中切口,提出大网膜包绕各移植段气管,于21d后取出移植段气管,行组织学观察及淋巴细胞浸润测定。结果0.3mg/ml蛋白酶能去除移植段气管上皮细胞及腺体细胞,而对软骨细胞无明显损坏。异体植入大鼠腹腔的3组气管软骨均成活,血运建立,其中A组管腔内有肉芽组织,出现坏死、实变;B组有少量肉芽组织;C组管腔内无肉芽组织。A、B、C3组淋巴细胞浸润分别为29.16±2.69、15.17±2.19和11.56±0.87个/Hp,A组与B、C组比较及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反应强弱为:A组>B组>C组。结论0.3mg/ml蛋白酶,4℃,浸泡12h的移植段气管,能完全脱上皮细胞和腺体,对软骨细胞基本无损伤,与冷冻法比较去抗原作用更好。一期异体大网膜包裹异位移植后,血运重建且移植段气管成活。 相似文献
46.
体重6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V SD)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148例体重6kg以下(体重3.5~6.0kg,平均5.3 kg)V SD患者中,V SD位于膜周部105例,动脉瓣下25例,肌部流出道9例,肌部流入道8例,肌小梁部1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 SD)或者卵圆孔未闭3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 I)9例,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PH)52例。148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V SD修补术和合并畸形矫治,V SD补片修补85例,直接缝合63例;其中施行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23例。结果手术死亡6例,手术死亡率为4.1%(6/148),其中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术前严重营养不良术后全身衰竭死亡,2例术中发现合并主动脉弓中断,1例合并二尖瓣反流行二尖瓣成形效果不佳。2例V SD残余分流(1~2mm);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应用临时心表起搏器起搏,均在术后5 d内恢复窦性心律。术后住院时间6~15d(平均8d)。随访142例,随访时间4个月~6年,2例残余分流(2mm),1年后杂音消失,心脏超声心动图示V SD已愈合,无分流;心功能Ⅰ~Ⅲ级,生长发育良好。结论随着外科技术提高及设备的更新,低体重婴儿V SD的手术治疗安全、效果良好;对合并复杂畸形的婴儿患者手术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7.
无支架四叶牛心包二尖瓣交界缝合缘宽度设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无支架四叶牛心包二尖瓣交界缝合缘的合适宽度。方法 把经戊二醛鞣制后的牛心包试片测厚、切断后按距切断缘不同宽度缝合 ,用软组织生物材料实验机进行单向静载拉伸试验 ,测定其最大负荷、极限抗张强度及断裂延伸率。根据不同的缝合缘宽度分为四组 ,即 1mm宽缝合缘组、2mm宽缝合缘组、3mm宽缝合缘组、4mm宽缝合缘组。结果 2mm、3mm及 4mm宽缝合缘组试片的平均最大负荷分别为 (10 .5 6± 1.95 )N、(13.5 7± 3.2 7)N和 (15 .71± 3.86 )N ;平均极限抗张强度分别为 (6 .88± 1.2 9)mPa、(8.2 5± 2 .5 8)mPa和 (8.94± 2 .0 5 )mPa ;断裂延伸率 (2 9.95± 4 .11) %、(33.31± 5 .0 2 ) %和(33.0 7± 3.73) % ;比 1mm宽缝合缘组试片的平均最大负荷 (7.0 5± 1.4 0 )N、平均极限抗张强度 (4 .6 2±1.0 8)mPa及断裂延伸率 (2 4 .11± 4 .4 0 ) %均明显提高 (均P≤ 0 .0 1) ,3mm组、4mm组的平均最大负荷及 4mm组的平均极限抗张强度亦高于 2mm组 (P <0 .0 5 ) ,其余组之间的各项检测值无差别。结论 根据其生物力学特性无支架四叶牛心包二尖瓣交界缝合缘的宽度至少应大于 1mm ,一般以 2mm为宜。 相似文献
48.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 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49例TAPVC 患者治疗情况,其中心上型37例,采用左心房后壁与肺总静脉吻合35例,左心房顶后缘与肺总静脉吻合2例;心内型12例,予切开冠状静脉窦上缘,将肺总静脉汇合部与原左心房合并形成新的左心房,自体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痊愈46例, 死亡3例.38例随访3个月~8年,1例术后2个月出现肺静脉回流梗阻,余患者肺静脉回流通畅,心功能达Ⅰ级.结论:TAPVC 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通畅的肺总静脉与左心房吻合口和完善的术后监护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9.
目的:讨论左上腔静脉左心房异位引流的病变特点及其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小儿心脏外科8例左上腔静脉左心房异位引流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6~168(54.6±55.1)月;体质量6~29(13.1±7.7)kg。结果:8例患儿均合并有心内畸形,其中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4例,包括冠状静脉窦口闭锁1例;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各1例。术前确诊者1例,术中确诊者5例,术后2例因顽固性低氧血症再次手术而确诊。3例采用心房内转流,5例采取心外管道分流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左上腔静脉左心房异位引流术前容易漏诊,提高认识和术中仔细探查可提高诊断率。异位引流的左上腔静脉处理方法取决于发现的时间和手术医生的个人经验。 相似文献
50.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onous puhnonary venous drainage,TAPVD)是一类低发病率的复杂心脏畸形,患者肺静脉血流人右心房,右心系统负荷增加,肺静脉回流受阻,造成淤血性肺静脉高压,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衰竭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同时也由于肺静脉血未回流左心房,使左心系统发育延缓,甚至发生退行性变,自然病程预后极差,其中50%于生后3个月内死亡,80%于1岁以内死亡,所以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现将我院1991年3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49例TAPVD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