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8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6篇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比较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儿临床特点,以减少早期误诊。方法收集本院收治44例不典型AA和48例ITP病儿的临床资料,对初诊时的外周血常规、骨髓常规、淋巴细胞亚群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4周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AA组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IT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7.664~-2.459,P<0.05)。不典型AA组中31例行骨髓涂片检查,其中2例为增生降低性骨髓,余为增生活跃性骨髓,而ITP组中38例均为增生活跃性骨髓。不典型AA组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者多于ITP组(χ2=16.048,P<0.05)。不典型AA组骨髓巨核细胞数、CD3+T细胞比例、CD19+B细胞比例与IT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7.383~-4.979,P<0.05)。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4周后,ITP组的治疗效果较不典型AA组好(Z=-3.455,P<0.05)。结论不典型AA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MCV、MCH、RDW、PDW增高,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数增高不明显甚至降低,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比例增高,CD19+B细胞比例不增高甚至降低,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不佳,与ITP鉴别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2.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在儿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95例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并结合其临床特点、术后病理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195例患儿中,穿刺活检做出良性诊断病例166例,其中1例淋巴结结核为误诊;恶性病例21例;未做出诊断8例,漏诊1例霍奇金淋巴瘤。2、超声引导下穿刺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灵敏度为95.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9.4%。3、195例中186例为正确诊断,诊断正确率为95.4%。取材满意时病理诊断准确率:99.4%(161/162),取材不满意时诊断准确率:75.8%(25/33),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9.5988,P<0.05)。加做免疫组化病理诊断正确率99.0%(99/100),未加做免疫组化病理诊断正确率为91.6%(87/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53,P<0.05)。4、195例患儿无一例出现大出血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5.颈部淋巴结病变中恶性、良性病例均累及Ⅱ区最多,分别占72.7% (8/11)、81.6%(71/87)。结论: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具有足够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同时还有着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穿刺安全、儿童耐受良好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对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6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和29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前及后(3、6、12个月)血清sICAM-1水平变化。结果1.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q=34.12 P<0.01);2.吸入糖皮质激素后3、6和12个月血清sICAM-1水平逐渐降低,各治疗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均<0.01),其中治疗后3、6个月患儿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12个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黏附分子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sICAM-1水平升高而起到缓解及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cl-2基因表达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利用细胞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30例ALL患儿不同时期Bcl-2mRNA阳性表达,探讨其与ALL发生、治疗反应、疗效等的关系。结果93.3%(28/30)ALL患儿有Bcl-2mRNA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均无表达;经1周泼尼松治疗后,细胞凋亡指数均升高,低表达组升高明显,外周血WBC下降明显;第19d骨髓检查,低表达组完全缓解率高,为90.5%(19/21),而高表达组仅为33.3%(3/9);动态观察10例ALL患儿,发现5例高危型患儿表达始终在较高水平,有3例在1年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例骨髓复发。结论ALL患儿普遍存在Bcl-2mRNA表达,Bcl-2基因参与ALL发生;Bcl-2mRNA表达水平与泼尼松治疗反应关系密切,泼尼松治疗1周可作为化疗敏感试验;Bcl-2mRNA表达水平与第19d骨髓完全缓解率有明显相关性,高表达者完全缓解率低;动态检测Bcl-2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化疗敏感性的指标,指导临床采用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同时可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6.
①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儿细胞凋亡与临床分型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AO EB荧光染料双染法 ,检测 30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病儿治疗前后不同时期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指数 (AI)。③结果 ALL病儿治疗前A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t=5 .4 17,P <0 .0 1) ,标危型治疗前AI高于高危型(t=5 .0 0 2 ,P <0 .0 1)。治疗前AI与外周血WBC呈负相关 (r =- 0 .6 32 ,P <0 .0 1) ;泼尼松及诱导缓解治疗后 ,随着细胞凋亡水平的升高 ,WBC逐渐下降 ,标危型组WBC下降明显 (t=3.14 8,P <0 .0 1) ;标危型病儿经诱导缓解期治疗完全缓解率高 (P =0 .0 0 2 5 ) ;随机动态观察标危型及高危型ALL病儿各 5例 ,高危型病儿 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2例骨髓复发 ,而 5例标危型骨髓检查为持续完全缓解 ,并且无髓外浸润表现。④结论 细胞凋亡可作为评价化疗反应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7.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2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cl-2基因表达与临床的相关性。 方法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利用细胞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30例ALL患儿不同时期Bcl-2mRNA阳性表达, 探讨其与ALL发生、治疗反应、疗效等的关系。 结果93.3%(28/30)ALL患儿有Bcl-2mRNA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均无表达;经1周泼尼松治疗后,细胞凋亡指数均升高,低表达组升高明显,外周血WBC下降明显;第19d骨髓检查,低表达组完全缓解率高,为90.5%(19/21),而高表达组仅为33.3%(3/9);动态观察10例ALL患儿,发现5例高危型患儿表达始终在较高水平,有3例在1年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例骨髓复发。 结论ALL患儿普遍存在Bcl-2mRNA表达,Bcl-2基因参与ALL发生;Bcl-2mRNA表达水平与泼尼松治疗反应关系密切,泼尼松治疗1周可作为化疗敏感试验;Bcl-2mRNA表达水平与第19d骨髓完全缓解率有明显相关性,高表达者完全缓解率低;动态检测Bcl-2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化疗敏感性的指标,指导临床采用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同时可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8.
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肾病分期辨治是一种独特的病证结合诊疗理念,西医治疗同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分期中医辨证论治取得新进展。现从证候病机、专家经验、临床研究3个方面汇总梳理有关研究,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系统化的分期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DC)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得脐血贴壁的单个核细胞,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体外诱导分化为脐血DC。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DC,MTT法检测DC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试验组加DC,DC与肿瘤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0∶1、50∶1、100∶1,对照组不加DC。结果表明:脐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诱导后,第15天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典型形态的DC。荧光显微镜下,CD1a+细胞率为(43.12±5.83)%。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DC刺激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均高于对照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P〈0.01)。100∶1组与50∶1组比较,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1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低于20∶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0∶1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低于20∶1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细胞因子诱导分化培养的DC可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90.
感染性疾病的途径主要包括院内感染及院外感染两大部分。在院内感染的途径中,手术室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做为一名手术室护士,依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避免手术室内感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