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病死率居高不下因素。方法 :收集 1年 8个月中因ARDS收入ICU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原发病或诱发因素、APACHEⅡ评分、严重程度、机械通气治疗和PEEP水平、糖皮质激素 ) ,分析各种特定危险因素与病死率之间关系 ,χ2 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 :4 4例中 ,年龄 5~ 84岁 (5 4 .5± 2 1.5 )岁 ;肺内组病死率 93.3% (14 /15例 ) ,肺外组 4 4 .8% (13/2 9例 ) ,肺内组高于肺外组 (P <0 .0 1) ;APACHEⅡ评分≤ 2 0分组病死率低于≥ 31分组 (P <0 .0 5 ) ;以PaO2 /FiO2 和 Qs/ QT判断严重程度 ,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P >0 .0 5 ) ;PEEP水平 6~ 10cmH2 O组病死率低于≥ 11cmH2 O组 (P <0 .0 5 ) ;机械通气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组 ,P <0 .0 5 ;34例接受不同类型激素治疗病死率 (70 .6 % )高于未接受激素治疗组 (30 .0 % ) ,差异显著 (P <0 .0 1) ,应用时间与剂量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直接死亡原因为ARDS未得到纠正者仅占 11.1% (3/2 7例 ) ,明显低于感染性休克和MODS(P <0 .0 1)。结论 :在及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前提下 ,肺内疾病和APACHEⅡ评分≥ 31可能是预报ARDS病死率高的指标。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评价人工气道建立和有效通气在非心脏疾患引起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真正价值 ,分析与总结有效人工通气与Ⅰ、Ⅱ、Ⅲ期复苏成功率之间关系 ,探讨对这类患者采取CPCR的抢救步骤和时机 ,为临床采取切实有效CPCR步骤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停止行CPCR患者 2 6例作为分析对象。按照心肺复苏(CPR)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 ,将患者分为CAB组 (12例 / 12例次 )和ABC组 (14例 / 18例次 )。CAB组中 ,按照C与AB步骤采取的间隔时间不同 ,分为 <5min、5~ 10min、>10min组 ;ABC组中 ,部分患者在发生心搏骤停以前 ,已经建立人工气道和接受有效通气治疗 ,一旦心搏骤停发生后 ,在AB措施已经存在条件下进行心脏复苏。统计与计算各组复苏成功率(% ) ,χ2 检验各组差异显著性。结果 CAB组患者接受C -AB间隔时间不等 ,Ⅰ、Ⅱ期复苏成功率无显著差异 ,但Ⅲ期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 (P <0 0 5 )。ABC组Ⅲ期复苏成功率分别为 83 3% (15 / 18)、77 7% (14 / 18)、6 6 7% (12 / 18) ,与CAB组总体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虽然CAB对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也是可取的CPCR抢救步骤 ,但及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有效通气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 ,尤其当 5min内  相似文献   
23.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评价 A (气道 )、B(呼吸 )、C(循环 )抢救步骤在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70例心搏、呼吸骤停行 CPCR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 (4 4例 )和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 (2 6例 )患者在实施 CPCR过程中采取的 A、B、C顺序及 CAB组依 C AB间隔时间 (<5分钟、5~ 10分钟和 >10分钟 )所分组的各期复苏成功率。结果 :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 ,C组 (11例32例次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87.5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均 <0 .0 1) ;CAB组 (2 4例 )依 C AB间隔时间不等 ,各期复苏成功率不同 ,<5分钟组各期复苏成功率均明显高于 >5分钟组 (P<0 .0 5或 P<0 .0 1) ;AB组(3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6 6 .7%,ABC组 (6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33.3%,均显著高于 CAB组 (P均 <0 .0 1)。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 ,ABC组各期复苏成功率与 CAB组总体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CAB组依 C AB间隔时间不等 ,一、二期复苏成功率间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三期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 ,>10分钟组明显低于 <10分钟组 (P均 <0 .0 1)。结论 :CAB可能是各种原因致心搏骤停患者 CPCR中可取的抢救步骤 ,但 5分钟可能是进行有效人工通气的极限。  相似文献   
24.
糖皮质激素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综合救治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综合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00年5月-2002年8月收入ICU所有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应用GC,将患者分为GC与非GC组,统计分析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氧合指数(PaO2/FiO2)、肺内分流(Qs/Qt)、机械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病死率与直接死亡原因;同时还分析了GC组应用GC时机、剂量、疗程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77例患者中,GC组60例,非GC组17例,两组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PaO2/FiO2与Qs/Qt、机械通气时间、PEEP水平、缺氧改善情况等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两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GC组病死率(71.7%)高于非GC组(52.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因ARDS所致病死率均低(7.0%和11.1%);GC组死亡患者的年龄、APACHE Ⅱ评分、基础疾病等方面与存活患者差异显著(P<0.001或P<0.005),住院时间也短(P<0.05);确诊前与确诊后24h内应用GC患者的病死率(66.7%和68.2%)低于确诊24h后应用GC的患者(90.0%)。结论:GC是ARDS综合救治的措施之一,一旦出现顽固性缺氧与休克时,应及时应用GC。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影响机械通气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预后因素,为提高机械通气抢救危重病成功率寻找途径。方法:收集120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下呼吸道感染及MODS发生率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比较MODS存活组与非存活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是否合并慢性器官功能不全和其它部位感染、机械通气时间等)。结果:120例中有105例(87.5%)并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分离出486株细菌,其中G^-杆菌350株(72.0%),尤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212株,43.62%);79例(65.8%)发生MODS,其中48例(60.8%)死亡;未合并感染者死亡2例,单一细菌感染者死亡15例,混合细菌感染者死亡56例(P<0.005),且MODS存活组与非存活组患者在年龄,APACHEⅡ评分及机械通气时间3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01)。结论:虽然机械通气治疗是危重病患者抢救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和MODS是这类患者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其中感染病原菌种类、数量、年龄、APACHEⅡ评分及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可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6.
