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19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47篇
  2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索卵巢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为预防卵巢癌发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选自2000年7月~2005年4月某省级医院被确诊为卵巢癌的住院患者229名,366名对照来自同一医院确诊的外伤患者。用卵巢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病例与对照的病历进行查询。对所得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肌瘤、痛经、一级亲属肿瘤史、初潮年龄、行经期、月经周期、肿瘤史和累计结婚年数等是卵巢癌的危险因素,共妊娠数、自然流产数、人工流产数等是卵巢癌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卵巢癌发生关联显著的因素是共妊娠数、人工流产数、初潮年龄、行经期和月经周期。结论卵巢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球结膜下麻醉行小梁切除术治疗中晚期青光眼的优点。方法采用上方球结膜下、上直肌附着点处浸润麻醉行小梁切除术76例(89眼)。结果术中麻醉效果肯定,眼压稳定,基本无痛苦,手术均能顺利完成。术后无视功能丧失。结论术前、术中有效控制眼压、细心操作,上方球结膜下麻醉行小梁切除术治疗中晚期青光眼,避免小梁切除术常规球后或球周麻醉过程中较多潜在危险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3.
ATRA诱导再分化在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甲状腺癌经全身131I扫描显示肺、骨转移灶摄碘能力低下,予口服ATRA 6~8周.比较ATRA治疗前后病灶摄碘的变化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的变化.将碘摄取较前增加的病例归为治疗有效组,而碘摄取无变化的病例归为治疗无效组.结果:22例患者9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组的中位Tg值较治疗无效组增高明显.结论;ATRA治疗能恢复或增强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的摄碘功能.  相似文献   
34.
金钱松内生真菌JJ18灭螺活性与菌株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金钱松内生真菌JJ18发酵液醇提物杀螺活性和对湖北钉螺糖原和总蛋白的生理生化影响,并进行菌株鉴定。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杀螺剂浸泡试验法观察不同浓度下JJ18发酵液提取物的灭螺效果,采用蒽酮显色法测定处理后钉螺软体的糖原含量变化,凯氏定氮法测定其蛋白质含量。采用核糖体rDNAITS区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JJ18菌株发酵液醇提物灭螺效果显著,试验浓度400mg/L作用3d后灭螺率达到100%,与1mg/L氯硝柳胺溶液处理2~3d的灭螺效果相当;经统计分析:72h灭螺的LC50和LC90浓度分别为145.0和311.9mg/L。JJ18发酵液醇提物处理后钉螺软体的糖原含量显著下降,减少幅度从10.42%~28.03%;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不明显。鉴定该菌为黑曲霉。结论金钱松内生真菌JJ18代谢产物的杀螺活性有开发应用的可能性,显示了植物内生真菌是筛选新型灭螺药物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5.
研究了电化学治疗昆明小鼠肉瘤的疗效,并分析其机理。在体外将S-180细胞用不同参数的电场处理,研究适合电化学治疗的电场条件。通过复制肉瘤模型,将肉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电疗组、化疗组、电化疗组。研究了不同处理组的肿瘤抑瘤率、治愈率以及小鼠的自由基代谢水平。结果电化疗组的抑瘤率、治愈率都显著高于化疗组和电疗组(P<0.05),电化疗组小鼠受到氧自由基的攻击显著降低,免疫力提高。分析机理发现,电化学治疗肿瘤的机理可能至少涉及细胞膜通透性提高、细胞的耐药性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提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6.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光玉  周淑清  何苗  涂小平  王红 《护理研究》2004,18(12):1057-105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危重急症之一,属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务必争分夺秒,全力抢救。我中心于2 0 0 1年1月—2 0 0 3年1月,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93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193例。其中,男13 7例,女5 6例。年龄3 8岁~91岁,平均年龄62  相似文献   
37.
