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8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篇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①建立T细胞受体 (TCR)δ、γ基因重排双标记的竞争性聚合酶链反应 (CPCR)—DNA定量方法 ,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化疗效应差异进行动态定量评价。②为确定PCR产物中ALL恶性细胞克隆的存在、印证CPCR方法的特异性 ,进行了PCR产物T—载体分子克隆测序。③为探讨ALL缓解前后TCRδV—D、γV—J连接区序列差异及其意义 ,对其进行了动态分析。方法 :采用 5’端修饰法设计引物 ,构建内参照竞争模板 ,建立了TCRδ、γ基因重排双标志的CPCR—DNA定量研究方法 ,对 96例ALL的完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FLAG方案治疗儿童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FLAG方案[氟达拉滨30 mg/m2,d 1 ~ 5,阿糖胞苷2 g/m2,d 1 ~ 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μg/(kg·d)]治疗的19例复发性ALL和NHL患儿临床资料,其中ALL 15例(初诊时高危8例,中危2例,低危5例),NHL 4例(临床分期为Ⅳ期);早期复发12例,晚期复发7例.观察其疗效、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1个疗程后,11例(73.3%)ALL患儿达完全缓解(CR),其中高危5例,中危1例,低危5例;2例(50.0%)NHL患儿达CR;6例(50.0%)早期复发患儿达CR,7例(100.0%)晚期复发患儿均达CR,CR率明显高于早期复发患儿(P < 0.05).13例CR患儿,中位无病生存时间5.5个月(2 ~ 12个月).血液学毒性Ⅳ级8例,Ⅲ级4例,Ⅱ级4例;合并感染13例(68.4%),均得到有效控制;肝脏毒性Ⅲ级1例,Ⅰ级2例,经治疗后均恢复.结论 FLAG方案治疗儿童复发性ALL及NHL疗效显著,尤其对于晚期复发患儿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EBV DNA,ELISA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共检测47例.其中新发45例,复发2例;年龄0~14岁[(8.06±3.71)岁].另取14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2~10岁[(7.24±2.54)岁].结合临床表现、诱导治疗骨髓完全缓解(CR)率、形态学CR状态下的微小残留病(MRD)、复发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等分析ALL患儿中EBV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7例ALL患儿中检出EBV感染15例(31.9%),其中11例(23.40%)检出EBV DNA,EBV DNA水平为(3.28±5.95)×108copy·L-1;14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未检测到EBV DNA及EBV-CA-IgM.ALL中EBV感染组与非EBV感染组白细胞数分别为(78.00±58.38)×109 L-1、(27.46±60.10)×109 L-1(t=2.70,P=0.01),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 46.7%、87.5%(P<0.01),MRD>10-3分别为90.0%、26.1%(P<0.01),复发率分别为53.8%、13.8%(P<0.01),EFS率分别为 23.1%、82.8%(P<0.01).结论 ALL并EBV感染具有高白细胞数、低诱导治疗CR率、高复发率、低EFS率,提示EBV感染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亟待改善EBV感染ALL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4.
本研究探讨卡介苗(bac illus calm ette-guerin,BCG)对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扩增的影响。本实验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后者分为三个亚组即BCG组(单纯卡介苗),GTI组(细胞因子组)和GTIB组(细胞因子+卡介苗组)。培养至第9天,对各组细胞进行计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并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结果表明:①实验各组均得到一定数量典型的DC,其中BCG组DC数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4.20,6.36,p均0.01),GTI组DC数与GTIB组DC数比较无显著差异(t=2.25;p0.05);②BCG组CD1 a+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3.04,p0.05),但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2.79,6.41,p均0.05);GTI组与GTIB组CD1 a+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65,p0.05)。BCG组HLA-DR+、CD83+细胞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4.77,4.15;p0.05),而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6.65,3.19;p均0.05),GTI组HLA-DR+、CD83+细胞比例低于GTIB组(t分别为5.64,2.98;p均0.05)。结论:BCG不仅能促进白血病患儿外周血DC体外扩增,还能协同rhGM-CSF、rhTNF-α、rhIL-4促进DC成熟。  相似文献   
45.
探讨难治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应用中等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的疗效 ,对难治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每次0 5g Kg ,每 4周 1次 ,共用 4~ 6次。结果显示 ,1 5例患儿中 ,2例基本治愈 ,6例缓解 ,5例明显进步 ,1例无效 ,另 1例转成重型再障Ⅱ型 ,总有效率达 86 7%。因此 ,认为应用中等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难治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 ,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湿疹伴高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儿对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反应。方法收集我科2005年2月—2010年5月收治的200例ITP病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将病儿分为3组:A组(无湿疹,IgE正常)69例,B组(湿疹,高IgE)75例,C组(湿疹,IgE正常)56例。评价比较各组病儿丙种球蛋白的疗效。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后3个月,病儿总有效率为93.5%,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90.7%、92.9%,A组疗效明显优于B、C组(χ2=32.10、7.58,P<0.017),B、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诊时高IgE病儿,治疗3个月时IgE下降者62例,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回升,治疗总有效率为96.8%;IgE未下降者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1.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3.060,P<0.05)。3组血小板上升时间以B组最长,用药后血小板峰值以B组最低,出血控制时间以B组最长(F=13.319~24.707,P<0.05)。A、B、C组分别有2例(2.9%)、23例(30.7%)、6例(10.7%)转为慢性ITP,B组明显多于A、C组(χ2=19.31、7.41,P<0.017)。结论湿疹伴高IgE的ITP病儿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差,易转为慢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荞麦壳药包(简称荞麦包)外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肾性下肢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肾性下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荞麦包外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疗程为15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标和小腿围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1.25%(26/32),对照组为61.29%(19/31),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标和小腿围指标均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体质量指标和小腿围指标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荞麦包外敷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肾性下肢水肿疗效确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8.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对健康人、急性白血病病人血清与骨髓细胞内β_2微球蛋白含量变化进行了观察,并同时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检测其培养液上清液的β_2微球蛋白水平.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病人治疗前及复发时血清β_2微球蛋白明显升高,完全缓解时下降至正常.同期骨髓单个核细胞内β_2微球蛋白(BM-β_2M)含量正常,与血清β_2微球蛋白(S-β_2M)升降无关.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的淋巴细胞产生β_2微球蛋白明显增加.提示急性白血病S-β_2M升高与白血病细胞本身无直接相关,可能与淋巴细胞合成的β_2微球蛋白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49.
关于省级综合性大医院设立中心实验室必要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即将走向21世纪的同时,随着社会高龄化的到来,全社会都在呼唤快速、准确、经济的现代化医院。这就客观地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医院内部设施的管理。 要提高医疗质量,固然有其众多因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验医学的进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医院的综合水平的高低,在省级综合性大医院设立中心实验室的必要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0.
自1993年10月至1995年12月,对6O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采用大剂量氨甲喋吟十鞘内注射十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HDMTX+IT十FC)方法预防髓外白血病,大大降低了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率6%)。但有1例患儿在第3次采取常规剂量和方法的HDMTX+IT+FC化疗时,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毒性。一旦发生CNSL后,即使重新加强全身化疗、头颅放疗及HDMTX应用,仍出现高CNSL复发率和骨髓复发。结论:①HDMTX+IT+FC方法预防髓外白血病效果肯定,但应警惕中枢神经毒性的发生。②CNSL重在预防,一旦发生,疗效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