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影像学在125I粒子治疗眼眶肿瘤的各个步骤中的作用。方法 对54例接受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的眼眶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有数字影像资料者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术前计划设计,23例无数字资料的患者未行术前TPS计划,术中粒子按照巴黎布源原则排列。术后均应用TPS系统进行术后质量验证。术后3、6、1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CT和(或)MRI追踪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共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917粒、平均(17.0±7.7)粒/人。TPS计划组及未计划组满意率分别为77.42%(24/31)及43.47%(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3,P=0.011)。8例患者术后失访。TPS质量验证满意组术后3、6、12个月肿瘤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0/29)、7.14%(2/28)、25.00%(6/24),TPS质量验证不满意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7.65%(3/17)、37.50%(6/16)、66.67%(8/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5)。结论 影像学在125I粒子治疗眼眶肿瘤的各个步骤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七氟醚联合喉罩吸入全麻与传统氯胺酮静脉伞麻在婴儿眼科手术中应用的优劣.方法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全静脉麻醉组(K组)(n=20)和七氟醚联合喉罩吸入伞麻组(S组)(n=20).K组患儿以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术中根据患儿通气情况给予适当辅助维持正常通气;S组患儿以七氟醚-笑气-氧气经而罩吸入诱导,术中以七氟醚-笑气-氧气通过喉罩吸入维持,根据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进行间断辅助通气,术毕停药,拔出喉罩.所有患儿术毕送入麻醉恢复室至清醒后送回病房.观察指标:(1)麻醉诱导所需时间(K组从开始静脉穿刺至患儿入睡,睫毛反射消失,S组从开始吸入至喉罩置入完成).(2)患儿清醒时间(停药到患儿开始哭闹).(3)观察入事及术中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呼气未二氧化碳(ETCO2)及眼内压(IOP)(于患儿入睡后立即测馈健侧眼压,作为基础值).(4)术中患儿体动发生率.(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奶异常,恶心呕吐,异常哭闹).结果 (1)诱导所需时间S组短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清醒时间S组明显快于K组.(3)眼压:S组在诱导后5min降低,但术中及术后分别恢复至基础值,并低于同时刻K组;K组于诱导后5min,术中及术后均高于基础值,并高于同时刻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中牛命体征:K组患儿心率在诱导后5min、术中及术毕分别均比入室时快,并快于同一时刻S组;两组呼吸频率在诱导后1 min均慢于入室时,5mi 后恢复至术前水平;ETCO2术中两组均高于术前,但两组间无差异;SPO2在K组于诱导后1 min低于术前,5min后恢复至基础水平;S组在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5)术中体动发生率K组明显高于S组.(6)术后并发症发生人数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七氟醚联合喉罩吸入全麻用于婴儿眼科手术可以避免氯胺酮全麻的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眼球摘除术后病理侵犯视神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确诊为单眼RB,眼球摘除后病理诊断侵犯视神经的465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其病理侵犯程度分为4级:1级为肿瘤细胞侵犯视乳头;2级为侵犯筛板;3级为侵犯筛板之后,未到视神经断端;4级为侵犯视神经断端.1级和2级统称为侵犯筛板前视神经,视为病理学低风险因素;3级和4级统称为侵犯筛板后视神经,视为病理学高风险因素.其他病理学高风险因素包括侵犯大范围脉络膜、巩膜、前房、虹膜和睫状体.将患儿分为合并及不合并其他病理学高风险因素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并观察其预后.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随访时间3年7个月.结果 465例患儿中男279例,女186例.右眼260例,左眼205例.从发现症状到就诊的时间为1d~2年,平均2.7个月.465例患儿中25例死亡,总生存率为94.6%.侵犯筛板前视神经的患儿有338例,2例复发死亡,生存率为99.4% (336/338);侵犯筛板后视神经的患儿有127例,23例复发死亡,生存率为81.9% (104/12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299,P=0.000).1~4级视神经侵犯患儿的病死率分别为0.4%、1.0%、8.7%、60.9%;465例患儿中379例不合并其他病理学高风险因素,8例死亡,病死率为2.1%;86例合并其他病理学高风险因素,17例死亡,病死率为19.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55,P=0.000).侵犯筛板前视神经的338例患儿中304例不合并其他高风险因素,复发死亡O例;34例合并其他高风险因素,2例复发死亡,病死率为5.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0).侵犯筛板后视神经的127例患儿中76例不合并其他高风险因素,9例复发死亡,病死率11.8%;51例合并其他高风险因素,14例复发死亡,病死率27.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014,P =0.025).病理学高风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侵犯巩膜、视神经和视神经断端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侵犯视神经的RB患儿总体治疗效果较好,但是侵犯视神经断端的患儿复发率高,应当积极予以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4.