莫慧  周跃芳  王挺  何苗 《中医学报》2021,(5):952-955
《黄帝内经》中"神"从产生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精、神、魂、魄,是"父母之精"相搏后直接产生,与意识、感觉、反射等有关,为"神之灵";第二层次为意、志、思、虑、智,是精神魂魄在"心"的"任知万物"基础上,不断记忆、强化、忖度、思虑、谋划,不断认知事物及思维深化的过程,为"神之用";第三层次为情、欲、好、愿,是万物、社会、文化的认知上"心性之动"的产物,是情绪、情感、需求范畴,为"神之别用"。"神"系统活动是以"神"为基础演变形成,包含生命力、精神、意识、认知等多个内容。"神"系统活动三个层次的区分与归类对理解"神"与"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治疗与养生方案,对治疗身心疾病及养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的 通过非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婴儿早期肠道双歧杆菌的菌种组成及其数量变化,解析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构建及菌种组成变化的规律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3~4月1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第1次,第2、4、7、10、14、28天,3个月,6个月,1岁共10次粪便,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双歧杆菌属及种特异性引物对收集的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及人体肠道特有的8个双歧杆菌菌种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 共收集婴儿粪便样品136份,双歧杆菌检出率为93.4%(127/136),湿便中菌数为10 5~10 11 CFU/g;第1次胎便双歧杆菌检出率为83.3%(湿便中菌数约为10 5 CFU/g);出生后14 d内双歧杆菌检出率及菌量在相对低的水平,被检出的双歧杆菌为1种或2种;出生28 d及以后双歧杆菌检出率增至100%,湿便中菌量增至108 CFU/g以上;出生后28 d至6月龄多数婴儿、1岁时全部婴儿粪便中被检出双歧杆菌增至3种;双歧杆菌各菌种的检出率为B. breve (92.1%)、B. infantis(66.1%)、B. catenulatum(59.8%)、B. bifidum(25.2%)、B. longum(24.4%)、B. dentium(13.4%)、B. angulatum(5.5%)、B. adolescentis(1.6%)。结论 受试婴儿出生后到1岁其肠道双歧杆菌数量、菌种组成及其菌种多样性均随时间出现显著的变化,是受试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构建的重要时期;同时发现受试婴儿双歧杆菌的菌种群构建整体上延迟、菌种组成上出现异常,推测是和受试婴儿的生产方式、喂养情况及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将大体动物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组织中,观察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导管室完成。①选择21只中国小型家猪,三四个月龄,体质量30~4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动物心肌梗死模型。②10余天后实验组将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区,对照组在梗死区植入营养液。③8周后,以心脏彩超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观察梗死心肌的恢复及心功能的变化。④最后行组织学分析。结果:①21只家猪,实验过程中死亡3只,1只建模未成功,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9只,对照组8只。②心脏彩超显示实验组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增加犤(42.07±2.06)%,(47.00±2.36)%,P<0.05犦。③99Tcm-MIBI显示实验组梗死面积比移植前缩小犤(34±12)%,(21±10)%犦。④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8.32±1.26)个/0.2mm2,(4.61±1.32)个/0.2mm2,P<0.05犦。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后,可使梗死面积缩小,心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0.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大体动物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组织中,观察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导管室完成。①选择21只中国小型家猪,三四个月龄,体质量30-4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动物心肌梗死模型。②10余天后实验组将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区,对照组在梗死区植入营养液。(要)8周后,以心脏彩超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观察梗死心肌的恢复及心功能的变化。④最后行组织学分析。结果:①21只家猪,实验过程中死亡3只,1只建模未成功,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9只,对照组8只。②心脏彩超显示实验组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增加[(42.07&;#177;2.06)%,(47.00&;#177;2.36)%,P〈0.05]。③^99Tc^m-MIBI显示实验组梗死面积比移植前缩小[(34&;#177;12)%,(21&;#177;10)%]。④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8.32&;#177;1.26)个/0.2mm^2,(4.61&;#177;1.32)个/0.2mm^2,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后,可使梗死面积缩小,心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