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3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56篇
  3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针对禽流感的医院感染管理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有效控制禽流感病毒对人的感染,可采用四种有效的感染管理手段即理念输入、光触媒法、跟踪管理和制订措施来切断禽流感的传播环节,从而以科学人性化手段来展示感染管理学科的特色,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2.
丁艳 《右江医学》2009,37(6):727-727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主要的给药途径及护理技术操作,如何正确、快速、有效地将药物输入患者体内,是我们护理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而静脉穿刺前的排气是操作中的重要环节。笔者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尝试了一种新的排气方法.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评价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的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效应。方法 232例KD患儿随机分为3组:IVIG 1g/kg×1次组,IVIG 1g/kg×2次组,IVIG 2g/kg×1次组。对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观察患儿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冠状动脉病变(CAL)恢复情况,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变化情况,并对治疗前后组内结果、治疗后组间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儿治疗后的WBC、FIB、CRP、CD3、CD4、CD19细胞百分比、CD4/CD8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IgG、CD8、NK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ESR、IgA、Ig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患儿治疗前的CAL发生率、WBC、FIB、CRP水平、CD3、CD4、CD19、CD8、NK细胞百分比、IgG水平、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三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CAL发生率、WBC、FIB、CRP水平、CD3、CD4、CD19、CD8、NK细胞百分比、CD4/CD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的IgG水平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IVIG 1g/kg×2次组及IVIG 2g/kg×1次组均高于IVIG 1g/kg×1次组(P<0.05),IVIG 1g/kg×2次组与IVIG 2g/kg×1次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G 1g/kg×1次治疗KD与IVIG 1g/kg×2次及IVIG 2g/kg×1次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效应相当,其对冠状动脉的近期及远期保护效应相当,按照效益/价值比原则,IVIG 1g/kg×1次的治疗方法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脱氧寡核苷酸(cytidine-phosphate-guanosine oligodeoxynucleotide,CpG ODN)对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的影响。 方法 通过构建约氏疟原虫BY265株18S rRNA外标准品质粒,与小鼠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内标准品共同组成TaqMan RT-PCR分析模型。用不同剂量(0.05×105 、0.1×105、0.5×105、1×105和2×105个)约氏疟原虫唾液腺子孢子感染BALB/c小鼠,42 h后处死小鼠取其肝脏,制备约氏疟原虫cDNA进行TaqMan RT-PCR反应,以小鼠肝脏虫荷指标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将12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CpG组、CpG对照组和PBS对照组,CpG组和CpG对照组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脱氧寡核苷酸1826(ODN1826)及其对照(ODN1826 control)各30 μg,PBS对照组注射0.01 mol/L PBS溶液 200 μl。24 h后各组每鼠感染100个子孢子,于感染后42 h处死小鼠取肝脏,制备约氏疟原虫cDNA进行TaqMan RT-PCR,定量分析感染疟原虫24 h前CpG ODN预处理小鼠肝脏虫荷的变化。 结果 构建的约氏疟原虫外标准品质粒所插入的BY265株18S rRNA基因与17XNL株18S rRNA基因相似性为98%,它与小鼠GAPDH内标准品共同组成的TaqMan RT-PCR分析模型能够正确反映小鼠肝脏虫荷与唾液腺子孢子感染量的正比关系。感染疟原虫24 h前给予CpG ODN处理,CpG组小鼠肝脏虫荷为CPG对照组的1/5(0.28/1.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TaqMan RT-PCR分析模型适用于红前期疟原虫(肝脏)虫荷指标的研究。CpG ODN能显著抑制红前期疟原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构建蚊期、红内期持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约氏疟原虫BY265株。 方法 用SacⅡ酶酶切含有伯氏疟原虫ssu-rrna基因和GFP基因的重组质粒pl0017使之线性化,用电转化的方法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入红内期约氏疟原虫BY265株,获BY265-EGFP重组疟原虫,尾静脉注射感染昆明小鼠,24~30 h后用乙胺嘧啶饲喂小鼠5~6 d,鼠尾静脉采血涂片观察原虫感染率。以疟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PCR鉴定转染重组质粒pl0017的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叮咬感染BY265-EGFP重组疟原虫的小鼠,按蚊血餐后第7天和第16天解剖蚊胃和唾液腺,观察疟原虫能否在蚊体内正常发育。 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呈绿色荧光的红内期各期形态正常的约氏疟原虫。PCR检测结果表明,GFPssu-rrna基因已成功整合到约氏疟原虫基因组中。按蚊感染实验证实重组BY265株能在蚊体内正常发育。 结论 构建了蚊期、红内期持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约氏疟原虫。  相似文献   
56.
