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76篇 |
免费 | 217篇 |
国内免费 | 15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7篇 |
儿科学 | 87篇 |
妇产科学 | 69篇 |
基础医学 | 204篇 |
口腔科学 | 38篇 |
临床医学 | 830篇 |
内科学 | 259篇 |
皮肤病学 | 164篇 |
神经病学 | 89篇 |
特种医学 | 13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283篇 |
综合类 | 1471篇 |
预防医学 | 782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477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668篇 |
肿瘤学 | 1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36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70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70篇 |
2013年 | 170篇 |
2012年 | 188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91篇 |
2009年 | 191篇 |
2008年 | 197篇 |
2007年 | 168篇 |
2006年 | 206篇 |
2005年 | 199篇 |
2004年 | 211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213篇 |
2000年 | 199篇 |
1999年 | 173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45篇 |
1996年 | 152篇 |
1995年 | 174篇 |
1994年 | 161篇 |
1993年 | 100篇 |
1992年 | 93篇 |
1991年 | 123篇 |
1990年 | 106篇 |
1989年 | 103篇 |
1988年 | 68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50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37篇 |
1980年 | 28篇 |
1979年 | 23篇 |
1978年 | 13篇 |
1965年 | 8篇 |
1959年 | 6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的特点、诊断和治疗,减少隐性乳腺癌误诊误治率。方法 选取2000年10月-2015年8月收治的23例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表现为腋窝淋巴结肿大,经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乳房内包块。2例在门诊行腋窝肿块切除,病理诊断为腺癌转移;6例经针吸细胞学检查提示腺癌转移;15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检查,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腺癌。2例行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例行乳腺癌根治术,17例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随访6个月~10年,14例生存期>5年。结论 隐性乳腺癌是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活检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能提高检出率,治疗以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82.
早在1863年,Rudolf Virehow就已发现在肿瘤组织中有白细胞存在,并最早提出“肿瘤组织周围炎症反应引起炎细胞浸润和肿瘤发生之间有着一定联系”的观点[1]。现今,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和肿瘤之间的确有着一定的联系,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免疫监视功能,对癌变细胞具有识别清除作用,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是机体对抗肿瘤的有效武器。故而有学者提出术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 ,NLR),并研究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近年来,NLR与肿瘤的关系更是备受关注。大量数据显示,相当部分的肿瘤患者NLR与术后复发率、生存率等预后指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众多的恶性肿瘤,如膀胱癌,尿路上皮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2-3]。一方面,有研究发现,自主神经系统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有着一定的影响,如交感神经兴奋能引起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N)增多[4],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s, L)减少,副交感神经兴奋能使L增多[5]。也正因为自主神经系统在免疫系统方面有着一定影响,所以自主神经系统在肿瘤预后方面有着一定作用[6],故本文就肿瘤患者NLR对肿瘤预后的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对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影响及自主神经和肿瘤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3.