2001年度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尽可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死亡率,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依据,以进一步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统计了死亡原因并分析死亡率与溶栓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度出院的176例AMI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116例,女60例,年龄最大94岁,最小37岁,平均年龄(70.1±10.5)岁,其中死亡61例.在同一年龄段中根据是否做溶栓治疗分为2组: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溶栓治疗组31例,死亡3例;非溶栓治疗组86例,死亡31例.方法用SPSS统计学软件包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我院2001年度AMI患者的死亡率为34.66%,溶栓治疗率为18%,溶栓治疗组的死亡率较未溶栓治疗组显著减少P<0.01,溶栓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发病年龄偏大,就诊过迟延误溶栓及溶栓指征掌握偏紧.结果为了降低AMI的死亡率,应提高溶栓治疗的使用率,实行溶栓治疗的年龄指征应放宽至75岁或更高,给老年患者提供改善治疗效果的机会,以进一步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评价A(airway)、B(breath)、C(circulation)抢救步骤在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行CPCR患者的临床资料 (4 4例 ,男 2 9例 ,女 15例 ,年龄 40~ 85岁 ,平均 70 .0± 11.6岁 ) ,按照CPCR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ABC先后顺序不同 ,将患者分为C、CAB、AB、ABC组。CAB组中 ,按照C与AB步骤采取的间隔时间不同 ,分 <5min、5~ 10min、>10min组。统计各组Ⅰ、Ⅱ、Ⅲ期复苏成功率 (% ) ,χ2 检验统计各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性。结果 C组 (32例次 ,11例 )中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87.5 %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 <0 .0 1)。CAB组 (2 4例 )C -AB间隔时间不等 ,各期复苏成功率不等 ,C -AB <5min组各期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 >5min组 (P <0 .0 5~ 0 .0 1)。AB组 (3例 )与ABC组 (6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 33.3%~ 10 0 % ,显著高于CAB组 (P <0 .0 1)。结论 CAB是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CPCR中可取的抢救步骤 ,但 5min可能是进行有效人工通气的极限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静滴地尔硫(diltiazem)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疗效。方法:对32例经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变异型心绞痛14例和梗死后心绞痛18例)不能控制的夜间心绞痛患者,给予静滴地尔硫草30~40毫克/晚,维持8~10h,疗程7d,评价其疗效及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32例的临床和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0%,治疗前后心率和血压无临床意义变化。结论:静滴地尔硫草治疗UAP疗效确切、安全,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9.
普通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内科ICU 2 0 0 0年 1 2月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原发病、肝素治疗时机与用量、治疗前后休克与出血倾向纠正情况 ,实验室指标变化、预后与死亡原因等。结果  1 1例 (男∶女 =8∶3)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60 0± 1 1 6)岁 ;所有患者肝素治疗前均有顽固性休克 ,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 (1~ 5mg/h)后 ,顽固性休克缓解率 90 9% (1 0 /1 1 ) ;8例肝素治疗前就合并出血倾向患者 ,治疗后明显好转 7例 (87 5 % ) ;所有患者中痊愈 3例 (2 7 3 % ) ,死亡 8例 (72 7% ) ,仅 1例死亡原因与DIC直接有关。结论 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DIC不但安全有效 ,而且治疗效果还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大黄对危重病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衰竭的防治作用及肾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严重休克、感染、心肺脑复苏后、呼衰、创伤术后所致脓毒症或伴有MODS者84例,APACHEⅡ评分为15~40分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大黄预防组32例和非大黄预防组52例,将非大黄预防组中出现的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和中毒性肠麻痹患者作为大黄治疗组的研究对象,观察2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研究大黄对MODS患者肾功能不全者中尿素氮及肌酐的影响.结果大黄预防组患者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中毒性肠麻痹和MO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预防组,大黄对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的有效率达82.6%,中毒性肠麻痹的缓解率达84.2%,其中有47.6%的患者恢复了25kJ/kg的胃肠营养.此外,大黄能降低MODS患者肾功能不全者中尿素氮及肌酐的指标,使肾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结论大黄能预防和治疗危重病患者的胃肠功能衰竭,使部分患者恢复胃肠营养.此外,大黄的清热解毒、攻下泻火、荡涤胃肠等功效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排泄,降低MODS患者肾功能不全者中尿素氮及肌酐的指标,使肾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