目的比较昆明小鼠和C57BL/6小鼠作为种鼠对实验脑型疟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伯氏疟原虫ANKA株感染C57BL/6小鼠和昆明小鼠作为传代用种鼠,当种鼠原虫率为5%~15%时接种子代C57BL/6小鼠,观察两组小鼠原虫率、脑型疟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同时,通过脑组织切片和脑部淋巴细胞的流式检测,观察两组发生脑型疟小鼠的脑部微血管中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和CD8+T细胞的粘附情况,另外,通过感染CD8+TKO小鼠,证实CD8+T细胞在两组小鼠发生脑型疟中的作用。结果用昆明小鼠作为种鼠的实验组的原虫率和脑型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用C57BL/6小鼠作为种鼠的实验组,发生脑型疟小鼠的脑部组织切片发现,脑部微血管可见明显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的粘附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而用昆明小鼠作为种鼠感染CD8+T细胞缺失的C57BL/6小鼠并不能诱导实验脑型疟的发生。结论与C57BL/6小鼠相比,昆明小鼠作为种鼠的实验组的脑型疟发病率更高,而且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和CD8+T细胞在脑部微血管内的粘附也是该脑型疟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更适合用于实验脑型疟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57.
丁艳  罗小东 《右江医学》2011,39(6):818-819
<正>新生儿窒息是产科中最常见的新生儿危象,是新生儿神经发育异常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窒息缺氧还可造成新生儿不可逆的脑损害[1]。实行正确、及时、有效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和伤残率的关键。现将我院近两年来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及护理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半横断(hemisected spinal cord injury,hSCI)损伤后14d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Versi-can及其受体CD44的表达变化。方法1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4d组。建立成年SD大鼠脊髓半横断(T9~T10)模型。14d后取损伤位点头尾段T9、T10节段制作冰冻切片,运用Versican、CD44抗血清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分别观察并计数脊髓腹角和Ⅰ、Ⅱ板层内Versican、CD44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结果Ver-sican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CD44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Ⅰ、Ⅱ板层和腹角。损伤后14d腹角Versican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Ⅰ、Ⅱ板层和腹角的CD44阳性细胞数也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而手术组损伤侧与未损伤侧Versican和CD44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14d后Versican、CD44表达均明显下降,提示脊髓半横断损伤对脊髓灰质内细胞表达Versican、CD44有影响。  相似文献   
60.
佛山地区小儿G6PD常见基因突变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佛山地区小儿G6PD缺乏症患儿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使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 (ampliticationre fractorymutationsystem ,ARMS)方法测定经G6PD/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6PGD)比值法二次验证的患儿 4 0例静脉血。结果 4 0例G6PD缺乏症标本男 39例 ,女 1例。经ARMS方法分析 3种已知突变。其中G1388A突变 17例 ,占 4 5 % ;G1376T突变 10例 ,占 2 5 % ;A95G突变 3例 ,占 7.5 % ,未定型 10例 ,3种常见突变共计 30例 ,占 75 %。结论 G6PD基因突变型G1388A、G1376T及A95G也是佛山地区G6PD缺乏症的常见基因突变型 ,以G1388A最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