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和MRI表现以及MR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 7例均表现为眼眶椭圆形肿块,其中4例累及眼眶后部和眶尖,视神经明显受压移位.7例CT表现均呈等密度,密度均匀.MRI显示7例均呈略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T2WI显示肿块内有散在的条状和小片状低信号.7例MR动态增强扫描都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征象,其中5例肿块强化范围扩大较快.结论 表现为眼眶内椭圆形肿块的海绵状淋巴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相似,但肿块累及眼眶后部和眶尖及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强化范围扩大较快高度提示肿瘤为海绵状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15.
原发眼眶炎性假瘤--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季桐  孙宪丽 《眼科》2000,9(5):314-317
眼眶炎性假瘤是一种眶部常见疾病 ,又称为特发性非特异性眼眶炎症。临床表现为疼痛、突眼、充血水肿、运动障碍、眶缘肿物及视力下降等。影像学显示该病呈灶性或弥漫性软组织肿块 ,伴有眼外肌肥大、泪腺肿大、眼环增厚及视神经增粗等改变 ,无骨质破坏。磁共振成像若T1及T2 WI均为低信号强度 ,对硬化型炎性假瘤有诊断价值。本文就眼眶炎性假瘤的命名、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结膜鳞状细胞癌侵犯眼球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66岁,2004年10月发现左眼鼻侧长“余肉”,伴有轻度异物感,眼红、痛、流泪,于当地医院就诊。眼部检查:左眼鼻侧球结膜呈局限性泡状隆起,色粉红,肿物表面无破溃,渗出及出血;按结膜炎及翼状胬肉予以治疗,无明显效果。2005年初,患者自觉左眼肿物逐渐增大,伴有胀痛,视力下降,睁眼困难;发现瞳孔灰白10余天,  相似文献   
17.
硅油作为暂时的眼内填充物,有必要将其取出,但取硅油又会冒新的风险。本文重点对硅油取出的并发症和时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眶沟通性病变经眉弓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21例颅眶沟通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经眉弓入路进行手术切除病变治疗,根据术前眼眶CT、MRI检查采取合适的手术切口及骨瓣.结果 本组21例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一过性脑脊液鼻漏3例;上睑下垂8例,均于术后2~3个月恢复;额部皮肤麻木9例,其中眶上神经切断6例未能恢复.术后18例患者随访1~24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5年复发.结论 合适的经眉弓入路能够充分显露颅眶沟通性病变,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符合微创原则;部分患者眶上神经损伤为其缺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缓解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化疗毒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临床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并要求化疗保存眼球或眼球摘除后病理检查需要化疗的200例患儿,随机抽取100例患儿为治疗组,化疗时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另外100例患儿为对照组,化疗时不用参芪扶正注射液。采用CTV化疗方案(卡铂560 mg/m2、替尼泊苷200 mg/m2、长春新碱1.5 mg/m2),观察其化疗时及化疗后毒副反应。毒副反应按照"WHO化疗毒副作用分级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和谷丙转氨酶增高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腹泻、便秘、发热、周围神经症状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缓解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化疗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顼晓琳  葛心  史季桐  李彬 《眼科》2012,21(3):210-214
目的 总结分析原发性眼眶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并与国外已报道病例进行比较,使眼科医生加深对该罕见肿瘤的理解和认识。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8年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3例原发性眼眶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述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治疗和随诊情况,通过复习国外相关文献,比较我国患者与国外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异同。主要指标 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MRI)、病理学特征。结果 3例眼眶黑色素瘤患者中,主要临床症状均为不同程度且伴随不同症状的眼球突出。经过详细的全身检查,未发现原发于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瘤,排除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可能;眼睑、颜面部皮肤、结膜、巩膜等均无黑色素性病变,排除了先天性黒变病的病理基础。MRI检查显示:2例肿瘤均表现为短T1短T2信号,强化不明显,符合黑色素瘤的典型特征;1例肿瘤表现为主体呈短TI长T2不强化区,依据通常经验未能提示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3例肿瘤均为恶性黑色素瘤,分别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其中1例肿瘤发生于眶内囊肿内壁的上皮组织,具有明确的囊膜上皮基础,据此推测,胚胎时期从神经嵴移行到囊壁上皮细胞间的黑色素细胞可能是原发性眶内黑色素瘤的组织学来源。治疗均采用单纯肿瘤切除术,术后1例患者未行任何辅助性放化疗,另2例患者分别行4个周期和7个周期化疗。随访40~48个月,3例患者均健在,无肿瘤复发和转移迹象。结论 MRI检查对于原发性眼眶恶性黑色素瘤术前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附着于眼眶内囊肿上皮细胞间的黑色素细胞可能是该肿瘤的起源。由于肿瘤具有包膜,单纯肿瘤切除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