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3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患者治疗和预防中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AML伴不同程度ATL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分别观察两组疗效及有关指标.结果:治疗组ATL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中已经发生ATLS的较对照组症状轻,且不良反应轻微;治疗组血小板(PLT)、凝血功能(PT、APTT)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在AML伴ATLS患者治疗和预防中的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且很经济.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IL-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动态检测83例AL患者化疗前、完全缓解期以及长期缓解期等不同时间段血清IL-3,TGF-β1水平。结果 AL初诊患者血清IL-3,TGF-β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期IL-3,TGF-β1水平恢复正常;未缓解和复发患者IL-3,TGF-β1水平与初诊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 IL-3水平与TGF-β1呈正相关(r = 0.817,P < 0.05)。长期缓解的患者IL-3,TGF-β1水平维持正常。结论 检测IL-3,TGF-β1水平变化有助于AL病情观察,作为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3.
在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的判断标准中 ,目前常用的是以骨髓穿刺涂片中原始细胞≤ 5 %作为其主要指标 ,但由于受骨髓穿刺稀释及白血病细胞与基质的粘着力、白血病细胞的塞实程度等的影响 ,有时难以客观反映骨髓的真实情况。为此 ,我们用骨髓活检组织印片观察化疗后骨髓的缓解情况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来源我院 1 996年 7月~ 1 999年 7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46例 ,男 2 7例 ,女 1 9例 ;年龄 1 3~ 60岁 ,中位年龄 31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血象、骨髓象检查确诊 ,按FAB分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IL-3、GM-CSF、TGF-β1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测定136例NHL患者血清IL-3、GM-CSF、TGF-β1水平.结果:NHL初诊患者血清IL-3、TGF-β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GM-CS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I-II期与III-IV期患者IL-3、GM-CSF、TGF-β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有效的患者IL-3、GM-CSF、TGF-β1水平恢复正常;无效及复发患者血清IL-3、GM-CSF、TGF-β1水平与初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GM-CSF水平与TGF-β1呈负相关,与IL-3呈正相关.结论:IL-3、GM-CSF、TGF-β1可作为NHL患者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定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5.
ETIO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ETIOP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例均为我院1996年6月~2002年6月住院病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13~66岁,中位年龄31岁。均根据临床、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分型诊断。按FAB分型标准,ALL-L19例,L253例,L36例;T细胞型27例,B细胞型41例。初治52例,复发9例,难治性7例。复发及难治性ALL符合文献[1]的标准。1.2治疗方法ETIOP方案:足叶乙甙(VP16)100mg/d静脉滴注,d1~5。长春新碱(VCR)(1.0~1.5)mg/m2·d-1,静脉滴注,第1、8、15、22天;异环磷酰胺(匹服平,江苏恒瑞,IFO)1.0/m2·d-1静脉滴注,第1~3天;吡喃阿霉素(吡柔比星,深圳万乐,THP)(10~20)mg/m2·d-1静脉滴注,第1~3天,根据血象及骨髓象在第15~17天加用1次;强的松片(Pred)40mg/m2·d-1口服,第1~28天。间歇3~4周进行下1疗程,以后用原方案或大剂量MTX巩固治疗,持续3~5年。1.3支持治疗及其他有感染时仔细...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DIC患者根据病程分为DIC早期(初发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低凝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测定其常规血凝学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5;r=0.763,P〈0.05)。结论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患者,女,35岁。因持续性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15d于2006年12月6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疼痛不适,呈持续性隐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多于进食后1~2h发生,呕吐后腹痛可略好转。患者自感发热,体温未测,无咳嗽、咳痰、胸闷、心慌、气促,无厌油、黄疸、便秘、腹泻,无嗳气、反酸。在当地诊所给予头孢噻肟钠等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转入我院消化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肝炎、结核、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史。查体:T38.5℃,P88次/min,R20次/min,BP100/75mmHg,神志清楚,皮肤黏膜无黄染及…  相似文献   
28.
1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因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于2011年6月收入院。患者病初曾发热半个月,体检:T:37.8℃,营养差,贫血貌,腋下可触及5个花生米大小中等硬度淋巴结,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肝左肋下6.5cm,剑突下5.5cm;脾肿大入盆腔,质硬。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62.9×109/L;白细胞分类:早幼粒细胞0.07,中性中幼粒细胞0.12,晚幼粒细胞0.09,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索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在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77例AL(37例合并DIC,40例AL未合并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AL合并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Ⅲ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1;r=0.697,P<0.05;r=0.763,P<0.05).AL未合并DIC者GMP-140、D-D、PAP水平明显升高,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5),AL合并DIC患者各期GMP-140、TAT、F1+2、D-D、PAP水平明显升高,与AL未合并DI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是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着重要实用价值.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病情观察,可作为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肌酐(Cr)及乳酸脱氢酶(LDH)变化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院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清CysC、Cr及LDH水平,并分析其诊断及联合诊断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两组间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ysC、Cr及L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ysC、Cr及LDH阳性率分别为62.5%、42.5%、6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诊断效能对比,CysC、Cr及LDH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最高,可达到95.0%。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患者血清CysC、Cr及LDH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升高,且三者联合诊断灵敏度最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