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4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52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69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国产药物支架(DES)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4-03~2009-04共216例确诊为STEMI的患者分为两组,药物支架(DES)组(n=117)和裸支架(BMS)组(n=99),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术后12个月随访终点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ISR)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成形等)发生率。结果 216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均成功。介入治疗3~12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DES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BMS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S在STEMI患者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再狭窄率明显低于BMS(P0.05)。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经急诊或择期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明确诊断的AMI患者共415例,其中年龄≤50岁的中青年患者126例,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29例),年龄≤40岁;中年组(97例),40岁〈年龄≤50岁。对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结果:青年组大量吸烟者(20支/d,10年以上)显著多于中年组(55.2%比30.9%);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者显著少于中年组(3.4%比23.7%,27.6%比41.2%),合并血脂异常者显著多于中年组(58.6%比36.1%)。梗死相关血管分布特点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青年组显著多于中年组(72.4%比43.3%)。住院期间青年组无一例死亡,中年组死亡两例。结论:大量吸烟和血脂异常为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者相对少见,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住院期死亡率低,短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循环微小RNA-92a(microRNA-92a,miR-92a)表达与血糖的关系。方法将93例SAP患者分为A组:降糖治疗+空腹血糖(FPG)<7.0 mmol/L 18例,B组:降糖治疗+FPG≥7.0 mmol/L8例,C组:非降糖治疗+FPG<7.0 mmol/L 61例,D组:非降糖治疗+FPG≥7.0 mmol/L 6例。比较4组患者血糖水平与循环miR-92a表达的关系。结果 SAP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34.4%,降糖治疗后,仍有30.8%FPG≥7.0 mmol/L。A组与B组miR-92a是否>-0.1或>0.5水平的OR值分别为2.67或0.17,C组与D组OR值分别为0.36、0.48。A组miR-92a>-0.1的患者为88.9%,显著高于C组的41.0%(P<0.01)。B组miR-92a>0.5的患者为75.0%,高于A组的33.3%(P>0.05)。结论单纯测定FPG诊断2型糖尿病漏诊率高。循环miR-92a有助于FPG<7.0 mmol/L的SAP合并2型糖尿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对斑块破裂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62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率、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以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比较各组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UAP发生率;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测量、分析责任血管狭窄病变处、近端参考血管、远端参考血管外弹力膜截面积、斑块破裂、钙化斑块比例及冠状动脉重构情况。结果非他汀组患者LDL-C未达标率为96.4%(27/28),应获得而未得到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为46.4%(13/28);他汀组患者LDL-C达标率为26.5%(9/34)。他汀组UAP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χ~2=34.491,P=0.001),他汀组LDL-C达标者与未达标者U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8)。他汀组LDL-C显著低于非他汀组(2.457±0.802 vs 3.218±1.130,Z=-9.760,P=0.001);他汀组未达标患者LDL-C水平显著低于非他汀组未达标患者(2.816±0.640 vs 3.370±0.963,F=-3.613,P=0.001)。他汀组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低于非他汀组(38.2%vs 60.7%,χ~2=3.107,P=0.1500.05),正性重构率亦明显低于非他汀组(29.4%vs 46.4%,χ~2=1.905,P=0.09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UAP发生率显著降低。使用他汀治疗可使斑块破裂减少,其独立于冠脉重构之外。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最主要效果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CAVB患者被随机分为RVOTS组(25例)和RVA组(25例),全部植入房室全能(DDD)型起搏器,分别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以DDD模式或心房同步心室抑制(VDD)模式起搏,心室起搏比例为100%。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LVEF、FS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12个月,ROVTS组LVEF[(57.29±2.87)%比(50.03±2.98)%]、FS[(34.24±2.59)%比(29.06±3.72)%]显著优于RVA组(P均<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左室收缩功能显著好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26.
对我院2002-01~2005-12以粒细胞减少症收住院患儿636例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477例,女159例,年龄6月龄~13岁。 相似文献
27.
28.
参茸补血丸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以补肾养血为主的中药参茸补血丸防治骨质疏松的药效学基础,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4.5月龄,体重260~300g,采用手术去除双侧卵巢方法。建立骨质疏松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实验药物为参茸补血丸,对照药使用戊酸雌二醇(E2)、钙而奇D600,给药12W。测定骨密度、骨生物力学以及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模型组下肢离体股骨、股骨头骨密度显著下降,股骨骨生物力学指标均显著下降,钙、镁代谢平衡异常。子宫指数显著下降,表明实验动物模型成立。与雌激素、钙而奇D作用相似,参茸补血丸具有明显增强股骨、股骨头骨密度,明显改善骨生物力学性能,明显降低抗酒钉酸酸性磷酸酶,明显增加骨钙含量;参茸补血丸+钙而奇D600实验组可明显增加骨钙素含量等防治作用。结论参茸补血丸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明显,感染机会增多。从口腔黏膜的破溃感染到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临床上均不罕见。在大年龄组患儿中,经常由于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引起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常常加重感染并很快进入休克状态,危及生命。这些患儿大多对化疗敏感,预后较好。如能积极治疗和预防上述相关疾病,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本文总结23例儿童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合并低蛋白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体会,试图找出临床上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0.
306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henoch schonlein purpura,HSP)为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属于血管炎性反应性疾病.本文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HSP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