8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与超声检查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与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可信度、准确率和满意度及影像学特征分析。结果:相比超声的可信度,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可信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对急性单纯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P>0.05);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P<0.05)。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满意度明显高于超声的诊断满意度(P<0.05)。超声图像中,能够见到管壁黏膜层及下层、不同程度阑尾肿胀,清晰看见浆膜层和基层,层次结构具有清晰的界限,阑尾存在积液,发生囊袋样变化,回声呈现出不均匀特点。多层螺旋CT图像中,能够见到阑尾增粗,直径6 mm以上,阑尾周围有积液、积气、片絮状渗出影及蜂窝织炎变化。结论:与超声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可信度、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miRNA-23b-3p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因URSA稽留流产行清宫术的患者及无生育计划行人工流产术的正常妊娠者各3例,均收集蜕膜组织。比较两组蜕膜组织中miRNA-23b-3p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NA-23b-3p潜在靶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结果 URSA组miRNA-23b-3p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妊娠人工流产患者明显升高(P<0.0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miRWalk、RNAInter和RNA22 3个数据库具有2 359个miRNA-23b-3p的靶基因交集;通过GO及KEGG功能富集及信号通路分析,miRNA-23b-3p靶基因主要富集于Wnt信号通路(P<0.05),并且2 359个交集靶基因中38个靶基因富集于Wnt信号通路。结论 蜕膜组织中miRNA-23b-3p可能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参与URSA发生发展,为后续URSA防治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H19在人单核细胞THP-1源巨噬细胞脂质蓄积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THP-1细胞经佛波酯(PM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孵育诱导成为泡沫细胞,构建体外动脉粥样硬化(泡沫细胞)模型。利用LipofectamineTM3000转染试剂,将H19小干扰RNA(siRNA)转染到THP-1细胞以沉默H19基因;油红O染色及异丙醇提取定量的方法检测细胞内脂质蓄积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cRNA H19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油红O染色及胆固醇检测结果提示泡沫细胞模型构建成功。RT-PCR检测显示,ox-LDL诱导成功的THP-1源泡沫细胞模型中LncRNA H19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而在H19 siRNA沉默后,THP-1源泡沫细胞中脂质含量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ox-LDL刺激后与对照组相比,P...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T2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多层螺旋CT(MSCT)在T2期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单因素分析93例T2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行MSCT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浅肌层癌(T2a)和深肌层癌(T2b)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T2期胃癌T分期准确率为91.40%(85/93);N分期准确率为66.67%(62/93),其中对pN0、pN1、pN2和pN3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8.18%(30/44)、65.00%(26/40)、60.00%(3/5)和75.00%(3/4);TNM分期的准确率为67.74%(63/93),其中Ⅰ、Ⅱ、Ⅲ和Ⅳ期分期准确率分别为68.18%(30/44)、64.10%(25/39)、60.00%(3/5)和100%(5/5)。结论T2a和T2b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上没有显著差异。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T2期胃癌术前TNM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9.
摘要:目的 探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组分对结肠腺癌Lovo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按质量1∶1进行3次煎煮,获得水提物,后取适量浸膏用石油醚回流脱脂,再以乙酸乙酯进行多次萃取,获得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组分,并计算得率。实验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Lovo细胞)、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组分低剂量组(10 mg/L)、中剂量组(30 mg/L)及高剂量组(50 mg/L)。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各组细胞培养24、48、72 h后的增殖抑制率。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Grb2相关结合蛋白1(Gab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苏氨酸激酶(Ak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化学萃取后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中主要含有对羟基苯乙酮、野黄芩苷、木犀草素和芹菜素4种化合物,组分得率为0.61%。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G1期肿瘤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凋亡指数增高,侵袭细胞数和划痕闭合率明显减小(均P<0.05),细胞中Gab1、VEGFR-2、PI3K、Akt、MMP-9、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均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结论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组分可抑制结肠腺癌Lovo细胞的增殖,降低其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ab1/VEGFR-2/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0.
1例43岁女性患者,因感冒口服酚氨咖敏片(1片,tid),第2天停药。用药第5天出现四肢发疹,红斑伴瘙痒明显,用药第7天发展至面部,用药第9天出现高热,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 22.82 × 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9.3%,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2.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5 U?L-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5 U?L-1,乳酸脱氢酶228 U?L-1,磷酸肌酸激酶27 U?L-1,总胆红素10.2 μmol?L-1,直接胆红素3.4 μmol?L-1,1-3-β-D葡聚糖7.00 pg?ml-1,内毒素5.00 pg?ml-1。考虑为酚氨咖敏片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 mg,qd)、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0 ml,qd)静脉滴注,依巴斯汀片(10 mg,qd)、盐酸赛庚啶片(2 mg,qd)口服。停药第14天面部、躯干、四肢见暗红斑及色素沉着斑片,皮疹明显消退,白细胞14.95 × 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2.0%,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1.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4 U?L-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4 U?L-1,乳酸脱氢酶165 U?L-1,磷酸肌酸激酶14 U?L-1,总胆红素9.0 μmol?L-1,直接胆红素1.9 μmol?L-1。停药后6周,皮疹全部消退,皮肤颜色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